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xxorxx wrote:幾年前曾經有位朋友B...(恕刪) 會發生make up的雜誌每家多多少會有, 但是有一家特別嚴重,怪的是,它又表現出最公正客觀的模樣.....................至於是哪家, 這裡的許多大大都很清楚, 我就不多說了
台灣的汽車生態與雜誌生態就是共生共存,車廠廣告掌握了汽車雜誌的生存命脈,大部分的汽車雜誌都已經淪為車商的傳聲筒,封面也出賣給車商當廣告,不然很難生存下去,這是很難否認的事實,而且市場真的不大,真的賺錢的大概就是排名前1-3的雜誌,其他多是處於虧損苦撐的狀態,多達450頁以上,重達1公斤以上的重量,廣告又多又醜,看起來真是辛苦,但是已經成為常態令人搖頭。看看美國暢銷的汽車雜誌,通常不超過180頁,輕薄短小看起來就輕鬆寫意多了,而大陸和香港的雜誌也差不多是這個規格,照片與文章的配置也比較合理,試車場地也專業多了,上海的上賽道就有許多活動,這是台灣不可能比得上的,而且台灣的編輯不夠專業,收入也不優,教育訓練也不足,真的要寫出深入公正的報導真的緣木求魚,一部車開不到1個小時,早上提車,出發到河濱公園拍照,測0-100,還要拍內裝、靜態外觀,以及車內外動態,攝影師還要冒著生命危險掛在車窗外跟拍,連基本的保險都沒有,然後中午車就要還給車商,因為下一家媒體在等,這樣的生態要寫出深入的報告你說可能性高不高?真正合格的試車場地可以說是沒有,編輯也沒有具備證照審核和職災保障,整個媒體可以說是處於蠻荒狀態,台灣的汽車雜誌發展了20幾年,可說是每下愈況,越來越不好看,比炫比屌就是不比深入客觀,編輯流動率高,因為收入跟工作壓力不成正比,要靠編輯收入買一台好車是不可能的,在台灣的汽車雜誌要待超過10年很不容易,待超過10年都是主編級的人物了,但是還是很難寫出令人感動的文章,因為廠商主導了方向。並不是要批評什麼,這一行的每個編輯都是性情中人,每個人都很獨特,也很熱血,在台灣這個不健全的環境中默默努力,但是得不到該有的掌聲與報酬,這是大環境的問題,市場是殘酷的,會淘汰不適合生存的個體,在台灣這個小市場要生存很不容易,譁眾取寵是不得不然的無奈,對岸媒體挾豐厚資源入侵台灣,是難以抵擋的現實,壹週刊與蘋果日報已經攻陷台灣,灑狗血、狗仔化的鹹溼誇大報導,就是現在的主流,除非你不看,不然就是要自己過濾篩選,選自己想看的,買自己喜歡的,Civic 8每個人都喊貴,但是台本就是吃定你報這樣的價格,但是它的後勤保修有沒有做出品質才是該觀察的重點,如果能做到接近日本的水準,不啻是好的提升,價格與品質是相輔相成的,一分錢一分貨大家都懂,希望台灣的市場能走出殺價競爭的惡性循環,走向公開透明的新方向,如果貴又服務差,市場會無情淘汰的,大家就拭目以待,靜觀其變吧!
我看了15年的汽車雜誌應該有足夠的閱讀心得來發表汽車雜誌的評比是一般消費者或準車主的最愛所以必須真的公正.才有意義並且所有的購車條件都必須列入考慮包括折舊率(最好能每次列出3年.5年後的預估2手價格)因為我以前差一點雜誌虎爛而去買韓國車好在周遭親友一致勸阻而我對汽車雜誌最大的建議有2點1.普羅大眾買不起的超高價車種,報導幅度可以減少一些因為我們買不起,所以不需要佔掉幾乎1/3的篇幅2.試車手不需特意著墨於山路極度操控或高速拼極速這樣長期下來絕對會讓更多年輕人喜歡狂飆以上建議是個人看法,絕非所有讀者的心聲只是整理出15年來我的心得跟目前的想法因為買不起的車子還是有人視為夢幻車種因為愛飆車的人一樣會飆我只希望可以多少降低一些沿路亂飆而衍生出的行車糾紛而已
UKAWA wrote:這位先進說的對 ...(恕刪) 我是剛離開,也不要問我那一家,在雜誌社上班接觸到許多好車是很棒的,但無法深入試車寫出好的報導讓我想要離開,不是公司不好,而是大環境有問題,當你不斷問自己這個問題時,答案已經很明顯了,如果你的投入有相對回報,是不用一直問自己這些問題的,當然如果你有雄心壯志想要扭轉局勢,我會鼓勵你奮鬥下去,但是去車廠吧,至少當你爬上高層後,能做的事會更多,堅持到底的人,就能接近成功!
看到有關汽車雜誌的討論,讓平常都只潛水的我也忍不住跳出來。先說明我已經在2005年底離開業界,如果所說跟現在的狀況不太一樣,還請還在線上的編輯朋友們多包含。我之前在某國際級刊物的台灣版本,也就是前面有大大說厚度180頁上下,廣告少少的那種刊物之一。台灣的汽車雜誌生態相當詭異,汽車產業因為地方小、人口少而規模受限,但是做雜誌的老闆們似乎看不清這一點,新雜誌一家一家辦,撐不住的就淘汰,因為報導的對象“汽車產業”原本規模就難以與美國、歐洲甚至是大陸相比;而與其他類型雜誌相比,相對小眾的汽車雜誌卻多得很“豐富”,但是哪來這麼多題材、這麼多事件來支撐這麼多本雜誌呢?更何況台灣有好幾本故做“超值”的大型雜誌,動輒四、五百頁的內容需要多少內容、廣告去支撐?而這些內容、廣告,都需要人力去支撐(背後就是薪資開銷),就算科技再先進,也沒有“內文自動產生器”與“廣告自動產生器”吧?在雜誌工作最討厭的就是台灣車商很愛搞某某小改款,說穿了就是加配備其他東西換湯不換藥的玩法,這種產品不報導又不行,因為牽涉到車商的“廣告預算”,對於銷量極小的國內汽車雜誌來說,賺錢的唯一來原就是廣告,賣書賺來的錢搞不好還不夠印刷成本,我以前的雜誌因為頁數少,得把空間留給“真正的新車”或是“真正的專題”,可以倖免於難,但是對其他雜誌來說,有題材就要物盡其用,新車換大包、改音響動輒就是兩頁、四頁,這種東西讀者喜不喜歡我不知道,但我篤定編輯不愛做,也難怪會有上午牽車中午還車的狀況。另外,台灣的人員素質也真的不好,我以前刊物的美國版同事每個人(下到助理、上到總編)每年都要更新賽車執照,西班牙版的總編甚至是前任F1車手,集團更有如同Phil Hill、Jacky Ickx等高手當顧問。台灣業內不乏開車高手,但是受限於環境,還是與國際等級有相當大的差距;試想,在國外的試車餐會上,左邊坐的是三屆Le Mans冠軍編輯,右邊坐的是兩屆WRC冠軍測試車手,他們說的評論可比我說的有公信力多了!雖然已經離開,但還是很懷念與墨菲出國試車兼敗家的日子。
小蘇米 wrote:alanyoungg...(恕刪) 這樣的情形不常見,但絕對有,通常4-5台車也差不多一天,早上約9點提車,晚上6-7點下班前就得還車了,這樣匆匆忙忙試了4-5台車,你覺得能夠很深入嗎?車商給的時間就是這麼短暫,試車長征最多到墾丁,也不會超過3天,這是業界常態,如果你認識的不是這樣,那我只能跟你說聲抱歉了,因為我看到的大都是如此。我沒有任何批判的態度,只是覺得非常惋惜,如果國內的媒體能建立公正、客觀、專業性,是我樂於見到的,也讓所有閱讀雜誌的讀者都能得到最正確的知識,希望有一天能看到國內出現值得信賴的汽車媒體,能有骨氣的不出賣自己的封面,建立自己的風格與公信力,真正做出可以跨出台灣市場的權威性,這樣才是一個專業媒體該有的樣子,大家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