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

上網買機油.....容易買到假油嗎?

我是基於下面幾個說法而選0W機油的.

1."引擎機件磨損70%(也有90%一說)來自冷車啟動時,機油尚未打上來的那幾秒鐘"
2."低溫流動性佳的機油,機油打上來流遍引擎的時間比較短"

如果說0W跟5W冷車啟動機油到所有需要潤滑的位置時間分別是 2.0秒及2.4秒.
0W機油提早了0.4秒的保護時間(提早了20%),乘上磨損70%=14%的磨損差異,
可能就是引擎掛掉里程一個是30萬公里,一個是25.8萬公里的差距.
當然現實有其它因素影響,這只是理論上的計算.

但有網路另一個說法,可能讓上面的差距變更小...

"機油約48小時才會從機件上面流掉...也就是說如果每天有運轉的話,
其實隨時機件上面都有油膜在,不會造成乾磨擦!"

這說法似乎也是可信,理論上是說得通的...
所以像我每天要開車的,似乎也不必太在意機油的低溫黏度...
不過就像喝水一樣,基本上水龍頭的說直接生飲也沒有太大問題,
就算可能有點生菌或重金屬之類的,但人體還處理得了,最多就拉肚子,不會掛掉!
但我還是把它煮開了放涼再喝好了,安心些!
所以為了冷車啟動縮短乾磨擦時間,我還是選了0W機油.

另外0W蒸發快,進氣系統髒...這我們某車群車友有驗證過,
封掉EGR,再把PCV通大氣,再跑幾萬公里,基本上用啥
機油都沒差,都沒有明顯的油泥髒污...
也就是機油蒸發應該是次因,不是主因.最大的兇手應是EGR.

但其實影響我選油的一個很大因素是"調性",這沒有數字可以比較,
只能加到引擎裡去跑去體驗...

感覺最差的是Esso,再是Castrol跟Mobile跟Motul...可能試到比較低階的油,
但真的影響我購買該品牌其他款的意願!

感覺好的一款是AGIP/ENI...那種狂噴兩小時還臉不紅氣不喘,引擎游刃有餘
的感覺很棒.

再就是AMSOIL簽名油,個性不若AGIP那麼鮮明,勝在穩定無比,開了一萬公里
跟剛換油時相差不多...另外抑震性佳,引擎怠速可以平穩到沒感覺有發動...
這調性很合我這上年紀的大叔的意!

重點在AGIP/ENI就一兩百塊,AMSOIL就三百塊,比起動不動就七八百的神油,
實在是贏到連尾燈都看不到了!
Xantia_L wrote:
好市多這罐1L的好像(恕刪)


我用的是Mobil 1 EP 0w-20,這罐在好市多應該沒有賣。
選EP是看中它保證15,000 miles的保護,這大概相當於24140公里,
因為我很懶得去保養,所以靠這個拖久一點點,
差不多1萬3~1萬5去換油,不敢真的到2萬4,不然都超過一年了!
考慮以後也換ESP,就可以在好市多買,且這罐的保護性應該優於EP,
只是沒15,000 miles的持久性。

另外,mobil 1官網的ESP(後面有加X2,是一樣的嗎?)包裝是1L沒錯,
其他都是946ml。
KNIP wrote:
我是基於下面幾個說法(恕刪)


引擎冷起動必然造成磨耗的因素之一,而且可能不少,但我的懷疑是 20W, 10W, 5W, 0W 這些機油,在 台灣普遍氣溫 20度以上的環境,磨耗差異有多大? 如果常常氣溫 10度以下,甚至 0 度, 差異自然大得多.

而且如果真的差異很大,為何原廠的建議用油 0W 很少...當然近期新車可能開始有 0W20 的用油建議..但那是新設計的引擎...

基本上如果原廠建議濃度是 5W30, 5W40 的,我不會自己改成 0W40.


多級機油, 多是以黏度改善劑(VI)來增加高溫時的黏度,所以 0W 的機油,應該是基礎油本身比較稀,低溫流動性才會高,然後用更多,更強的 VI 來減少高溫黏度下降...但我推測,這樣的設計,機油黏度衰退快...因為 VI 因高温與剪力衰退後,黏度下降,保護性就變差...當然在衰退以前換油就好

.
https://www.liqui-moly.com/en/service/faq/faqtopic/good-to-know.html

NOACK 偏大,確實可以不管環保,讓區軸箱的吹漏氣體外通大氣.

但這需要改管路,接回歧管的部分也要密封才行,我的車沒有找到好的改裝品,所以,我只有自行加裝廢油回收罐,
NOACK 小也還有別的優點...

機油本來就是應該根據不同的使用需求調整,自己滿意就好..

另外, 低溫啟動磨耗的問題,我懷疑,抗磨器 ZDDP, 固態潤滑劑(MoDTC – Molybdenum DiThioCarbamate,二硫代氨基甲酸鉬) 這類的東西不知道是否有機會殘留一些在零件表面,減少啟動時的磨耗?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D%A4%E6%BB%91%E6%B7%BB%E5%8A%A0%E5%8A%91#%E6%B8%9B%E6%91%A9%E5%8A%91%EF%BC%88FM%EF%BC%89

或許冷起洞造成的磨耗,因為台灣氣溫普片高於 20C, 而且抗磨器 ZDDP, 固態潤滑劑也幫助一點, 0W , 5W 有差異,但差異很少...所以我寧願選 5W 去換別的優點( 黏度壽命與 NOACK 低)...
而且原廠也選 5W30 比較多的樣子, 為了避免漏考量到引擎特殊設計,或是機油的了解不夠全面, 所以基本上我還是在符合 VW 504.00 的認證下去找油,通常這也讓濃度有了不小的限制:

如果放寬濃度限制,油膜的特性才會有明顯的改變:



看數據 300V 5W40 很突出,只是添加劑濃度偏高不適合我的車,而且以前老車我用過幾次,油壓大約 2500km 開始下降...只是原本就夠好,衰退一點可能還是比很多其他的油好
KNIP wrote:
感覺好的一款是AGIP/ENI...那種狂噴兩小時還臉不紅氣不喘,引擎游刃有餘
的感覺很棒.


遇見同好,我也愛用這牌

小弟不懂機油,敗讀了這十幾頁各位先進的討論

似乎不是油比較貴就比較好,看起來的心得是

只要不要買到假油,買知名大廠的油,應該就不會有問題

另外請問,像脂類的油都比較貴一瓶600元以上,是真的有比較好嗎,還是其實沒必要阿

小弟自己換過幾次脂類機油,油門踩踏起來真的是比較飽滿順暢,里程數也撐比較久

但就是貴貴的,下次來換一下各位先進討論的油品看看好不好用
酷里斯帝 wrote:
大家常說選什麼機油都(恕刪)

幾家老字號大型專業油品網購通路商輪流買都沒問題。
酷里斯帝 wrote:
我用的是Mobil 1 EP 0w-20,這罐在好市多應該沒有賣。
選EP是看中它保證15,000 miles的保護,這大概相當於24140公里,
因為我很懶得去保養,所以靠這個拖久一點點,
差不多1萬3~1萬5去換油,不敢真的到2萬4,不然都超過一年了!
考慮以後也換ESP,就可以在好市多買,且這罐的保護性應該優於EP,
只是沒15,000 miles的持久性。

另外,mobil 1官網的ESP(後面有加X2,是一樣的嗎?)包裝是1L沒錯,
其他都是946ml。

我也用這一支,250/瓶左右,價錢對了應該不會假的。
找口碑好的啊⋯⋯
機油標號中的W表示冬季(Winter),W前的數字表示機油的低溫流動性,數字越小,機油流動性越佳。

哇 那西伯利亞的俄羅斯 賣的車 保養廠 好賺了。那邊低溫都能夠讓5W或是10W機油
因為潤滑油的傾點。不夠低。 啟動就磨損。 搞不好 還發不動 NOGO
導致發動機的冷磨損
因為 曲軸箱內的潤滑油還來不及被油泵泵送到各摩擦面上,汽車零部件得不到充分潤滑





如果都靠添加劑。這添加劑 佔整罐機油比例30%以上雖然有添加劑(降凝劑),可以降低一款石油產品的傾點,即低溫低剪切率下的流動性。

API所制訂的,Base Oil Interchangeability Guidelines
從Group I -Group V 之前01的討論的文章 很長。


如果好一點的基礎油 低溫流動會不會好一點。例如 雪佛龍菲利普斯化學的合成潤滑油呢?!
http://www.cpchem.com/bl/pao/en-us/Pages/SynfluidPAO4cSt.aspx





雪佛龍菲利普斯化學公司在全球範圍內的運營得到了我們的研发人員的努力,以最新的技術進步和工藝改進為支撐。雪佛龍菲利普斯化學公司在長期的科學发現的基礎上繼續发展。從20世紀1950年代发明了現代塑料,到我們專有的Chevron Phillips Chemical MarTECH 聚乙烯生產,雪佛龍菲利普斯化學公司在研发方面的進步對商品化學工業改善人們生活的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們的兩個研发中心的科學家、研究人員和工程師們專註於創新和发明。在整個公司內,我們正在開发革命性的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以改善對我們的生活質量至關重要的石油化工和塑料。我們致力於尋找更好的方法來降低資本成本、運營成本和環境排放,並提高安全性能。

技術服務和活動

雪佛龍菲利普斯化學提供全面的石油化工和聚合物研究,包括新催化劑開发、產品和工藝開发以及商業支持。
我們為全球客戶提供全方位的研究活動,包括實驗室/實驗室和中試實驗、分析和機械測試、專利支持和技術服務支持。
我們擁有先進的塑料技術中心,用於聚合物和共聚物樹脂的成型和擠出。
技術成果和專利技術

雪佛龍菲利普斯化學公司目前擁有2500多項專利和專利申請。

專有的Chevron Phillips Chemical MarTECH 環形漿料生產聚乙烯生產工藝是世界上授權最廣泛的工藝之一。

我們的Aromax®技術是生產苯的最低成本工藝。
其他的技術成果和專利技術包括:用途上的1-己烯烴技術、專有的原生法式α-烯烴(NAO)技術、甲基硫醇工藝和技術的分切技術、Aromax®催化劑和工藝、第一代和第二代功能性鉆井液、聚α-烯烴穩定性和低溫性能的提升。
研究與開发中心


是否可以減少太多的添加劑。而達到更低溫的機油流動性。
這個我就不知道了
引擎絕大部分磨損都是在啟動
不論是冷車後時啟動
還是熱車後熄火一陣子再啟動
引擎金屬零件間已經沒有油膜能支撐分離
此時是最容易讓金屬間高點互相摩擦造成磨損
而一些鋅、磷類的AW或EP
在一般正常機油中含量不會太高也不能太高
所以形成化學膜有限
因此常啟動的車輛
W黏度建議還是低一點為佳
油泵打上來的時間越短
引擎啟動磨損就越少

如果更要求一點
可以購買有極性摩擦改進劑的低黏度機油
比如castrol 磁護系列
可以附著金屬表面抵抗輕負荷的摩擦
或者一些固體潤滑劑也可有效降低啟動磨損
如鉬,硼,鈦等等

其實5W和0W在台灣氣候常年在5-35度左右
冷車啟動到底有沒有差距,差距多少?
其實很多機油官方都有提供機油性狀表
在油溫40度的黏度還是有些差距
以美孚來說某2支0w20和5w30相比
油溫40度動黏度分別為44.8與61.7
更不用說油溫低於40度或者寒流來的狀況
黏度會因為氣溫更低而增加
2者間黏度差距會更大
有時候天氣非常冷時
發動引擎機油壓力燈還要2-3秒多才會熄滅
  • 2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