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

上網買機油.....容易買到假油嗎?

鳳翎 wrote:
引擎絕大部分磨損都是(恕刪)


這些都知道,5W 0W 低溫黏度當然有差,這是常識了....只是我的問題是 5W 0W, 在台灣對於引擎的壽命實際到底影響多大? 我想除非有人做實驗,不會有答案的...

所以我還是會繼續用我的 5W 機油....個人選擇而已..車自我的,我自己負責....

因為以前我都用 10W60 機油很久了...用 5W 對我來說已經是進步...
AlfaBrera32 wrote:
這些都知道,5W 0W(恕刪)


太麻煩且變因太多
我們客戶有計程車
長途通勤的上班族
有長期固定用10w40部分合成機油
依照經驗法則
汽缸壁磨損到需要塘缸少說也有40萬起跳
除非用油不好,引擎過溫,或機件問題
所以用0W我相信冷啟動減磨有差
但是車主搞不好沒開那麼多里程就換車了
所以有沒有必要用到5w甚至0w?
總結:看自己
一切依照原廠規範。至於原廠怎麼不用比較好的低粘度機油。這要洽各品牌車商。
如Mercedes-Benz,BMW,FORD,VGA車系,VW504/507、保時捷Porsche C30/A40,GM dexos 2
標致汽車B71 2296, 雷諾 RN0710,Fiat 9.55535 Z2。
亞洲有 HONDA HTO-06
鳳翎 wrote:
太麻煩且變因太多我們(恕刪)


我找到一篇國外的討論,跟我的猜想是一樣的:
0度以上的環境0W30, 5W30, 10W30 的機油建立油壓時間完全一樣:
https://www.bobistheoilguy.com/forums/ubbthreads.php/topics/4600454/all/0w_vs_5w_cold_weather.



所以,在台灣,即使寒流來襲也很少低於0度...畢竟我不適住高山,所以我換選 5W30 的機油剩勝於 0W30...因為它有別的優點是 0W30 沒有的...在台灣的氣溫,用 0W機的機油很難得到冷啟動減少磨耗的優點....
我想這是原廠建議用 5W30 而不是 0W30 的原因...

裡免也解釋了這結果的原因了
Xantia_L wrote:
所以VW 認證 要達(恕刪)


150 HTHS有達標3.5的0W30是存在的
AlfaBrera32 wrote:
我找到一篇國外的討論(恕刪)


國外這篇這點我很疑惑
是否有測試報告?
機油泵是用容積變化從小增大
產生真空藉由機油泵導管吸取機油
進入機油泵內後容積再從大變小再壓縮出去
所以機油泵要每轉固定排量
必須先把機油從機油泵導管抽到機油泵內
才有辦法每轉固定排量
問題是冷車時
油道內的油和機油泵的油
幾乎都回流至油底殼了

同樣吸油真空度,不同黏度照理來說
濃稠黏度的阻力較大吸油較慢
像我們喝飲料以同樣吸管粗細,同樣吸力去吸
一杯水和濃稠的奶昔吸上來的時間不同

如果冷車時
機油W號數不影響機油泵上來的時間
那麼同理可以推估
天氣冷熱也不影響機油泵上來的時間
但就我實際經驗
冷天氣引擎發動泵油上來
到機油壓力燈熄滅的秒數似乎比熱天氣長
鳳翎 wrote:
國外這篇這點我很疑惑(恕刪)


那個 Table 作者沒有提供完整報告的出處,但裡面有解釋,而且確實天冷會變慢,只是那個冷是要地低於 0度以下才開始有差別....

跟前面的懷疑一樣,我同意低黏度建立油壓會比較快..但這是定性描述而已.
定量呢? 差異的程度有多大? 是差很多還是差一點點? 這才是我從頭到尾一直提出的疑問.

我 google 花了不算少的時間找到這篇,我想作者也不像是隨便講的...前面有一篇用濃度,理論計算:
------------------
Points of note is that the regression equations are on the crazy end, the cold pumping end, so their absolute use in the freezing and above range aren't there.

Note also, it's in whole poise, not Centipoise.

So take M1 0W40 and M1 5W30 at 0C (I'll just use Cst=Cp, it's close enough).
5.62P versus 6.33P - Delta = 0.71

Delta ROAT - 0.072*0.71 = 0.05sec
Delta 3bar - 0.062*0.71 = 0.04sec

Like I said, the formulae are around the actual measurable part of the curve...in the flat part, there's no difference with a PD pump.


For the cold end, note that J300 MRV (flow to the pickup is about 600P depending on grade), and that MRV halves with every 5C temperature increase roughly.
-----------------
只可惜他是比較 0W40 vs 5W30...如果是比較 0W30 vs 5W30 會更直接...
不過以 0W40 vs 5W30 建立 3 Bar 油壓差秒數是 0.04 sec...相當少...


我從頭到尾,一直想強調的是,看一個問題,除了看有無差異外,更應該要注意其差異的程度...
當程度小時,我寧願放棄這一點小差異去換別的優點....

當然,如果能直接做實驗,看看引擎各部位零件的磨耗是更直接的...只是我沒有資源做直這種事..

我想我就繼續用我原本的選油邏輯續選油...就當作是信仰吧!
鳳翎 wrote:
產生真空藉由機油泵導管吸取機油


再提個疑問好了,[ 產生真空藉由機油泵導管吸取機油]
當機油泵運轉, 機油泵導管形成真空時極端狀況下,另一側可以接近 一大氣壓, 一大氣壓的壓力可以讓水推到10公尺左右的高度.油會更高...當然,實際真空還沒很高時,其實油就被 1 atm 所推動了...

那這個有接近一大氣壓的壓去推機油,機油幫浦吸油底殼的那根管子我記得蠻粗的...應該要夠濃的油,才會導致流動阻抗很高,所以一大氣壓推動也變明顯慢.

所以問題是,到底多低溫? 多濃的油,才會使 機油幫浦形成真空後, 油底殼的油要被一大氣壓推動填滿 機油幫浦前這段導管的時間明顯變長? 對於 5W , 0W的機油,是否真的 0度,這段時間差異大到引擎的磨耗也差異很大?

當然一旦這段這段導管填滿機油後,機油幫浦固定轉速就會送出固定的油量,機油應該也幾乎無法壓縮,所以濃稠與否不影響機油幫浦送油的流量
鳳翎 wrote:
國外這篇這點我很疑惑(恕刪)


亂入 因為你的機油不夠稀阿一樣都是0W 難道都一樣的流體嗎?!搞不好你的0W -35就不會動了。
我的0W 可以到-45度。
又你的機油密度0W 跟我的機油密度一樣嗎?!

流體具有黏性,流體與壁面之間有摩擦力。所有的流體都具有黏性,例如機油。
ASTM D5293
留給你們自己討論。
太專業 我不行
  • 2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