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關於可潰縮式車體的疑問

討論這個也沒用啊

這是成本問題吧!!

有129萬當然就買volvo車體

只有50萬就買彈性車體

看價格也知道強度差在那裡~~

不要說你想用50萬買到戰車的車體~~

不可能啦 !!
看到你的發言讓我想起三、四年前的一場車禍
我有個親戚跟我同年齡,還是我小學同學
和朋友出去喝酒,回程的時候開國道三號從竹崎交流道下來
結果就在閘道口撞到路邊的電箱
剛好從駕駛座的位置正面撞下去
改裝的方向盤脫落,方向機柱直直的往胸口插進去
當場死亡……
副駕駛座的人雖然沒有受到電箱撞擊,但車體的扭曲也讓兩隻腳的骨頭都撞斷了
他開的是Civic K6
巧的是,我弟弟開的也是同款式的車
所以每次坐我弟的車出門都會叫他不要跟車跟太近
(其實不管開什麼車都不該跟車跟太近)
因為K6的可潰縮設計是把人也納入可潰縮元件之一

jacky123456789 wrote:
我是覺得命比較重要...
曾有位一面之緣的朋友,車禍致命原因是正面撞擊後胸腔被方向盤壓扁...
seammyxx wrote:
其實我是這樣希望的....(恕刪)


那就要$$多一點了,車體安全這種事其實跟車格(大小/等級)與價格成本往往是脫不了鉤的

中大型車種有額外的空間可以規劃多種層級的衝擊分散空間,動力與成本也允許這樣作,但一般房車或低價車種通常就只會針對車室空間作必要的強化了(TIIDA與該底盤的兄弟車種就是很典型的樣本),但你說TIIDA不安全嗎?
那也不見得,他一樣能在撞擊測試中拿到高分並確保人員存活及傷害控制,只是沒顧到你維修的荷包而已
(這系列是雷諾/日產集團代表作,在成本.空間.結構設計平衡都抓的算蠻漂亮的,所以也才有能力在北美市場上放出9999美元的基本款價格)

至於迷你車就沒這樣好抓結構了,頭尾皆短甚至沒尾巴好利用的狀況下就是逼的非得全車皆硬,這種設計在高/低速撞擊下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低速撞擊就是自車無/微傷,高速就是有機會看到一團廢鐵,這不是迷你車的錯,只是質量與空間利用上本來就比自身以外的標準中大型車種劣勢而已

作為一個車主除了會開車外其實多了解一些自車的規格與能耐(配備用途,動力,安全等)才能在需要/該用時發揮正確的作用,可惜的是蠻多消費者不會去對這些事下點功課,業務也少有盡到教育準車主的義務...

各位應該都聽過新聞,車禍被害者家屬求償幾百萬,如果成為植物人還要一輩子負責醫藥費,
所以寧願犧牲車子前半段的剛性,也要盡力降低被撞者的傷害,是有其更深的用意的,
有形的價值都好處理,難處理的是人命這種難以估計的無形價值。
hughkk wrote:
Benz追撞Focus 4D
原po的blog
以benz受傷的程度來看,相信撞擊的力道不會小於前面提到的「focus追撞tida」...(恕刪)


不一定喔
現在很多人看到toyota車子撞成Benz這樣就會說是行進不快
但是換成別種車就會變成"撞成這樣力道一定不小"

所以撞擊力道沒人能證明是不小於追撞TIDDA的力道
會說出這樣得判斷多半都是品牌的心理因素在作祟
所以還是無解..

還是您乾脆提出四門FOCUS後行李箱在何種速度撞擊下才會有板金變形的狀況發生
40KM?60KM?80KM?100KM?

hughkk wrote:
他開的是Civic K6
巧的是,我弟弟開的也是同款式的車
所以每次坐我弟的車出門都會叫他不要跟車跟太近
(其實不管開什麼車都不該跟車跟太近)
因為K6的可潰縮設計是把人也納入可潰縮元件之一
...(恕刪)


當時可潰縮是設計的概念都還沒有
VOLVO的堅硬車體概念才是當時的主流

在當時很多歐洲車可能也好不到哪邊去
去看看1997年的SAAB 900還有BMW E36都只有一顆星
整個A柱都折起來了...
更別說90年初設計的K6了...
hughkk wrote:
看到你的發言讓我想起...(恕刪)


因為K6的可潰縮設計是把人也納入可潰縮元件之一

這一句 我不太認同哦 那一場車禍 我好像知道 我住竹崎 那台k6是紅色三門的嗎 車主好像平常就開的非常快 出事那一天 印象中 開的很快 又喝酒 好像是破百撞上去的 以這樣的速度 我想很多車 人都是可潰縮的吧

可潰縮式車體主要目的是在保護被你撞到的路人(在歐洲日本撞到任意路人極可能一輩子賠不完 )
目前看到最高EU測試行人安全這塊最高也才3顆星就算很不錯了

如果你認為人命不值錢
那就繼續比誰的車硬吧~真的很可悲
可潰縮式車體是要保護車內的人,而不是車外的人…
至於保護車外的人的設計也是有的,如前保桿的柔軟設計、引擎蓋撞擊自行彈起之類的
但是絕對不是可潰縮式車體設計的目的
你有看過有人被撞因為車子潰縮而受傷減輕嗎?
相對於可潰縮式車體,人體還是脆弱太多了

現在的新車都會有可潰縮的設計,並不是只有TOYOTA有這種設計
只是TOYTOA相較其它車廠的潰縮的設計跟其它家的不一樣吧
我想好的可潰縮是盡可能的在高速撞擊能保護人體,A柱到C柱間保持完整
在低速撞擊時讓車身震動而讓人體受傷的程度控制在人體能接受的範圍之內
這樣就是好的設計吧
世界再大,不過你我之間的事
可潰縮區的主要作用仍是幫車室人員吸收衝擊力(抑制G力在人體可承受的範圍內),它的主要強度依舊超出人體可接受的傷害範圍

對行人保護的部分是保桿設計.發泡內襯.與引擎蓋設計這幾塊,

保桿要有彈性,發泡內襯要把內鐵隔離(這會照成腿部粉碎性傷害,之所以禁止前保外側加掛硬質白鐵護桿也是這個理由,過去舊型suv的前保高度過高照成被撞車輛(一般房車後保偏低,導致suv衝擊力避開後保結果直接騎上車頂或毀掉後行李箱的狀況很多)與行人大腿重創也是(前堡過高,直接撞擊大腿或腰部,導致下半身癱瘓),因此較新的車種逐漸看的到保桿設計低矮化的造型,引擎蓋則是底下就是硬質的引擎,為了保護行人不致直接撞擊引擎後重傷,因此引擎蓋會刻意設計的比引擎的高度高許多,或是有引擎蓋彈跳設計

許多元件事實上都帶有複數以上的效果,而實際效用的強弱則端視設計者的設計方式,若是過於鑽牛角尖於某個元件上而忽略了整體的表現,那觀點就會顯得偏頗而不合理了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