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從EMU800看「台灣車輛公司」

日本鐵道每年出的新車型比台灣汽車出的還多,拿台灣錢研發?別逗了。
rrcorp wrote:
許多涉外採購的採購輛...(恕刪)

airzard wrote:
日本鐵道每年出的新車...(恕刪)


拿現成技術組出一台長相不同的新車也算
台灣高鐵就是
不必太拘泥於字面,我並沒有說日本研發是拜台灣錢之賜
台灣其實有在向國外購買技術授權以及取得軌道相關認證資格,生產跟認證兩項都取得台灣才有自製研發軌道車輛的能力。
但是購買之後要國內廠商做出成品也要一段時間,台灣目前還沒有自己的合格認證公司,因此設計研發還必須依賴日本車輛,直接在日本設計並取得認證後再授權台灣廠商生產組裝。
目前所有軌道列車的零組件都能透過台灣廠商自行生產,但是製造零件是一回事,系統整合又是另外一回事。
光照著別人的設計圖以及做出來的樣品製造都不見得能夠成功。
台灣車輛的整合能力還不足以完全自行研發及設計列車,否則之前50%國產的EMU700就不會出現訊號干擾問題。
台灣車輛2002年才成立,你要一個成立不到十年的公司馬上有自己的研發能力,未免太過嚴苛。

而且用"提攜"是非常客氣的用語了。
在日本還是要相當大尾的公司接受贊助或技術合作才會用到"提攜"這種用語,因為在日文"提攜"帶有互助合作的涵意,否則一般都直接用"提供"這種擺明就是我在幫助你的語氣。
別讓任何人告訴你,你不能做什麼。 即使是我也一樣。 如果你有夢想,你就要去捍衛。 你想要什麼,就要努
樓上的講的不錯,

一個機電整合要掛的檢測儀器可能上百上千萬,可能比造一台車子還要貴

一般公司想買個高級一點的示波器就在哀哀叫了,

更不是說看不到的軟體界面要幾十萬的東西了,

雖然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但是RD就很綁手綁腳~~~~~>"<
我有認識一個JR東海的上層,那個日本阿伯是屬於開發相關的
他自己說日本擁有鐵道技術的只有川崎跟日立
其他像是日本車輛,東急車輛,近畿車輛等只是[組裝廠]而已

講明一點啦,火車所需要的技術大概就是電子相關跟車台居多
其它像車體跟內裝之類的一律都是客製化的
雖然說台灣車両只是個[組裝廠]那日本車輛不是也都差不多嗎??
主要的核心零件也都是從日立跟川崎出來的

另外,台鐵跟高鐵多久才會買一次電車
如果靠自己開發的話,最後這個爛攤子還不是全民分攤
永遠的賠錢公司而已啦!!
假設公司的研發費用總共5000萬,
客人要做客製化的東西,研發費總共算下來不超過200萬
研發費用包含人工,檢驗設備,工程設計設備,反覆檢驗製造到完工.....零零總總(模具零件成本不算在內)
做一個產品,每個設備都會用到,但是佔用時間就只是這段時間
並且包含教育客人的費用(沒錯100個客人有99個不懂自己產品要怎麼用,為什麼要這樣設計)
叫台灣自己研發??
除非台灣未來有龐大商機,不然怎麼算都不合

至於這費用,到底合不合理??
光看數字一定覺得不合理。但是,因為這次的產品而去買所有設備的錢
然後去訓練所有的人,這樣更不合理吧
你要20年花一次200萬,還是每10年要投資5000萬??
(研發設備攤底折舊約5~15年,看設備)
上面的數字只是參考值,差不多是這樣
我是水瓶子,請叫我瓶子,英文是叫不出來的啦,我什麼都沒掌握好,如今我能做的就是抓住騎單車的這快樂時光
研發是沒關係
但是台灣是卡在後續
內銷沒市場規模
想出口又打不過先進國家
每年審計部、監察院會針對國營企業
為何年年虧損要主管列席報告
不行就淘汰
換成是在座各位當主管,你會怎麼選擇?
印象中在以前的宮崎駿電影字幕常看到「提攜 德間書店」
也許日文漢字的提攜和我們認知的提攜不是一樣的意思?

贊成樓上幾位大大的意見,台灣有科技實力,未必任何東西都要自己做 (也許不適當的例子:芬蘭有Nokia, 但不確定芬蘭有無自主鐵道或汽車研發能力)

BTW, EMU 800 先頭車看起來頗像JR西日本 683系?

m5clk wrote:
研發是沒關係
但是台灣是卡在後續
內銷沒市場規模
想出口又打不過先進國家...(恕刪)


IDF
tsubasashiina198 wrote:
我有認識一個JR東海...(恕刪)


核心零件的牽引系統方面
主要由三菱,東芝,東洋電機,日立.....等多家廠商提供
我記得川崎以生產車體,轉向架,整合等為主
牽引機電系統他們沒有做
例如台北捷運C371和CR381標的電聯車雖然是川崎做的
但牽引系統卻是三菱提供
高運量系統最舊的C301也是川崎做的(URC是川崎美國子公司)
牽引系統是西屋提供

另外三菱也有自己的一套軌道運輸技術
例如自動導軌技術Crystal Mover系列
還有懸掛式單軌技術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