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電機(換過一次)
2.引擎腳(無)
3.避震器(換過一次)
4.油箱(無)
5.變速箱(無)
6.時速表(無)
7.舵輪(無)
8.電動窗的馬達(無)
9.正時皮帶(換過多次,但這是消耗品,不應列入)
10.冷氣壓縮機(無)
11.起動馬逹(無)
12.門窗中控開關(換過一次)
有些消耗品,本來就是常常換
電池,輪胎,雨刷,碟煞來令片,火星塞等等
有些消耗品是不常換,但不可能不換
正時皮帶,手排離合器來令片,鼓式煞車來令片
有些是不是消耗品,但10年20萬公里以上,很難避免
傳動軸(換過兩次)
水箱(換過一次)
煞車分泵(換過兩次)
基本上.... 我覺得只有引擎內部有車子最耐操的零件 在車子十幾年的壽命,引擎的工作溫度最高,環境最惡劣 但他卻依舊能維持著運作狀態. (可能爬坡時會發現馬力大不如前..)
最諷刺的是, 他還是得依靠周邊容易發生故障的 水箱 機油幚 水幫 皮帶(正時皮帶斷裂的話 活塞會打到氣門)......才能正常運作. VOLVO的240/740/940系列四缸引擎也很不容易壞, 但是引擎是鑄鐵做的, 很重一台, 沒什麼馬力可言. 要操壞那台引擎 只有增壓超出正常值 就很快就會把它18年的潛力耗盡了.....那顆8汽門引擎 皮帶斷了 換好就繼續上路!
以台灣來說 算是歷史悠久
這些車 我也都從原廠處依維修光碟將其化整為零 再從零為整的細部拆解到組裝完整
我想這個問題我蠻瞭解的
首先
1.你列的12項全部都是會壞的(油箱本體就是會壞 不要懷疑 )
2.你問的這個問題沒有意義 一輛車的零件數是以〔萬件〕來計
車子使用久了 損耗是自然的(但損耗與損壞兩者定義有些不同唷)
依使用者所在地區的不同 會因道路條件、天候條件、燃油條件、使用習慣(密度)等
而造成完全不同的使用結果
還有就是定義問題
生鏽但沒有蝕透 零件可正常使用 這樣算不算壞?
因為以客觀的外表美好程度而言 生鏽了就是不美觀
在此 我個人暫且將生鏽定義為〔壞了〕
除了上面的定義問題
還有零件定義的問題
例:大燈指的是整具燈? 還是說大燈的細部零件?
早期的車 光是一具車頭燈就有:
外框、玻璃燈罩、反射鏡、反射鏡外罩、主小燈泡、小燈泡、大小燈泡座、線組、調光定位座、外殼座、墊片、櫬墊、膠封.....
等很多零件 而且都可以單獨個別購買 這樣要怎麼算?
下面我列的就是我那5輛車所遇到的
是我個人的經歷 但不代表別人有同樣的車不會壞
也還另外有但書
就是除了撞擊與材質問題之外 它正常使用就不會壞的
我想 以上我這樣講會比較客觀吧
以下 就是沒撞擊 材質正常 使用正常就不會壞的
1.前、後保桿(白鐵製的)
2.輪圈蓋(白鐵製)
3.大燈外框(白鐵製) (以前的車 零件不是賣總成 一具燈的零件都可以分成很多細部來賣)
(1~3項請不要懷疑 雖然30~40年了 它只有舊 但就是完全不會生鏽)
4.空氣濾清器的外殼
5.後障板
6.前、後檔風玻璃及四門與三角窗玻璃本體(均不含膠框與金屬框)
7.車廠標誌
8.水箱護罩
9.拖車勾
10.油桶蓋
11.車殼上的油箱蓋
12.安全帶束緊定位裝置
13.頭枕
14.車牌飾板(白鐵製)
15. 應該還有 但要想一下 想到再補充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