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台灣汽車之母-吳舜文女士走了

死者為大,
但....歷史定位...爭議很大.
寫正向的也不對(真的有被攻擊的著點,也無法理性地護航)
寫負向的也不對(嚴董現在蠻幹的事更該殺)

說嚴慶齡是分贓體制中的既得利益份子,....... 我也辯不了
你要說吳女士沒做過錯誤決策....... 我也辯不了
但去年底,我就開始擔心她老人家的身體狀況,
怪的是,我這半年真的常在半夜想到她.怪,真的怪.
當我晚上看到最新新聞時,竟然情緒激動.
小時候的畫面突然浮現.
也許是中年人面對事業的無力感吧?
我偏重的是讀史料也無法知悉她親民,照顧遺孤的事蹟.
che.tw wrote:
想寫什麼就寫,不需要...(恕刪)


你對大汽車廠的夭折原因,解釋完全扭曲.
當年趙耀東引進豐田,答應給許多優惠建大車廠,唯一談不攏的條件是固定比例的車輛必須外銷.
但豐田不同意,豐田願意在台建大車廠,但不願答應外銷,而是去搶臺灣當時被日產,福特囊括的臺灣市場.
政府當然沒有出資資助國外車廠,打擊國內已有產業的立場,所以大車廠胎死腹中.
後來豐田自己在台投資,果然所有目標都是臺灣市場,毫無在國內建立汽車工業技術,以及外銷的意願.
直到今天,豐田的生產的車型,推出時程,以至於改個小小的設計,都完全被日本人掌控.
裕隆是在臺灣毫無工業基礎時成立,被保護是自然的事.
那些保護不是針對特定廠商的保護,當時只要肯在臺灣投資的車廠,如福特,羽田與三富,一樣平等受到自製率與關稅的保護.
而裕隆過去曾開發飛鈴,與現在成立的華創,的確有心於臺灣建立本土汽車工業與技術.
很奇怪的臺灣人會嚴苛批評,多年來努力建立臺灣本土車輛技術的裕隆汽車.
卻又十分贊賞純粹日本資金,日本技術,日本控制,只想賺錢,不想建立本土技術,只想內銷,不願外銷的豐田汽車.
es4241 wrote:
你對大汽車廠的夭折原...(恕刪)



你對歷史發展進程的理解,完全扭曲。

大汽車廠夭折的時間點發生在1984年,在這之前發生多少事情,你卻沒有提及。大汽車廠當時吸引了日產及豐田兩家日本車廠前來商談合作的可能,最後由豐田出線,不過卻因為對於在台產製汽車的「外銷比例」與「技轉形式」談不攏,而最後做罷。你講的是這段歷史,right?

在這之前,趙耀東不論是經過媒體,或是與國內組裝廠座談,皆強調如果當時國內已有的裕隆、三陽、羽田、六和、太子、三富、中華等車廠,願意整合為一家或是二家車廠,那麼,「由政府出資與國外車廠合作的大汽車廠就沒有成立的必要」。而政府也願意協助找尋其他的技轉合作的國際廠。不過,國內汽車廠,尤其是裕隆反對最力,這些過程,由於當時政府在產業規劃上,曾試圖以汽車產業做為支柱產業,所以新聞媒體關注的程度很高,聯合報、中時都找得到。

如果當時的車廠願意整併為一家,類似韓國的模式,也許當今台灣汽車產業發展的樣態會全然不一樣。

至於你所說,「裕隆是在臺灣毫無工業基礎時成立,被保護是自然的事.」。
我也沒有批判「保護」是不對的。1961年政府施行「發展國產汽車工業辦法」,主要明訂期限四年,不准設立新的汽車裝配廠 ,當時的汽配廠只有裕隆一家。1964年「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主要內容是規定營業用小客車必須採用國產車。這些規定對於一家剛起步,技術人員也必須向退伍空軍求才的汽車廠來說,確實是必要的。但政府為何不願意「保護到底」,在1967年實行「國內汽車工業保護及外國進口汽車辦法」,開放讓其他車廠,諸如三富、六和、三陽、中華等車廠設立,並且提高進口關稅,有部分原因即是因為裕隆無法履行自製率提升的承諾。甚至在1984年會有大汽車廠的推出,就是因為政府也急了,一個亟待發展的重點產業怎麼會進展緩慢,受制於人,所以想要自己幹,或者,改變一下現有的產業生態。

另外,你所說的「如福特,羽田與三富,一樣平等受到自製率與關稅的保護.」,這一點上,觀念有些錯誤。自製率是要求,算是責任、義務;關稅才是保護。

寫這些東西不是要否定吳舜文女士對於汽車產業的貢獻,我說過,歷史發展的軌跡可以提供更公允的評價。

吳女士畢業自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係領域,教過書,也擔任過新埔工專(現在的聖約翰科技大學)的董事長與校長,提供許多家境貧困的學生就讀升學,同時培育人才投入工業發展,這些都是吳舜文女士令人敬佩之處。

但我所討論的是汽車產業。

最後回應你所說「很奇怪的臺灣人會嚴苛批評,多年來努力建立臺灣本土車輛技術的裕隆汽車,卻又十分贊賞.....豐田汽車」。

不要一桿子打翻一船人,台灣人都是這樣?
飛羚剛推出的時候,造成多少轟動?接單與產能不符比例的盛況,可以解釋為台灣人只會嚴苛批評裕隆嗎?對於很多父執輩來說,裕隆就像是自己的小孩,人家會罵,會批評,也不是基於什麼惡意。畢竟有期待,難免會有責難。
有愛心照顧遺孤是一回事,
在汽車工業上的表現又是一回事,
絕大多數人的嚴詞批評也是針對吳女士以及裕隆集團在汽車工業上的表現,
並不是否定她的人格和愛心,
更不是因為她「外省特權」的身份。
感謝吳女士對台灣貢獻

但是小弟實在是次喜歡裕隆
因為當初政府為了保護國產車而訂定
進口車關稅到現在實在是太高了
且現在裕隆也不是國產了
還是一樣那麼搞
所以還是不是那麼的尬意"嚴"先生
其實裕隆..........幫台灣花了很多很多很多錢

成就裕隆的不是這女士
虧損時....也不是嚴先生救了裕隆
是某個政黨的關係
早期不是做車技術那麼單純.是用關係與動用國本極力鞏固硬推出來的

以前的裕隆存在意義
跟之前突然倒掉了吳哥航空與華航都是以前政治策略性考慮出現的產物

而吳哥航空起初成立的原因是要與華航配合暗助泰北孤軍
(起初的吳哥航空非常非常小.比我家與版上許多大大的家還小.持有的飛機一隻手數的出來還得在水上起降.而貨物要綁在機尾拉鋼鎖在空中飄的)
而吳哥航空也在多年前早已失去存在的必要性也早失去政黨支援了.能活到今年是它們自己苦撐過來的

當然現今產業的環境與形態已大不相同了.但關係情面還是有點餘暉存在

要不是以前鎖國加上老一輩外省掛的高層關係
當時執政黨編列預算大量採購與大額的長期變向金援(投資開發案)
不然.裕隆早在N年前就消失了

後來賺了錢也沒見它吐回來或回饋社會
倒是去搞阿媽的西裝.洗淨鉛華出自黑手與不染變身紳士名流.還能讓它們借此提升產業文化與涵養
花國家賺自己的
真是名利雙收.蓋高尚

我一點都不佩服
為了成就它們設出一些進出口限制與稅收
有點強迫推銷.而當年與現在差距更大.車實際上做的不是很好
真的苦到了貴到了是老百性

兩陽早期也是硬保出來的
如早期的國產喜美與美規車型和現在本田自己做的....
那品質差距多大.....有玩H牌車的應該不難了解

重車也是一樣
過於保護本土兩陽.要是早開放進口
目前市面上大概超過半數車行早已消失
因為連十幾年前跟日本買人家要淘汰的老GY6技術延續至今還很多車行修不好
更沒什麼人會修雙凸
台灣的市場太小了
當時的政策,保護裕隆太過,造成裕隆沒有進步.......

但是,現在的國慘車也沒好到哪裡,重要的元件
能偷就偷,裝上裝飾品就賣嘍....
Hello April
ukey783 wrote:
台灣汽車產業不是鎖國...(恕刪)


+1
把我心裡的話都説出來了
沒開罵就不錯了!還感謝....
算了,那個時代有那個時代的背景。
現在把車做好才是重要。
豐田不只在台灣吃得開,在全亞洲及美國都是。
大汽車廠的歷史,我不了解.我只知道裕隆給了台灣"一部飛羚"跟"高關稅"這兩樣.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