levis501tw wrote:
我有說寒帶產生溫室效應、亞洲就不產生溫室效應? 亞洲就沒有寒帶嗎?
我只提到有科家指出寒帶種植大量植物反而可能造成暖化。
某種細菌會與農藥反應,產生二甲烷造成溫室效應,就難不成只亞洲有、台灣有?還是你認為只有台灣種的甘蔗有 而且無法改善?
很多東西也會產生CO2,你每天呼吸也產生CO2,但是植物需要CO2。我只是說出一種方法,也許並不是完美的方法。
所謂的污染,不只是因為CO2。柴油比汽油環保不是因為它不產生CO2,而是因為它產生的其他廢氣、毒氣較少。
這方面要扯的太多,不是我想討論的範圍了。
我只是提出一種看法,在石油短缺、環保、再生能源的一種方法而已,別太緊張好嗎。
不不...小弟並沒有緊張,
也並不是只有台灣有種這些東西,
這是因為上次看到的新聞是這樣報的,
因為亞洲地區的農田數量是任何一洲都比不上的,
當然不是別的地區就沒有農田,
所以科學家們是把亞洲列為主要區域,
而亞熱帶又屬於最大宗,
正巧,
台灣就在亞洲並且又是亞熱帶。
打從有大大在動研版說到生質材油開始,
小弟就提出了"不可能完全替代",
就算生質酒精也不可能,
因為吃的東西要用種的(稻米、麥...等),
如果燃料也要用種的,
加上人口增加,
不是沒得吃就是沒得燒。
很多東西都會產生CO2,
當然"生物"本身也是一種污染源,
加上醫學發達,
這本身就是一種無解的問題了,
也沒啥值的緊張的了,
難道要把XX歲以上的立法強制安樂死?
不可能的,
所以沒啥好緊張的呀= =
金屬價格越來越貴,
加上石油也是,
相對的塑化、石化、金屬製品也提高了價格,
也就是說高強度的金屬、塑膠也就更貴了,
這就牽連到了高壓容器,
所以小弟才說氣瓶推行不太可能,
為何?
總是要有性能、距離...等等,
才能滿足所謂的80%吧?
80%內的有人喜歡開快、有人只想要一台車(空間、資金...等等)...等等,
如果有一台車能夠滿足80%,
那小弟想全世界大概只會有一間車廠,
在這種狀況底下,
有些車廠必須花費高的經費去研究更高強度的氣瓶以及週邊零件以滿足更大的儲存量,
很樂見但是並不實際,
因為車重、空間都要增加,
牽連的東西可不是只有氣瓶本身而已。
要減低污染,
先做的不應該是直接轉換替代能源,
應該是要先減低已確定污染的排放量,
譬如3000CC以上不得生產、平均耗油量低於12不得生產,
等習慣了以後慢慢提高標準,
最後才是轉換替代能源,
在現在的用車習慣來說,
就算世界人口少掉一半生質燃料也無法滿足存在的另一半人口。
2019 SUZUKI VITARA 1.4S AllGrip
putin456 wrote:
新一代的能源不用燃燒是不可能滿足業務型態的駕駛者,
所以小弟想這種車輛推行性比油電還難,
光是瓦斯站就沒啥人想做了,
替代能源要考慮的很多,
並不是一昧的環保就可行了,
還要考慮到差異性、可行性,
最環保的,
還是趕快研發出小型核融合內燃機吧XD
...(恕刪)
核融核內燃機

有生之年 大概看不到吧

作業溫度最低就超過一億度 產生自發性核融合
誘發核融合之方式有三種 :
1.如恆星般的以 "重力壓縮 or 重力塌陷 (Gravity)" 誘發
2.外力強行擠壓誘發 稱為"慣控式合融合 (Inertial)"
3.電磁場緊束粒子誘發 稱為"磁控式合融合 (Magnetic)"
目前能產生核融合機器比巨蛋還大吧(造價超過130億美元)
只能維持不到千分之毫秒
短時間內消耗的電力 大概是北美城市一晚的總和
且核融合原料相當昂貴(氫同位素氘、氚)
法國要建造一個熱核反應爐
不過已實驗性居多
這種東西..還離我們大家很遠

[創作分享] CNC線切的小喵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181&t=861422&last=1335
putin456 wrote:
要減低污染,
先做的不應該是直接轉換替代能源,
應該是要先減低已確定污染的排放量,
譬如3000CC以上不得生產、平均耗油量低於12不得生產,
等習慣了以後慢慢提高標準,
最後才是轉換替代能源...
在高爾「不願面對的真相」中提到,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無法一蹴可及、沒有單一的解決方案,
必須是很多很小的動作累積起來才能「改善」(只能改善、無法解決)...
有些人開省油車...降低2%的石油消耗或二氧化碳排放量,
有些人開電動車...降低3%的石油消耗或二氧化碳排放量,
有些人開空氣車...降低5%的石油消耗或二氧化碳排放量,
有些人搭大眾交通工具...降低4%的石油消耗或二氧化碳排放量,
有些人不開冷氣度日...降低1%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有些人使用省電電器...降低3%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有些人重複使用塑膠袋/環保筷...降低3%的原油消耗或二氧化碳排放量,
有些人...
這樣積少成多下來...全球說不定就會減少30%或50%的石油消耗或二氧化碳排放量。
(要短時間內完全不使用石化能源是不實際的、也窒礙難行)
所以絕對沒有「先不研發直接轉換的替代能源、先減低已確定污染的排放量」這回事,
我以為:有機會改善環境的都要去嘗試/去研發、齊頭並進才比較可行~^^"
這只是我個人偏頗、狹隘、淺顯、渺小微不足道的一點意見...
我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能源利用方式
個人覺得這個倒是可行的一種能源轉換方式
既不產生廢氣,又能達到我們通勤的要求
不過...氣瓶問題還真的需要注意
石油天燃氣等能源總有一天會被燒完
就能源產生方式來說
太陽能、生質能、風力、潮汐等自然能可說是第一步取得的能源
但"能量"儲存方式又有很多種,其可以視儲存能量介質的不同來判斷
如電池的化學能、水的位能、將水轉換為氫氣、產生酒精或甲醇等
樓主所述將空氣壓縮也是能量儲存的方式之一
而能量的利用方式當然是愈接近儲存方法愈有效率
燃料電池即有不錯的轉換效率(剛好是小弟的研究題目)
但目前受限於材料科技及能量密度有限,尚未有商業價值
我想說的是~看到大家都這麼關心我們的地球,和未來的能源科技心中覺得很高興
其中有很多環節都需要大家的努力

五味雜陳的人參
花生糖 wrote:
空氣車簡介:空氣車最高時速約110公里,平均每加一次空氣可行駛200公里或10小時,適合短途客運和貨運。車上具有4個總容量90升的壓縮空氣缸,可儲存90立方米的空氣。...
亦可至特定的「加氣站」(air station)以快速加氣技術,在3分鐘內完成氣缸充氣,...
,
90m^3的空氣存在90升的氣瓶中,1m^3=1000升存在1升的氣瓶中,這表示壓縮比要達到1000,
也就是瓶內壓力應為1000大氣壓,1000kg/cm^2,真不是普通的大
這樣的氣瓶破掉時會只是嘶的一聲???
文中未提到排氣量,如果來估計其續航力
設為1000cc車,即一升之四缸車,在1000rpm時表示一分鐘1000轉,
用掉1000升的氣(1000rpm x 1升,意指引擎一轉四個缸各動一次總計1升)
90m^3可用90min=1.5hr,但如以正常汽車轉速為2~3000rpm則需除以2~3
約為45~30min,當然這沒算到1000atm的壓力釋放時的force比起汽油爆炸時的壓力差多少
請各位大大指正...
AndyLai wrote:
房車所耗的能源需四公頃的生物質來提煉...也就是說四公頃土地一年種出的生物質只夠一台房車用一年,
以地球的產能來說根本沒辦法取代石油,
何況會造成新一波的糧食危機,
是啊,就有人把森林砍了種生質柴油作物...
所以現在國外開始檢討生質柴油的補貼政策
這邊有的疑問, 請到 http://www.theaircar.com/faq.html 去看, 如果嫌蝌蚪文太多不想看, 我可以幫忙看....
氣瓶安全性的問題, 是經過他們的合作伙伴 - 空中巴士公司驗證過是安全的, 氣瓶裝載大約300 bars壓力的空氣.
氣瓶本身是由碳纖材質做成的, 在discovery channel看過, 破損的時候會裂開但是不會爆炸.他們也做過無數的實
驗(包含槍擊,火燒等等)測試安全性. 這個氣瓶類似於德國天然氣(瓦斯)公車使用的氣瓶技術, 安全性應該不會有
問題.
車子的本身有電,有冷氣,就跟一般的車子一樣. 續航力的問題, 其實只要有電就可以充氣(自己有空壓機), 或是找加
氣站(不知道一般的大型空壓機可不可以)三分鐘就充完了. 或是可以買有汽油引擎的車種, 基本上只有氣壓不夠的時
候汽油引擎才會啟動充氣, 而且其實很省油(因為工作在最高效率).空氣壓縮是很容易提高效率的, 因為就是純機械
的東西.發電機就算發電廠在用的, 效率也還不到50%, 大多只有3,40%而已.
我個人認為這樣的設計比起油電混合車電池又重, 設計又複雜(一堆有的沒的電路), 電池壽命有限,而且電池也不是很
環保的東西(燃料電池除外), 油也沒省到哪去, 跟柴油車差不了多少. 空氣車用的是....空氣, 沒有環保問題, 而且
車子很容易做得非常輕巧,引擎的材質比內燃機的要求低很多, 不需要變速箱(只要控制出氣量的大小就可以了)或是
可以用很簡單的變速機制, 結構簡單好維修, 技術門檻低, 種種好處加起來當然比油電混合車要更好.
環保署有做研究的話,應該評估引進並補助的可能性, 畢竟上班車, 買菜車的數量並不少.這種車也沒有之前純電動機車
大家會產生顧慮的地方, 像萬一騎一騎沒電之類的問題. 平常就用電動充氣, 但是有汽油引擎備用也讓人比較放心.其實
各大專院校應該也來朝這方面做研究, 比起太陽能電動車, 空氣車是是更接近商品化的東西, 技術門檻也不高,值得學校
做研究. 現在綠色能源概念可是是非常強勁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