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雪隧開車要多注意安全距離

真的希望大家都出入平安
不只在雪隧 其他地方也是~
了凡 wrote:
http://www...(恕刪)

了凡 wrote:
http://www...(恕刪)


駕駛人沒有防禦駕駛的觀念

或者是開車失神了
twfriday wrote:
以美國IIHS及歐盟...(恕刪)


感謝,會去找網頁看看的。

多一份安全,也能多一份保障。

Rapproachee wrote:
其實駕駛開的是Nissan...(恕刪)


有看到這則影片新聞和後車行車記錄器
我覺這一事故跟ESP可能沒有太大關係,應該是太慢發現前車狀況,硬閃來不及回正了

但依雪遂限速來說,若在速限內應在70KM內
車主有閃理論車速應該還在<=70KM內

感覺這起車禍若發生在鋼性和有安全氣囊的車主身上,應該不致於到死亡吧?
影片車側嚴重扭區,但車室似乎沒有幺陷到壓迫人體
新聞也報是撞擊方向盤後失血過多

台灣人買車喜歡考慮油耗第一,我覺應該要向歐洲人學習一下觀念
安全第一才是買車最優先觀念才對!
沙克0222 wrote:
駕駛人沒有防禦駕駛的...(恕刪)


我在想,若是每隔100-200公尺,隧道內能加裝Led看板,或是燈光顏色投射裝置,在事故段由行控中心進行車道燈光顏色變化,事故段以燈光顏色進行區別。這樣能提早通知其他駕駛人員,也能保障故障車輛駕駛放置三角錐的風險。

說真的隧道內舊有的廣播系統實在是完全聽不清楚在說什麼。就算行控中心有廣播,我想效果也非常的有限。倒不如在事故區段將利用燈光效果,告知其他用路人。

Rapproachee wrote:
其實駕駛開的是Nissan...(恕刪)

剛性與安全並不是絕對的!
此案例為左側小面積撞擊!
無法有效利用車頭潰縮來吸收撞擊能量!

F1車身為碳纖維打造剛性強度極高!
洗拿當年的事故時(車速約300公里),
車身保持的還很完整!
但在高速撞擊後唯一能吸收撞擊能量的幾乎只有肉身!
腦部及內臟會受到強大的撞擊能量!
看起來沒什麼外傷...
所以車硬(剛性)命也要夠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QZikY7TPcI
長距離隧道行駛時周圍景色幾乎沒變化,會讓人喪失速度感與警覺性,甚至會有催眠的效果~~~ 我認為女駕駛就是在連續長隧道中已經被單調的昏暗景觀與長時間慣性跟著前車行駛,喪失了警覺性。才會在發現故障貨車時完全來不及反應,只顧閃躲貨車而轉向卻完全沒有拉回來才會直直撞壁。只是她的運氣更不好,剛好撞上直角邊緣而失去擦撞隧道牆壁減速的機會~~~

我認為這種車禍情況不限於舊型國產車會發生,愛用定速甚至只用ACC跟車系統的進口車駕駛人,在遇到同樣狀況時能夠倖免於難嗎?
目前這些主動式安全裝備目前都沒辦法防止這種車禍狀況,甚至會鬆懈駕駛人的警戒心(就是偷懶才用這些輔助駕駛設備)。反而更容易發生相同情況的車禍。只是差別在於被動式安全配備較佳,靠著車體剛性與氣囊氣簾的保護可能吸收車體側撞與小面積撞擊的衝擊。

以下這則車禍新聞同樣發生在國道五號上,可以看到二部車的駕駛處理方式不同而有不同的結果,有沒有ESP不是重點,駕駛人會不會駕馭掌控車輛才是重點,樓主影片中行車紀錄器拍攝車就可以剎車閃避並轉向回來(看起來似乎是國產老車),那個反應距離看起來也是非常短,差不多就一個車身而已~~~

按這裡檢視網頁
這台應該有氣囊(2010年以後都有),只是沒爆

查了一下小娜的車主手冊,有說明什麼情況下不易啟動





Rapproachee wrote:
其實駕駛開的是Nissan...(恕刪)

人不是神
也不是在打電動
在撞到貨車前幾十公分的距離才轉方向盤就去撞前面幾公尺的牆角
車上有什麼系統都沒用
那時只剩死命踏剎車最有用
因為那種車速你只有避貨車的反應機會
再看到牆角時車子的慣性與身体肌肉
都已跟不上你的視覺所看到的危險
感覺又是一個雙腳開車的

往左轉 卻又是加速的狀態 煞車燈沒亮

就說了 人在緊急事故時 會不自覺的雙腳都踩下

或是踩錯 油門當煞車踩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