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開版大問的是"工藝"這兩個字,其中包含了藝術成分在裡面,那我可以很肯定地說德國必勝,光從M.Benz超過百年的造車歷史,巴伐利亞飛機引擎製造商的光榮歷史,還沒開始比就先拿了30分的刻板分數但是扯到產品的成熟度,那日本確實略勝一籌,老實說車買來並不是每個人都對底盤很有興趣,一般人最在乎的只是車不要壞,就這麼簡單,但這麼簡單的事德國人做不到,日本人卻把它發揮到極致,這就是日本的造車工藝
我個人絕得很發這種文章的人真的很無聊。討論這種國家工業技術水準,就與你討論女明星一樣,有人喜歡法國明星有人喜歡台湾日本明星一樣,根本沒有一定的答案。常常有人說日本車歐洲車等等怎樣的,我只能說很抱歉。你在台湾所開到德國車是真正德國人組裝的嗎?還是德國放生產出去在他國組裝?你在台湾所開到日本車是真正日本人組裝的嗎?還是放生產線在台湾組裝?很抱歉、你在台湾所開到的歐洲車如果是透過代理商進來的,很多配備你根本選不到。以鄰近的日本來說。同樣是E55 AMG,日本可以選到的配備,你在台湾一定選不到。假使透過他管道進口那就真的很不一定了。很抱歉、你在台湾開到的S兩張,假使是左駕的。那可真的是從美國或是左駕國家進口。沒有純粹右駕完稅車進來開,你就偏偏要說左駕的S兩張是日本車。如果今天可以把S兩張右改左或是直接可以開右駕在台湾晃,你才是標準!我只是單純的覺得多數人的眼睛都被矇著成為商人手下的消費賺錢的管道。車子、只是消費性奢侈品、不用太認真看待很多事情。車子、可以讓人坐上去之後、享受到短暫個人的空間。單純這種議題會討論不完。個人小小的意見或是離題請多多包含^^
大圍高柏飛乖乖版 wrote:大家不要忘記二戰時美...(恕刪) 還是要平衡報導一下,Me-262沒有那麼神奇到打遍天下無敵手短腿,加速性差,減速性也很差.特別是最後一點非常致命.而實際上截擊轟炸機而進行空戰機動中的Me-262一直都存在有被俯衝而下的P-51或47追上的可能性.而日本在大戰末期發展出的疾風,五式,或紫電改也一改之前積弱的打火機(雞)形象是可以讓太平洋戰區美軍機心情繃緊來認真對付的好對手.
台灣人很喜歡幫其他國家 爭個你死我活的卻都沒想過要怎樣幫自家提升~~~~從自己的國家開始好嗎?O?也許有人˙根本就沒辦法認同自己 或者現在的環境。那大家看看笑笑就好!做個有尊嚴的人!!! 從自己開始!!!!
1858年3月18日,魯道夫‧狄塞爾 (Rudolf Diesel) 誕生於巴黎。父親是德國的移民,在巴黎經營一家小皮革商店。狄塞爾從小害羞,但很聰明,喜歡繪畫與機械。他小學畢業後,適逢德、法戰爭爆發,狄塞爾一家人於是逃離法國來到英國,狄塞爾在表姊的提議下回到德國繼續上技術學校,以極優異的成績畢業,立志當工程師。之後,狄塞爾申請到獎學金,到慕尼黑技術學院就讀。在慕尼黑的時期,狄塞爾認真地思考使用「熱機」的可能性,以及是否可以不必靠火星塞即可引燃內燃機。經過多年的試驗,狄塞爾找到了新機器的設計方式,並於1892年2月28日獲得此設計的專利。隔年,他發表了著名的論文,描述如何利用高壓空氣所產生的高溫來引燃內燃機,在當時是很前衛的想法。狄塞爾成功地開發出此機器模型後,許多公司爭相與他合作,購買此機器的專利權,讓他一夕致富。但是,狄塞爾不善投資,不久便到處虧空。1913年9月29日,他搭郵輪從比利時到英國,參加英國狄塞爾公司的董事會年會時,從船上落海身亡,留給後人無盡的哀思與無解的猜測。狄塞爾的機器最先以柴油運轉成功,因此柴油機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很希望發明小的柴油機器為小公司所用,幫小公司創造生機,更希望能將機器使用在車子上,可惜在他有生之年未能達成。此外,狄塞爾希望他的機器能使用各種不同油源當燃料,晚年更大力鼓吹再生能源如蔬菜油的使用。1900年,由法國奧圖公司〈French Otto Company〉所製作的小型柴油機以花生油為燃料,在巴黎博覽會展出,非常成功,獲得大獎。狄塞爾一生致力於機器的改良,並開發各種生質燃油。1912年,他到美國聖路易斯演說,解釋各種生質燃油如椰子油、豬油等的最新發展,並說:「雖然蔬菜油做為燃油尚不成氣候,但總有一天,它會如石油一般,是重要的燃油。…動能可由太陽能產生,它到處都有。」他真是一位預言家,生質柴油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