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

常聽到歐洲車底盤穩, 怎麼感受?


meridian wrote:
...
轉向不足的車才會轉向手感明確
...(恕刪)


我可能不會這樣下結論。

"轉向手感"是因為汽車工業設計或調校的原因,
"轉向不足"是因為物理力學的原因(最明顯的就是前驅 vs 後驅),
兩者不會直接劃上等號。

一樣後驅,一樣沒有轉向不足,
(1) 早期 Benz 從 recirculating ball 改 Rack-and-pinion 就曾經被批手感不明確 (當年)
(2) BMW 從 液壓輔助轉向 改 電腦輔助轉向 也曾經被批手感不明確。

再一個例子,
Nissan 350Z 沒有先天轉向不足(後驅),但被認為轉向手感明確。
(2002 Car and Driver)

...
Most important, the steering is direct, linear, and beautifully weighted.
...(恕刪)


sweetmelody wrote:
我可能不會這樣下結論...(恕刪)

講的不是同一件事呀,暫態過彎反應跟穩態轉彎反應是不同的
C&D對Z的評價(中性)是穩態轉向反應,而轉向手感是暫態轉向反應的一部分

ariete wrote:
...
C&D對Z的評價(中性)是穩態轉向反應,而轉向手感是暫態轉向反應的一部分
...(恕刪)


轉向反應跟手感的的確確是兩件事。

所以我原文想說的是:轉向不足不能當轉向手感好的根據。

簡單看 穩態轉向反應 定義,恆速之下汽車轉向,三個狀態:
(1) 轉向不足,(2) 中性,(3) 轉向過度,
而實際開車,駕駛需要對 (1) 和 (3) 做修正才可以保持行車線,
更由於駕駛加速或減速,甚至恆速轉向中性的車也會出現轉向不足或轉向過度。

總之,不管任何轉向反應,C&D 認為 Z 的操控 "直接","線性"......,
表示 Z 的轉向反應回饋,符合駕駛的指令,無延誤,無偏差,屬於好的手感。
越後面的文章越看不懂…
太深奧了~~~XD

總之~~,青菜蘿蔔各有所好。

同時~~各人感覺也不同~~

這部份~~~~應該很難得到中庸之解吧~~XD

有些人偏愛日系;
有些人偏愛歐系;
甚至美系、韓系、…等等,大有人在呢…

畢竟『感覺』是『主觀』的,
不巧~每個人的『主觀』是不同的,

因此,最後,還有請忠實自己的選擇囉~~~

各位認為呢?

shukae wrote:
明明就是"入睡抽搐", 不要亂簽拖給Altis...(恕刪)

每過一段伸縮縫都抽的話是有點嚴重
是不是altis已經不重要
你可能要快點去看醫生喔
在toyota後面,是你的錯; 在toyota旁邊,還是你的錯; 在toyota前面,沒有錯,加入吧!

Lilyandy wrote:
越後面的文章越看不...(恕刪)


講一堆理論也不能證明比較厲害
拿萬轉神鴨跟FEISTA來比就好了
同樣的拖曳臂懸吊
為啥FIESTA的操控會那麼好???
理論歸理論
最後還是要看車廠怎麼調校的
講理論誰都會
GOOGLE搜尋就一堆了
鯊魚冰棒 wrote:
萬轉神鴨


哈~~~

肉肉地一問…

請問『萬轉神鴨』這是什麼玩意呢?

筆者才疏學淺,真的沒聽過這…XD

不過,google了『萬轉神鴨』出現這個…


影片不清楚,看不到是啥品牌的?

但看形狀…有點像Yaris…不知對不對?

意外的在mobile01好像也有…
傳送門

太可怕了~~~


不過,還是很好奇其他人的言論,於是又查到這篇:傳送門

怪?這樣也能失控?感覺超級的不安全…


同時也讓我對altis產生好奇…

所以也找到了這些…


這輛在表演特技,翻12圈耶!太神了!


這個的話…真不珍惜生命…
鯊魚冰棒 wrote:
講一堆理論也不能證明...(恕刪)


對不起

我不爭氣的笑了

萬轉神鴨這名稱太讚了

可是已被上桌了
主要看車廠想要花多少成本,獲得多少效果。
技術對現在車廠都不是問題。
以國產等級來看,一些比較熱衷於駕駛,或是這方面比較敏感的人,一定會有感覺差異。
這也代表車廠做出的產品區別。
我倒是對某位仁兄的ARTC故事比較有興趣。
Lilyandy wrote:
越後面的文章越看不懂...(恕刪)

只是習慣的問題,有些人喜歡像本田的快速反應&也開習慣了
叫他改開反應慢的他會不習慣,反之亦然
只是標題下“歐系車底盤”太地圖炮了,同廠的房車跟SUV都能不同調性了
歐洲車?南歐/德國車差很大,哪能比的完呀
  • 5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