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盪普利斯 wrote:前陣子剛好看到..原來Audi的Quattro四驅系統不是那麼簡單的!...(恕刪) Audi的Quattro四驅系統...算不錯!...但...也沒有那嚜不簡單...也沒有那嚜簡單...
哈哈...說的好原來奧迪的純前驅車在必要時刻會自動生出牛懶趴來驅動後輪樓主應該先了解汽車傳動的種類:除了前驅、後驅這二種之外,四驅分成以下幾種1.適時四驅一般均搭配兩個差速器(前軸與後軸各一個),並於傳動軸配置一組離合器或加力箱(功能類似,僅具離合功能的為離合器,現市售車較少使用,能鎖定扭力配置的為加力箱,不過兩者構造完全不同),有手動的驅動模式切換裝置。在一般路況下(如柏油路)行駛時分開傳動軸,只用前輪或後輪來驅動(兩輪驅動模式或稱2WD模式),如遇上極差路況(如泥地和雪地),則結合傳動軸使四個輪胎同步驅動(四輪驅動模式或稱4WD模式),利用2WD模式應付轉彎造成的輪差和柏油路用4WD的耗油問題,而4WD模式下四個輪胎的動力完全固定且平均(前後輪扭力固定在50:50),採用加力箱者更可做扭力配置鎖定(例如將前後輪扭力固定在25:75),這點在越野時有相當的優勢,故為有越野需求的SUV運動休旅車、貨卡和吉普車等車款的主流驅動系統,而且構造較簡單,但對於無越野需求的車款就毫無益處。2.全時四驅不論在任何路況下皆以四個輪胎驅動,需要搭配多達三個差速器(前軸、後軸與傳動軸),沒有驅動模式的切換裝置,而是在傳動軸上多配置了一組中央差速器,使前後軸的輪差問題得以解決,以解決四驅車輛轉彎時磨損輪胎輪胎的問題,但在越野能力上較適時四驅要遜色一些,故多半是運用在轎車、跑車和CUV跨界休旅車等車款上,因為這些車多半行駛在一般路況,全時四驅可以讓四輪驅動的加速性、穩定性和循跡性完整的發揮出來。3.混合四驅同樣搭配共三個差速器(前軸、後軸與傳動軸),中央差速器同時還兼具離合器或加力箱的設計,有時會外加扭力分配裝置與電腦控制單元,有手動或自動的驅動模式切換裝置。簡單來講,就是結合適時四驅與全時四驅兩者構造的四輪驅動驅動系統,既可使用較省油的2WD模式,也可使用運動性佳的全時四驅模式,也可使用越野性佳的鎖定四驅模式,在鎖定四驅模式中,中央差速器會被鎖住,前後軸的傳動比會被鎖定在50比50,使其發揮出和適時四驅一樣的動力固定平均特性以應對越野的需求,採用加力箱者亦可做扭力配置鎖定。例如速霸陸Impreza WRX STI上所搭載的具備DCCD功能的Symmetrical AWD就是代表。這種四驅系統因為功能多,故被現在許多運動休旅車所採用,但也有構造複雜、成本高和笨重的缺點。4.智能四驅特殊的四驅系統,差速器和離合器的數量視設計而異,但一定會有扭力分配裝置與控制電腦,以及自動的驅動模式切換裝置。因為設計取向不同模式切換也不一樣,例如Nissan GT-R所搭載的ATTESA E-TS就是代表,一般情況下只靠後輪傳動,但一旦車速感應器以及其車身內的兩個g力感應器感受到車身打滑或不穩定時,就會主動驅動前輪來穩定車身,完全不受人控制,這是種為了確保動力完整輸出的後驅型智能四輪驅動。5.混合動力式四驅受油電混合等混合動力車輛(Hybird)系統下催生而來的四輪驅動系統,以油電混合為例,其設計可以是以汽油或柴油引擎驅動前輪、再以電動馬達驅動後輪(或相反),藉此發揮出前輪驅動、後輪驅動和四輪驅動皆可行的驅動系統,如Toyota MR-S Hybrid Concept和Volvo V60 Plug-in Hybrid就是很好的代表。樓主請多多谷哥一下吧...
這種技術不難,雪鐵籠、標致也都有這種技術了歐洲車的底盤設計功夫,真的不是短時間可以模仿,否則韓國現代不會把底盤設計移到歐洲。還有為何大家都想要做到歐系底盤的操控感,那種Q度在高速過彎的安定感,有機會接觸才真正了解。話說5年前開朋友的日系旗艦車款,價格500萬左右的那台大房車,從沙鹿以時速150KM開回台南。沒錯,V8汽缸+抑震隔音都很好,但是切換車道的車體晃動感,我還是喜歡歐系車的那份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