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中油講述,本人紀錄,單純分享資訊。
基本上,不論是期貨或是現貨,所有油品都是當日離港價,期貨是evergreen合約,保量不保價。
中油每日都買油,預估油價會走高,則今日買多一點,預估油價會走低,則買少。所以浮動油價以每日均價計算,不會吃到消費者。中油採購布蘭特與杜拜原油,約莫與浮動機制比例相當。
至於國際油品價格,除了受市場牽制波動外,還受含硫量影響。
含硫量越高,表示購入後須脫硫手續越多,自然成本價就越低。
含硫量越低,表示購入後脫硫手續越簡便,成本價就越高。
由於中油設備比另一競爭者老舊,因此購油成本較高。另一廠商因較晚成立,設備較新穎,可購入含硫量較高,價格較低的原油。至於中油為何不更新設備,答案就是當地居民抗爭不願意。
......................分隔線..........................
請把上述當資訊
我覺得應該要問
1.既然購買原油成本不同(含硫量),何以市場兩家售價一樣?公平會需解釋清楚
2.很多人都說另一家利潤是靠外銷獲利,國內市場是賠本的。但是當政府解除漲幅限制後,理論上來說,中油每一滴油的利潤至少不是負的,而另一家油價隨中油起伏,但購油成本不同時,利潤就會比中油多很多。這時我不禁冒出了一個問號,如果2的推論都正確,為何沒有人生氣『油品自由化』?因為當油價政策性補貼時,民營可以選擇不跟進,讓油品出口賺錢,讓政府賠錢,當取消政策補貼時,跟政府一起賣,一定賺,而且比政府更賺。其實我沒特別仔細想啦,我粗步想法是,當油品市場沒有真正自由化時,其實多一間民營企業,就是多一人分食政府以及納稅人的錢。因為在油品政策上,民營業者可以打的牌,比政府靈活多了。不然民營業者怎很少在外島或高山上設站。
而我們似乎該重新檢討『民營化』是不是該有例外排除性?
aroniee wrote:
當初外國廠商來台灣設站,是被政府弄走嗎?弄走的原因要怪誰
因為中油當時不就是自行吸收,低於成本賠錢賣,這樣國外廠商當然不想玩阿
這也怪政府??
電視上有位汽車專家XX說,政府怎麼沒開放其他油商近來,向美國一樣.....
根本是搞不清楚就在上電視發言阿
台灣對,這樣也是沒有人要來玩,因為以前根本不是市場機制
是採民粹機制,商人在商言商,台灣這樣搞,誰想來咧
原油採期貨...我怎麼之前看到的是,期貨是沒錯,但是只是談約定的量而已,不是價格
現在原油價格波動劇烈,產油國又不是白癡,還跟你簽固定價格
原油將來也一定是越來越少,價格越來越高,長期走勢明顯的很,也是重要的戰略物資
很明確的是賣方市場,誰會白吃到跟你簽訂長約咧,能給你固定的量就不錯了
以上個人意見,謝謝~~
恕刪)
其實埃索被弄走最大的原因是關稅,原油0關稅,只有利 中油和台塑 他們有煉油廠呀,而埃索是進口油品,所以就被政府技術性的做掉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