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售價上面不得不.....
版上很多大家推崇很安全或是操控很好的歐洲車
在歐洲當地的售價其實都不高(去旅遊時看到他們賣車的廣告)
在歐洲當地的售價換算成台幣大概跟我們的國產車價位差不多..五十萬上下
(V開頭的德國車還有P開頭C開頭的法國車)
加上歐洲物價高(法國的國民所得大概是我們的兩倍以上吧)
算起來對他們來說買那樣的車負擔並不高
那種情況大概就是你在台灣一個月賺八~九萬,
花個五十萬上下買一台安全有很多氣囊的歐洲車
假設台灣可以做到這樣
相信很多人會非常樂意買安全的車子而不是電子花車
而那樣的車到了台灣都變的非常高"貴"
所以大家只能挑便宜的國產車....
(好像也不便宜..~~新車越麥越貴~~把大家當攀阿)
不是不願意買安全操控好的歐洲車
而是真的荷包扁扁~~個人一點淺見~~
在下目前正好同時養一部歐義大利手排老車(一手車)及一部國產1.8小房車.
或許這兩部車在許多版友看起來很不起眼,但我也發表一下意見吧.
首先如許多板友所說的..養歐洲車真的需要"耐力"和"錢力"..
純種歐洲車(現有許多歐洲車上都是日系零件)的妥善率在台灣道路真的會比日系車(含國產)要低些吧.
在下認為歐洲車"耐操"是在引擎和傳動系統上(我只開過歐洲手排)..
我車庫中那超過15年的老義大利車,依舊1,2,3檔可過紅線,一氣喝成....爽阿!
但其他電路和周邊系統和底盤零件,真的就常換..你看過原廠避震器2萬5千公里就漏油嗎...!!
我同樣的駕車習慣..那部國產車就稱到8~9萬公里才漏油...!!!
其他像下A臂也是約4萬就換一次(我那國產車約8萬)..升降機..中控鎖...水箱..水幫浦..起動馬達..發電機..通通換過.
正時皮帶4萬公里如果不換,每次開車就多多祈禱吧...
從新車開始修車修到和廠長變好朋友..修到現在小毛病都自己會修了,比小學徒還熟..!
費用呢..? 還好它是早期車,電子部品不多,可以補補修修,所以還不太貴,但平均下來,並不下於一部2.0的V6國產房車大保養.
問我為何還辛苦養著它? 因為我喜歡開手排歐洲車,但現在看得上的手排新車買不起,所以還是養著它..(或許那天會投入EVO的懷抱了~~~嘆)
但喜歡駕駛樂趣的我,真的要說歐系底盤的樂趣好多了..日系底盤..真的還差那麼一小點...!!
不過現在歐洲車充斥著環保部品(這也是我買不下手的原因之一)...每3~5年就要花好幾萬來更換..也真的很煩惱..
另外不可否認的"進口車"的零件真的不是薪水階級的我所能負擔的 (聽說一個大5的頭燈要3萬!!!) ,當年本想訂下Alfa 156 V6...就是問及大保養的費用後..終於理性戰勝感性...務實點吧!
我想說歐洲車的樂趣真的都是"錢"堆出來的..
問我還會想買歐洲車嗎? 有錢時~~當然買....! 沒錢時~~找部操控還可以的國產車湊合著開吧
至於安全性..哈哈..這真是國產車的"最高機密"..
現在有某雜誌一直以"氣囊數"來評論國產車的安全性..在下有幸對氣囊的開發和碰撞測試略涉一二....
我只能說,不論是氣囊設計及碰撞測試,其中的重點和學問並不完全如雜誌所述的單純..
也不只有看氣囊數和板金結構而已...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另一方面,試想當你在一次30公里的低速前撞下爆出4個氣囊(胸部和膝部)..哈這下也爆掉你許多錢了..另別忘了氣囊應該10年就要換喔,以確保功能正常喔!
安全性這東西,駕駛者的駕駛行為也要佔很大的責任...另歐,日系新世代的車體結構都已有一定的水準了..我只能說到這啦..不能再說了.
所以在下目前看法為...要買百萬以上的進口車..建議年收入也要百萬以上吧..!!
想妥善率高一點的..日系車贏面不錯..(我就好喜歡 IS250, C/P值也不錯)
年薪過百萬,又喜歡駕駛樂趣的..我會買GTI 或 Alfa GT
以上都不是的....還是國產車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