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需要有以下基礎:
製造精密零件的能力
厚實的人才基礎
從設計、機械、自動化、管理、原料控管
(要和產鐵礦、煉鋼廠、稀土金屬等多個方面...打交道)
還有後續的維修
另外,原物料的成本、從世界各地到台灣原廠的遙遠距離,都要考慮進去。
就算台灣想把大部分的流程外包,台灣本土從事設計,
也要各行各業各科系的人才、反覆的測試(耐撞、測試場地.......)
別鬧了,這種產業交給大國家去包辦吧!
你有聽說過荷蘭、比利時,有自己的跑車嘛?
全世界有超跑的國家就那幾個,德國、法國、義大利、美國、日本、中國。
其中,人口和科技人才不輸德法的美國和中國,在跑車上也不是很頂尖。
中國是後進者,
它就算有市場,那也嚴重缺乏幾十年的經驗和數據,
包括測試材料、成本、耐撞、設計。
對阿,為什麼中國十三億人,人才也不少吧?
怎麼汽車工業的水準品質還比不過德國?
因為中國就算有很多天才,
也要把很多天才放在其它產業,像是民生、土木工程、代工產業、商業.....
每個國家有每個國家適合做的事情,
台灣太小,
就算真的有那個人才,還有更要緊的地方需要它們。
唉,光是這麼多大學生都被老闆當奴工用,你要從哪裡找來世界第一摩托車工業的人才?
做個摩托車都有問題了。
還要打發廠商、財團、既得利益者,修改法律,資金,
廠房(廠房都拿來做高科技和傳產,而且高耗水高耗電,吃不消)。
台灣真正擅長的不是汽車,放棄吧!
韓國汽車?
韓國人口台灣兩倍,也不是很多。
韓國沒有鋼鐵,它要額外進口鐵礦,不辭千里之遠用海運運過來
(東亞產鐵區在澳洲,中國本身很需要鋼鐵,沒辦法出口。)
還要跑到煉鋼廠煉鋼,韓國又是能源依賴很重,自給率低得可憐。
等著看韓國的好戲吧,
韓國和台灣還真是難兄難弟,
同樣拼命代工,同樣糧食和能源都依賴外國,太過重覆而不得互相廝殺。
但韓國離不開大財團控制的命運,台灣人真得不必太過羨慕韓國了。
高油價時代來臨。
我認為裕隆趕快去製作公車、輕軌運輸吧!
台灣公車太過老舊,尤其是中南部。
火車也是,鄉下的大眾運輸又這麼不方變。
運用既有的技術,補償這麼多年來對納稅人得虧欠吧!
以後有錢人照樣可以開超跑,但超跑工業一定需要普通汽車豐富的經驗。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