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目擊】台灣第一撞!ARTC實車碰撞實驗室開張

剛才剪頭髮時,看自由時報有提到這個新聞,想不到站上也有~

xlkoala wrote:
墨菲 wrote:
至於這一撞,則是採用美國聯邦標準(FMVSS 208),採用車頭100%接觸式撞擊,並非偏置30%到45%的Off-Set撞擊,時速則是30mph(約合公制48km/h),至於EURO NCAP的標準,車速則是拉高到64km/h,若以Ford Focus來看,歐洲原廠則是宣稱它可以通過5顆星的最高標準。撞擊測試車並不是以本身的動力移動,而是固定在台車之上,將台車以鋼索拉動、加速至測試速度來接受撞擊,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地上有一條台車軌道。

放眼台灣,現下有哪一輛車是真正100%台灣廠商設計製造的車體結構?除了進口車之外,又有哪一輛車不是用國外母廠生產的車輛加以修改(甚或根本不改!)來在本地投產製造?如果是這樣,有什麼理由要多保護這些車廠達3年之久?

最扯的一件事情就是,ARTC相關主官在專訪時宣稱,ARTC只是單純的接受委託測試單位,碰撞結果相關資料不能主動發布,這其實也就是意味著,當車廠撞完了新車之後,只會報喜不報憂,
ARTC的回應則仍舊是官腔官調:一切要看政府主管機關的法令規定.....

1.就個人的觀點來看...把測試的速度提升一些些會更安心的...省道上面速限就已經50-70km/h了...
2.有些車款的母車在國外的撞擊測試評比還不錯...但是國產化之後...不只是多了個尾巴...軸距也拉長1公分...加上我們跟對岸之前都沒有撞擊測試...因此那台車的安全性至今仍然是一個謎...(有人猜到我在指哪一台車了嗎...嘿嘿...)
另外個人認為Nissan Teana沒有出來有點奇怪...個人對來自雷諾技術以及裕隆的車身製造水準還有些信心的...也許是該集團的商業考量吧...
3.同意樓主的看法...也希望將來能夠真正的落實保護消費者呀......


1.ARTC的實車撞擊實驗室其實是可以做到EURO NCAP的64km/h時速撞測的,但是當天只做了美規的48km/h,我個人猜想...應該是因為Grunder是美規車款,所以也就理直氣壯地用美規測試啦!

2-1.嘿嘿嘿....這就不要說白了吧!而且老實說,台灣的安全謎之車還很多呢....

2-2.集團商業考量我猜佔很大的比例,Teana銷售表現欠佳,萬一有個閃失,可能不太好吧,另外,由於Teana並沒有在美國上市,如果它在台灣撞,業者應該會要求用較寬鬆的JAPAN NCAP撞擊測試標準吧??
MURPHY LOVE MOBILE01
汽車的本質是 "安全的" 把人從甲地載到乙地,所以 "安全" 才是一輛汽車最根本要追求的要素...

反觀國內很多車主在買車時,都是以 "價格" "豪華配備" 為優先考量因素,價格可以降個幾萬。再送你皮椅(不是真皮的),核桃木飾版(也不是真的核桃木),再送你 DVD + 液晶螢幕(開車可以看嗎?),甚至強調空氣濾清器與真空管音響(神經!先把隔音做好吧!).....等等無關安全的配備,表面上看似乎是物超所值,骨子裡安全性這種不易量化的規格,就是第一個被犧牲的 ....

想當初買車時,到國內某大車商的營業場所去看車,車子本身配備我沒問太多問題,但是問起安全性配備時,你猜業務跟我說啥? "車不是買來撞的啦! 這個不重要啦!" 或者是 "我們賣那麼多車了,沒有問題啦!" 等等之類的,我頭也不回的就走人了 ...

隨便問一個路上的駕駛人,他願意發生車禍嗎(問這問題前請先戴安全帽,以免挨揍)? 我想大概答案大家都知道,但是層出不窮的車禍事件,卻每天幾乎都有,這代表什麼?

前不久,北二高隧道內不是發生車禍嗎?一台某牌國產車遭後面大車追撞,該車卻從大樑中間處折曲 60 ~ 70 度,使的車內一家四人的人無一倖免也引起廣泛。 我不想幸災樂禍,也不想引起筆戰,但是這樣悲劇卻是任何所謂 "豪華配備" 都無法挽回的,不是嗎?

所謂的安全,就是在還沒發生問題前,就預先做好防範,甚至主動避免危險的發生,才是所謂真正的安全,用安全的角度來選車,相信你對車市會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

不管是 EURO NCAP ,還是 ARTC ,能落實安全的,都是好的測試中心,但是要到 2008 才...,會不會太久了,且測試結果要公開?我是不會那麼樂觀啦....? 不過,好過沒有啦....

囉唆一堆,各位看看就好 ...
很樂見台灣也有碰撞實驗室.....最好以後的車沒通過都不能販售.....開玩笑這攸關人命

一個月前看到電視新聞報導.....美國忘記哪一家對亞洲車款作衝撞測試.....測試清單出來
日本車多數通過........重點是.....韓國車"沒半台"通過衝撞測試.....天阿.....是最近作衝撞測試喔不是很久以前喔.....
看到台灣現在哈韓哈的很誇張.....滿街的韓國車在跑.....每個都是在比配備而已....而罔顧人命
真是令人擔憂.....

我不知道新聞有沒有誇大.....不過一看到沒半台通過.....幸好老爸很排韓.....

Addy wrote:
汽車的本質是 "安全的" 把人從甲地載到乙地,所以 "安全" 才是一輛汽車最根本要追求的要素...

反觀國內很多車主在買車時,都是以 "價格" "豪華配備" 為優先考量因素,價格可以降個幾萬。再送你皮椅(不是真皮的),核桃木飾版(也不是真的核桃木),再送你 DVD + 液晶螢幕(開車可以看嗎?),甚至強調空氣濾清器與真空管音響(神經!先把隔音做好吧!).....等等無關安全的配備,表面上看似乎是物超所值,骨子裡安全性這種不易量化的規格,就是第一個被犧牲的 ....

想當初買車時,到國內某大車商的營業場所去看車,車子本身配備我沒問太多問題,但是問起安全性配備時,你猜業務跟我說啥? "車不是買來撞的啦! 這個不重要啦!" 或者是 "我們賣那麼多車了,沒有問題啦!" 等等之類的,我頭也不回的就走人了 ...

隨便問一個路上的駕駛人,他願意發生車禍嗎(問這問題前請先戴安全帽,以免挨揍)? 我想大概答案大家都知道,但是層出不窮的車禍事件,卻每天幾乎都有,這代表什麼?

前不久,北二高隧道內不是發生車禍嗎?一台某牌車背後面遭大車追撞,該車卻從大樑中間處折曲 60 ~ 70 度,使的車內一家四人的人無一倖免。 我不想幸災樂禍,也不想引起筆戰,但是這樣悲劇卻是任何所謂 "豪華配備" 都無法挽回的,不是嗎?

所謂的安全,就是在還沒發生問題前,就預先做好防範,甚至主動避免危險的發生,才是所謂真正的安全,用安全的角度來選車,相信你對車市會有不同的看法 ...

不管是 EURO NCAP ,還是 ARTC ,能落實安全的,都是好的測試中心,但是要到 2008 才...,會不會太久了,且測試結果要公開?我是不會那麼樂觀啦....? 不過,好過沒有啦....

囉唆一堆,各位看看就好 ...


啊啊....Addy前輩所言真是深得我心,我真是再同意不過了!!!!!!
回想當初買的第一輛車,就是衝著它有配置同級車尚罕見的電子式ABS,
之後每每與車廠相關人員對談,問及氣囊不夠普及的問題,
得到的答案總是:台灣買家不愛氣囊,因為看不見!
而彼時,美國早已經強制規定前雙座氣囊為標準配備...
國內某家大車廠在推出新車之時,意氣風發地以安全和操控為主導話題,
甚至連原廠的6氣囊都一併上陣,結果...隔了一段時間,
6氣囊悄悄地消失了,幸好前座雙氣囊還留著,
最近剛上市的漂亮東洋新車,也是硬生生地只意思意思放了一個駕駛座氣囊,
然後把錢拿去堆在那些炫麗亮眼的舒適配備身上...
汽車廠好像無奈,但是卻又只能順著消費者的喜好走,
強力主導安全議題?Sorry....沒種!也沒必要!因為消費者不喜歡.....

哀....可嘆啊!
MURPHY LOVE MOBILE01
對不起,樓主說這台是美規的車,意思是台不是國產的Grunder嗎?
這次撞擊時引擎有發動嗎?

話說回來,如過把過往的,或者是目前的市售車都拉來用60km/h來個off-set撞一下,應該對現在車壇的生態會有很大的改變吧!!?不過我想應該沒有哪個政府官員或財團我跟自己過不去吧....

看場地做的這麼窄,所以應該未來也不會有測試側面撞擊的場地了嗎?
對了,補充一點,NCAP撞擊測試不是只看撞完後殘骸"票不漂亮",門好不好開.
公佈假人的身體上下的受力程度可能也很重要嚕....
看完這篇文章及照片,覺得ARTC並沒有考慮人員參觀"安全性"考量
竟然在碰撞地點兩旁開放參觀,要是不慎汽車脫離行徑路線或者碰撞時產生碎物飛的夠遠,
在現場參觀人員實在是非常的危險!

chasechen wrote:
對不起,樓主說這台是美規的車,意思是台不是國產的Grunder嗎?
這次撞擊時引擎有發動嗎?

話說回來,如過把過往的,或者是目前的市售車都拉來用60km/h來個off-set撞一下,應該對現在車壇的生態會有很大的改變吧!!?不過我想應該沒有哪個政府官員或財團我跟自己過不去吧....

看場地做的這麼窄,所以應該未來也不會有測試側面撞擊的場地了嗎?
對了,補充一點,NCAP撞擊測試不是只看撞完後殘骸"票不漂亮",門好不好開.
公佈假人的身體上下的受力程度可能也很重要嚕....


啊啊,可能是我說得不夠清楚吧,
這台受測的Mitsubishi Grunder乃是國產車,
但是它的母廠原生車款則是美規的New Galant,
所以它的全名是Mitsubishi Galant Grunder,
就和Toyota Corolla Altis / Ford Mondeo Metrostar一樣的意思....

這一趟撞擊時,很抱歉,引擎是關閉的,並未啟動.

而您真是眼尖的內行人啊!!馬上可以看出來ARTC這個實車碰撞實驗室的Weak point,
對的!它是可以作車側碰撞測試,但是並不是像HONDA或是VOLVO的大型實驗室一樣,
有多種預設角度的軌道來拖拉受測車,
我推測,當它要作側面碰撞時,
它是將受測車固定在末端,然後台車拖動實體障礙物去撞擊受測車,
或是將車輛已不同角度固定在台車上再去撞擊末端障礙物,
但是ARTC高層說,正面撞擊佔車禍比例超過65%,所以這個測試項目優先!!!
其他測試項目,之後...再說吧!!

您說得也很有道理,除了殘骸之外,Dummy身上的感應器受力狀況與擦傷狀況,
才是防護車內成員的最終成果,
但是您也知道,這一撞乃是標準的官式撞擊,給大官欣賞的,
車內假人的受測數據當然完全不是重點,
不過,之後ARTC接受國內車廠委託撞擊測試時,
Dummy數據是一定會一併提供的!!
MURPHY LOVE MOBILE01

sysnex wrote:
看完這篇文章及照片,覺得ARTC並沒有考慮人員參觀"安全性"考量
竟然在碰撞地點兩旁開放參觀,要是不慎汽車脫離行徑路線或者碰撞時產生碎物飛的夠遠,
在現場參觀人員實在是非常的危險!


您放心!!
我們媒體所站之處乃是完全暴露的賤民位置,並沒有任何防護,
可能也是怕碎片飛濺,所以才把大家安排在撞擊點左後方約末15公尺,
至於包括院長/部長/董事長/立委等大官們,
它們是站在撞擊點右側,高度大約是2樓的觀景台欣賞,
而且面前還有安全防護玻璃,絕對是不用擔心的....
媒體記者....你要拍就在這裡吧,怕死就別進去囉!哈哈!
但是您說得對,我們站的地方是非常態情況的安排,
平常是會淨空的!!

MURPHY LOVE MOBILE01

xlkoala wrote:
墨菲 wrote:
2.有些車款的母車在國外的撞擊測試評比還不錯...但是國產化之後...不只是多了個尾巴...軸距也拉長1公分...加上我們跟對岸之前都沒有撞擊測試...因此那台車的安全性至今仍然是一個謎...(有人猜到我在指哪一台車了嗎...嘿嘿...)
blockquote>
你是指"焦點"這部車嗎?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