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破除廣告話術還原真相,從歐規產品設計看台灣日系韓系說一套做一套的真相


楽天小猴 wrote:
說難聽一點,Altis的Sport mode不就是心理馬力值爽度+10嗎?
他在抖說是歐系操控,這也是心靈層面向上提升一點罷了!

至今,我覺得真正有歐系操控的國產車就只有Focus了!
其他的都是車商在玩廣告話術罷了!


Altis的官方宣傳、官方資料哪邊跟你說他的sport mode有加強馬力的功用?人家明明就很清楚的說了是變速箱延遲換檔。

他在抖的官方宣傳、官方資料哪邊跟你說他是歐系操控了?

現在的人都習慣先直接往別人頭上扣頂大帽子,然後再來指責為什麼這顆頭沒那麼大,戴不起這帽子?

這讓我想到大陸近幾年的一個詞,非蠢即壞......
^^A 請多多指教~

yamatokh wrote:
話說回來,頂頂有名的AE86 也是非獨立懸吊,也沒人說它操控差呀。


前提是你是文太 或是拓海 而不是填海...
I30是台好車,過彎真的滿平順的。
可惜,南陽不進下一代的5門車款。
非獨立的就不會有好的操控?
大部分是
但是還是看車種
話說10.5代號稱船的神A可以在同級車跑出單圈最速,贏過HODA的CIVIC跟FORITS?
這跟樓主說的可不同
但是,拿舒適取向車要比較操控,真的很瞎
還有人說非獨立是容易打滑?這是人的問題,不是車的問題...

還有一個,FOCUS MK3.5代雖然也是使用獨立的,但是過彎側傾的幅度也不小
操控上面還是改個彈簧或是避震才會比較好,尤其是輪胎的扁平比跟胎壁軟硬更是有差異

MUS wrote:
六款國產中型房車面...(恕刪)


雖然獨立的在行車穩定上面確實有感
但是不是說獨立就操控比較好...
重點還是車上的人

yamatokh wrote:
話說回來,頂頂有名...(恕刪)


雙A臂不算獨立嗎
MUS wrote:
六款國產中型房車面面...(恕刪)


大大PO的這個集評測試結果很有趣的喔!!!
不過事實上這個結果跟多年前的測試結果很像(請參考以下連結)
ALTIS龍潭賽道集評結果

其實關於車輛操控的學問真的很深,對於車輛配備不只要注意懸吊系統,動力搭配、煞車、輪胎、車子對車手的適性也很重要,對於駕駛人而言也並不是只有踩踩煞車、轉轉方向盤這麼簡單而已...更深層的還有車輛重心轉移、線位選擇、跑法選擇等等(這些東西族繁不及備載啦...賽車真的是很深的學問呢!!!),然而這些媒體集評不論從繞錐測試到賽道測試都顯現出Altis能跑出好成績,但是一般駕駛者卻普遍覺得這車像在"開船",為什麼???

最淺顯的第一原因就是Altis車系(或是TOYOTA慣有特色?)偏軟調的懸吊系統設定,雖說TOYOTA如此設定的出發點在於提升市區駕駛的舒適性而非純運動化,但是無意間軟懸吊也讓Altis四輪的貼地性比較好,就好比說改裝車做的設定過於極端就會造成遇坑就彈跳,這樣對於過彎反而是有障礙的!!!
除此之外軟懸吊在沒有"過軟"(過軟要我打個比方就是類似Livina那種設定)(也就是Altis還在軟硬適當範疇內)的狀況下,駕駛者在進彎前可以透過煞車與方向盤控制來達成大幅度的車身重心轉移,讓彎道外側懸吊可以
"預先壓縮",如此一來外側輪胎咬地就會比較好而產生安定感與抓地力,搭配適當的進彎路線與油門控制,車身可以很自然的拋進彎而減少前驅車慣有的推頭現象,甚至大腳油門下去可以帶一點甩來增加出彎的樂趣!!!

此外Altis的sport mode其實也是有助益的,自排車跟手排車最大的不同點在於駕駛者並不是"完全控制"動力的輸出方式,是由電腦在幫駕駛者掌握變速箱的檔位,剛剛有提到過彎需要"油門控制"就是跟這一點做結合,一般來說激烈操駕時駕駛者通常會希望維持引擎轉速在扭力高原的附近,主要就是讓車子出彎需要動力時能夠隨時都有,一方面希望車頭指向出彎點時能夠早點踩油門出彎,另一方面就是希望車子在有需要時能夠隨時透過油門作重心控制,所謂的油門重心控制就是前驅車在重心極度前傾到重心後移的這個瞬間會有一個車頭指向的特性,善用這個跑法的話車子就能快速而順暢的過彎,此外前驅車要適當給油門讓重心到後面才不容易後輪打滑而spin(注意喔油門太大只會推頭!!!),sport mode讓變速箱更活潑而有助益於過彎就是利用這點!!!

也因此這些集評文章中才會提到Altis貼地性與帶甩的過彎方式能夠縮短過彎時間,但是這些文章駕駛者是專業車手或有練過的人,以一般人來說比較不會去練習車身的重心控制方式或這麼細緻的煞車、油門操作,通常只會感覺到隨著彎道變深轉方向盤時Altis帶來的巨大側傾與不安定感,這就是為什麼一般人覺得Altis像船而車手試駕時反而有好成績的原因了。

PS:以上單純小弟每個月花萬把元油錢與許多深夜時間在全原廠四門TIIDA上練車的心得,當初也是從零到有,從覺得TIIDA這種車怎麼能夠過彎到現在能享受一點樂趣,而目前小弟等級還不高只能體會到有限的操控方式,事實上應該有很多大大比小弟道行高深,班門弄斧了對不起!!!

MUS wrote:

說起來是不是爽度問題還是看看繞錐測試吧


低速的繞椎測試並不代表高速時的反應,

那種低成本簡化到極致的扭力樑底盤,就別跟談操控了,

就連遙控模型車都不會做這種爛設計。

全世界沒有一台以操控性設計為"出發點"的車會採用這種"堪用"等級的懸吊。

別說性能車,就連貴些的轎車都不削採用這種低能懸吊。

講性能談操控的車清一色不是雙A臂就是多連桿,好設計的還會有副粱隔震噪,

那種只靠兩螺絲連繫著車身跟一跟桿子串兩輪子的東西就不用談性能了。

動左輪影響右輪,動右輪影響左輪,

低速時拉扯無感,速度快時換車道要是給你扭個幾度,高速下霎時車身就甩出去了,

難怪那麼多影片高速公路自己換車道晃一下就失控撞牆的,大部分都扭樑車。

別提啥歐洲有些小鋼砲也是採用這樑,先去弄清楚小鋼砲原成因吧。

以最少組件最低成本,最少組裝時間,最少磨耗故障點為起點設計出來的東西,

跟操控能扯上啥邊,頂多就只能彈簧硬一點,阻尼硬一點,

然後騙騙一些人說這就做硬朗。
@潛水夫@ wrote:
難怪那麼多影片高速公路自己換車道晃一下就失控撞牆的,大部分都扭樑車。


台灣轎車扭力樑的比例至少超過一半吧,可能更高

你這樣的說法跟說在紐約哈林區犯罪的都是黑人居多有什麼分別?

然後說晃一下就失控也過於誇張了,跟車速、當下行駛狀況都無關?標準的標題殺人法......


最後再說一下,請好好看看這篇文章的標題,樓主直接拿了款家庭舒適車來說扭力樑有多不好?這有事嗎?人家壓根就沒說到自己操控很厲害,然後現在每個車神都跳出來說,對,扭力樑就是爛,操駕不好,這有事嗎?
  • 1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