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K660 wrote:
別到人多的地方去站著,因為真理只在少數人手裏。
所以有時候要反向...(恕刪)
這句話是從聖經來的...
大意是說"要避開康莊大道.....因為通往滅亡的路上,路既寬人也多"
這應該就是指群眾效應吧...?
elicse wrote:
看前後文,是講當油門...(恕刪)
alfahuang wrote:
同樣的車,安裝不安裝這個系統,刹車的容易程度差異很大。比如,在 70 邁的速度下刹車,有沒有這個系統,刹住車所需要的距離相差超過12 英尺!車子體重差不多的6 缸 Nissan 出的2010 Infiniti G37 ,由於有“刹車是爺系統”,比6 缸的Toyota 出的2010 車,在100 邁的速度下刹車,刹住的距離相差24 英尺之巨!
金勻 wrote:
雖然「熾月大」寫的很白話易懂
不過我反覆看了好幾次還是不太懂(可能是我理解能力太差了)
我個人的印象是(也有可能我一直是錯誤的觀念……囧)
以小型汽車而言
剎車的系統好像是自成一個系統
一個使用液壓的系統
應該和引擎沒有什麼關係(頂多是要用到引擎的動力)
因為引擎關掉後剎車大概踩個2下就變硬踩不動了@@
那怎麼油門(節氣門)的「開度」怎麼會和剎車變弱有關呢
要變也應該是要變強才對啊(因為引擎運轉的更多啊)
這個問題在我看對岸人士發的文
我就開始想不通了@@
可以請版上的前輩們用其他的方法敘述
讓廣大的「鄉民」們可以增廣見聞
3Q
ThomasLin wrote:
看到上面這句話,再看到我在美國找到的網址,http://www.thetruthaboutcars.com/why-toyota-must-replace-flawed-cts-gas-pedal-with-superior-denso-pedal/到底作者是誰啊?我不敢直說英文這篇就是原著,但北美的這個版本完全沒有提到以下這些訊息
圖四:示意圖。可看出鐵片加的地方。對敵勒來說,這個活太容易了。一個鐵片造價很低。豐田計算的是成本。比較摳門。加一個鐵片的目的就是不讓 A 過多進入 B ,這樣,最大油門得不到了,但也夠用的。
那麼,為何豐田不把召回的車統統換成 Denso 的油門踏板呢?有人抱怨說如果換成新的油門踏板,豐田要出更多的血,買踏板要比買鐵片貴多了。這是所謂的“內行”們非常惱火豐田的地方。然而,潤濤閻告訴您:這兩種油門踏板給出的信號可能是不一樣的。 CTS 出的那個踏板是金屬的,測出的是 A 與 B 之間的接觸面積(踩油門越大,接觸面積越大),也就是測出的是“電流”然後送給電腦。而 Denso 出的那個,中間是塑膠的,測出來的不是金屬與金屬之間的電流,而是光學原理。中間那個塑膠滾輪滾動的角度大小可以用簡單的光學信號交給電腦。這樣,如果豐田把召回的車換成 Denso 的油門踏板,那個電腦裏邊的信號處理器要更換的。
在美國,修車店裏的人不會拆開電腦去換裏邊的部件的,要換就得把整個電腦換掉。我擔心的是:在日本出的用 Denso 油門踏板的車,不僅僅油門踏板不同而導致的電腦裏的信號處理器不同,而且還有其他零件不同,比如電子油門開關。一旦換了電腦,那個部位也要換才成。這樣,每部車需要數千美元(工錢加上零件錢), 900 萬輛的規模,那就是數百億美元,豐田沒有那麼多現金,就只好破產保護了。
所以上面這些"推論"假設真的來自於對岸的作者,但他的圖片卻看起來都來自於北美,到底這位對岸的作者有沒有親自檢視過這兩種不同的踏板?還是看看圖片以後,就開始推論起來了??
先不去講作者是誰的問題,依照北美作者的說法,CTS的設計上的確存在著卡住的風險,而Denso卻沒有,所以北美的作者主張要一勞永逸的解決這個問題還是必須用回denso的設計,而不是祇加了一個鐵片而已。但我也必須說,這個召回的動作是由美國政府批准的,所以理論上美國政府也同意安裝鐵片這個動作,而不是說豐田自己愛怎麼作就可以了。
alfahuang wrote:
那麼,到底是CTS 的油門踏板檔次高,還是日本Denso 塑膠芯踏板檔次高?潤濤閻認為: CTS 的檔次高!
已經有一些對材料力學比較有研究的網友對於這種說法有點感冒,我不是材力的專門,但北美的作者是認為Denso的設計比較好,使用上也比較沒有問題,所以對岸的作者只單純用材料的不同來說明CTS比DENSO好這件事,就變得太過主觀一點。
alfahuang wrote:
您如果仔仔細細讀完了上面潤濤閻的解釋,您就應該知道了:加上一塊鐵片,油門踏板的 A 與 B 就無法讓油門開到最大了。因為油門開不到最大,真空管裏的真空就能夠讓刹車不失靈。也就是說,豐田的這個補救辦法不是說車子以後不會卡住油門了,而是卡住後,也不會刹不住車。即使駕駛員反復放開刹車,因為真空沒問題,車子還會刹住的。
上面這段就真的是自己編出來的,以下引言是我在北美網站所看到的說法。
The shim’s effect on reducing the amount of friction will presumably slow down the wear process, but intrinsically, this is not a permanent fix to a very critical part, from a safety point of view. This is why the CTS-type pedal design is flawed, because it is subject to changes in the amount of friction it generates due to wear and other factors.
引用來源http://www.thetruthaboutcars.com/ttac-does-the-toyota-pedal-shim-fix-stop-gap-solution-at-best/#more-344089
alfahuang wrote:
在所有的日本車中,只有Subaru 出的所有車種都是達標的G (好),其他的日本車有一個是本田的 Honda Element 達標外,全部不達標。只是因為美國高速公路管理局還沒有把翻車能活下來作為指標,日本人就鑽這個空子。尤其是豐田,連一輛達標的車都沒有,豐田出了那麼多種車,沒有一種車是 G 。假如你開的不是Subaru ,而是其他日本車,那你就要小心了,千萬別翻車,一旦翻車,你和乘客性命難保。
上面就是作者自己想像的東西了!作者大概只看到一個級距,就套用在全部車子上面。 大家有興趣去看車頂強度的話,可以到這裡看一下www.iihs.org我貼一下主要級距裡的評價,被作者所不屑的日本車拿到多少"G",而有些級距,一些號稱無敵的歐洲車,到底是否真如網路傳言的如此優秀,大家也可以順便參考一下。
下面這張我要跟大家抱歉一下,因為名單太長,所以無法全部貼上來,上面沒有出現的車還有Camry。大家應該都很意外Volvo S40竟然是在Accept裡面吧。
所以這篇文章到底還剩多少參考價值,大家就自行判斷吧,不知道對岸的作者是不是賭大家都看不懂英文,所以敢發表這種漏洞百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