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就是為了彌補人類的不足(人類移動速度慢,無法載貨(或是不方便)等等)
所發明出來的東西
但是在滿足了這需求之後
漸漸的其他更貪心的需求就出現了
如豪華
速度快
好開等等的....
所以他的本質還是為了彌補人類的不足~~
今天
若是人類自古就有自由飛行的能力
還會發展出汽車這種東西嗎?
車子不隨你的意志走、不能隨狀況應變,那你這台車能帶給你什麼?

汽車雜誌的編輯為了讓讀者讀的過癮,往往會用情感性的用詞、誇張的表達來形容一台車子,但是如同樓主「本質」後,你能否注意到話中所透露的「玄機」?
現在的汽車配備很多ABS、AIRBAG、EBD..等等電子設備,就是怕駕駛一個不小心所裝置的配備,但是無論如何都是被動式防護,能夠主動的就是你的車、你,唯有你的手才能操作你的車,你的車能夠確實聽從你的指令,兩者互動優良,這才是「安全」。
當然現在的汽車都有一定的操控性。
個人覺得有點「危險」之處,在於方向盤過國產車強調市區便利,所造成的方向盤「輕手」。
雖然市區開起來悠閒、停車方便,不過每遇到緊張狀態,也是很容易讓車子做出大動作低...
當然這也不是筆戰,只是每個人去討論自己的「汽車本質」

才可以看出所謂的本質
想想雜誌都怎麼試車,就知道限制在哪了
品牌既定印象佔比較大的比例
其實這是還沒試車之前就已經心裡有數的東西
當場小試之後,通常只是在既定印象上的上下微調,不會有什麼根本性的改觀
大家沒注意到 操控上重口味的車,雜誌評價通常佔便宜嗎?
因為那才會短時間裡讓人「印象深刻」的東西
但要真得要買車時,長期養車、考慮油耗、使用的場景...等等考量加進去後,
雜誌上80跟85分的操控,到底佔的整體比重又是多少呢?
本質?
主動安全度部份,
應該要搭配實際用車場景來看
畢竟道路是有速限的,事實上會用到極限的部份,真得不多
以現在的造車工藝來說,同級前三名的車雖會有優劣,但都不至於太離譜才是
不像過去有 60分跟 90分的區別
被動安全部份
真正碰撞測試,有國外實測引用就算了
更扯的是想單然爾的想像推論而已...
這是試車之前就已經認定的東西吧?也不是真正是 當場試出來 的東西
雜誌可以看看,但說注重本質芸芸,到底本質是什麼?
某些雜誌評測的本質,搞不好比較貼近:
如果免費借你一天,別人付油錢的前提下,
哪輛車開起來比較爽?哪個牌子光環比較大?
這當然重要,但是以長期持有來說,這幾點佔多大的部份,每個人定義其實不一樣
挑你要的資訊看就可以了
不用照單全收
Who needs a lifestyle-statement SUV?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