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

到底台灣遊覽車是有什麼內幕,都是用進口貨車底盤+拼裝車體呢?


minhua0317 wrote:
國外做的就叫custom build
國內做的就叫拼裝車
果然一整個就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概念

國外的車體廠American Coach跟底盤廠Freightliner拿底盤裝上自己打造的車體
這叫Custom built

國內的車體廠(如建益)跟底盤廠FUSO, VOLVO, HINO等拿底盤裝上自己打造的車體
這叫拼裝

真是好偉大的邏輯啊!
果然看到國外就高潮啊!...(恕刪)


話說台灣車體廠進口底盤時
有向原廠告知載客數種種需求嘛?
別說原廠、連車體廠自己都不知道載客數
等業主上門後按照要求改成兩排三排四排座
等業主上門後按照32人或52人做不同設計

跟原廠針對不同需求訂做不同底盤能比?
如果連什麼是量身訂做都不懂
就別來混淆視聽了
鼎 鑊 甘 如 飴 求 之 不 可 得
aaaomc wrote:
您了解一下我引言對...(恕刪)

1.只是國外碰撞車輛審查也沒有影片和照片呀
你能找到美國NHTSA公布執行FMVSS的影片嗎?
你只能看到美國NHTSA執行NCAP的結果吧
看不到公開影片的問題在於台灣沒有NCAP吧?
台灣在法規碰撞上只是依(仿)照國外制定的程序
更本沒考慮[選擇]公不公布的問題
當然現在大家都希望有公開碰撞資訊
那該動作的是誰?
ARTC?
他們絕對懶得動
我記得ARTC還放話說他們有能力執行台灣的NCAP耶!!
(我是想ARTC你要做T-NCAP,只是做出來還是不信者恆不信)

2.進口車不用撞並[不是]因為進口車有NCAP的結果作參考
而是進口車在當地也執行過法規碰撞
因為台灣法規碰撞標準和歐盟ECE相同
所以這些進口車就直接以歐盟的法規碰撞結果申請(或是在歐洲以歐盟ECE的法規執行碰撞測試)
再次強調NCAP的碰撞和法規碰撞是不同
沒人能說NCAP較嚴格就可[取代]法規碰撞

3.VSCC最早是ARTC分出沒錯
但是現在算是主負責單位吧?
法規基準在VSCC如下連結是公開資訊
有興趣可以自行下載
第6項 車輛安全檢測基準
 
 


kerker wrote:
你有完沒完?

我們在討論公共使用的遊覽車,你在講什麼啊?


那你又在講什麼?
你講了什麼有營養的嗎?
Gugugu wrote:
話說台灣車體廠進口底盤時
有向原廠告知載客數種種需求嘛?
別說原廠、連車體廠自己都不知道載客數
等業主上門後按照要求改成兩排三排四排座
等業主上門後按照32人或52人做不同設計

跟原廠針對不同需求訂做不同底盤能比?
如果連什麼是量身訂做都不懂


你這段完全是自己的擴充想像

底盤在設計的時候只會考慮[載重量],不會考慮載客數
因為對於底盤來說,載人跟載貨是一樣的,就是底盤的負重能力
在安全負重之下,你要1人座還是42人座,都是你的自由

波音公司生產777客機,規劃載客量是283人至368人 (在這個範圍之內,買家自由決定)
難道283人座位的要設計一個專屬機身結構、284人座位的要設計另一種專屬機身結構?

汽車界共用底盤已經是常態了,配合需求細微調教當然是有,但是遠遠不到你說的量身訂做

省成本 BMW以後只剩兩種底盤,Benz剩四種





Gugugu wrote:
話說台灣車體廠進口底盤時
有向原廠告知載客數種種需求嘛?
別說原廠、連車體廠自己都不知道載客數
等業主上門後按照要求改成兩排三排四排座
等業主上門後按照32人或52人做不同設計

跟原廠針對不同需求訂做不同底盤能比?
如果連什麼是量身訂做都不懂
就別來混淆視聽了


所以你真的是外行裝內行

底盤廠會有各式底盤
每型底盤會有對應的馬力、扭力、驅動輪、變速方式與承重等
所以不管是原廠的車體部門
或是外面的車體廠
都要依據你想要的車體去選用適合的底盤
也就是說
底盤是已經等在那裏的規格品
等著被選用
而不是為了某個車體再去打造一個專用的底盤

所以一台遊覽車的打造流程是
先依據客戶想要的形式→比如說幾排椅幾人
然後計算出車體總重
依據總重與客戶想要的需求(如自排)去挑選適合底盤
然後訂購底盤,裝上車體→完成
不管是原廠或外廠都是使用這套流程
差別只是車體的打造是在原廠或外廠

你想像的方式
是車體廠進口底盤等在那裏
然後等業主上門提出要求後
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打造好的車體就放在底盤上
告訴你
沒有人是這樣搞的啦!
沒有訂單誰會進口不知道合不合用的底盤在那裏等?
嫌資金太多嗎?
然後把車體硬放上不適合的底盤?
除非車體廠跟客戶都非常無良
不然現在大家應該都不敢這樣搞了
minhua0317 wrote:
所以你真的是外行裝

不然現在大家應該都不敢這樣搞了...(恕刪)


別再用自己不確定的東西批評別人了

這幾天您隨口烙句話要人自己去查的例子還嫌少?
鼎 鑊 甘 如 飴 求 之 不 可 得
肚子三層非一日之饞 wrote:
你這段完全是自己的擴充想像

汽車界共用底盤已經是常態了,配合需求細微調教當然是有,但是遠遠不到你說的量身訂做

省成本 BMW以後只剩兩種底盤,Benz剩四種...(恕刪)


搞清楚討論對象再插進來喔

前面板大提出來為拼裝解釋的底盤廠

正好是標榜"Custom Built"

目前至少七個系列底盤配不同的車
鼎 鑊 甘 如 飴 求 之 不 可 得
今天網路看到了篇文章個人覺得還不錯所以貼上來給大家看看

然後這是裡面該作者的結論,而內容就請自行觀看了。
舉個例來說:
油價一降就有人乃至於媒體就開始說油價降了,為什麼客運票價不降?
然後就有民代開始施壓交通部要求客運票價降價,但是雖然油價佔客運營運成本不少的比例,
可是還有其他像人事成本、車輛維修零件等等等的成本,
當票價降價後,勢必要從其他地方節省開支來維持營運,譬如說節省人事成本
於是駕駛員額不足,要維持班次只能讓既有的駕駛加班行駛,這樣的狀況就是現時台灣發生的情形
可是票價一漲,類似的言論又會不斷發聲
又以遊覽車業來說,前面有提過的,大家又要車資便宜,又要新車,
如此循環下,只能慶幸還是有些業者願意花大錢買好車,而不是只用廉價底盤
也只能慶幸很多駕駛都很用心地在顧車,讓乘客開開心心出門平平安安回家


鍵盤專家之討論遊覽車安全
http://sap32aaa.pixnet.net/blog/post/31482181-%E9%8D%B5%E7%9B%A4%E5%B0%88%E5%AE%B6%E4%B9%8B%E8%A8%8E%E8%AB%96%E9%81%8A%E8%A6%BD%E8%BB%8A%E5%AE%89%E5%85%A8
http://sap32aaa.pixnet.net/blog/post/31482181-%E9%8D%B5%E7%9B%A4%E5%B0%88%E5%AE%B6%E4%B9%8B%E8%A8%8E%E8%AB%96%E9%81%8A%E8%A6%BD%E8%BB%8A%E5%AE%89%E5%85%A8
#52
#54
pepsi_blue wrote:
再來要澄清就是,台灣的都是「假」雙層,底層哪能塞人

另外再補上一些國外的真正雙層客運...(恕刪)

你好專業啊
都找的到國外的車型
台灣車體設計沒想像中那麼弱
不過我認為台灣法規可以還是有改良的空間
1 遊覽車高度降低
畢竟台灣是世界數一數二具有大面積高山的國家 每次看阿里山公路遊覽車在上面競速車體搖晃我都捏一把冷汗
2 逃生結構需要簡單化 不可以加裝隔板與暗鎖
如果逃生開門桿為一支30公分鐵桿
開門需要向上轉90度 我相信 從安全門摔出去絕對不是誤觸的問題
3 須有兩個活動窗 以便出事時可以迅速逃生
相信以上幾點都不需要很高的成本就可以達成
只是台灣法規願不願意而已
  • 2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