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版金厚度與安全無關?

蒙皮的厚度跟安全性是正相關的,敢問大家現在市面上的車撞車時,是先撞到鈑金還是先撞結構。
鈑金越厚吸收的動能越多,超過變形點,之後的沖擊力在交由結構(設計時在分配那裡要吸收衝擊如車頭,那裡要硬碰硬如車室。
就用版上常用的戰車做例子:裝甲與穿甲彈對撞為什麼有時穿的過去有時彈開。
現在戰車裝甲防護力最大的轉淚點是在二戰所發現的現象(歷史不多說),稱為「傾斜裝甲」,利用與穿甲彈接處角度的不同,而造成穿甲彈穿甲時需穿透更長距離的裝甲厚度(這裡簡單解釋)。
ming052930 wrote:
這麼厚只是增加救援的...(恕刪)

bearcat6011 wrote:
鈑金厚度與安全無關?...(恕刪)


結構是最重要的!!

最好在每台車裡都裝防滾籠!!!只是有點醜....

鋼骨結構是最重要的, 越強硬的外殼一定有相對的保護作用,

但是相反的,當車體內縮時對車上的人反而會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而且相對的越重的車衝擊力會越大!

所以最重要的是車體結構,就是所謂的鋼梁!

還有車重不代表鋼板厚實!一台1.8L的車 跟3.5L的車,

光引擎變速箱系統可能就會差了2~300公斤了剩至更多!

就連輪胎就多重很多了..... 相對的底盤就要更強硬 當然就又更重拉

如果一台1.6 1.8 的車 車重超過1500 kg 我相信他版金一定超厚 但是油耗跟 3.0的車應該差不多

我相信不會有人買的,大家都說歐洲車鈑金厚安全 但是他們的小CC數的車 車有比較重嗎?

我敢打包票 絕對沒有!!!!! 因為車會重是因為 引擎變速箱 輪胎等 重量比較重罷了!

國產車要賺錢 進口車也要阿! 進口車除了牌子比較屌之外 還有什麼優勢 當然只能說我車重 安全性高

但這完全不是相對的阿..... 花大錢不一定買到好貨的 只是稅金高罷了

你看貨車那麼重 板金很厚沒錯! 但車箱完全沒有鋼骨結構!

隨便撞一下人就卡在裡面了!

還有人多人說國產車偷鋼梁!

我可以很確定的跟妳們說!台灣並沒有在生產車體 基本上都是進口的 所以亞洲區的車

車體都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台灣連車體都偷這種是 這可是有法律問題的.....
在車子結構有一定水準的情況下
其實安全氣囊、防甩頸、安全帶的配合在嚴重撞擊時更重要
現在好一點的車子在撞擊測試時,車室空間大都維持得不錯
當然有一些撞擊後還是會壓到小腿、壓到肩膀的車款
但是更重要的是,撞擊時有些車款的安全氣囊沒有發揮作用
撞擊假人的頭直接去撞A柱

買一台車只在乎撞到時變形程度比別人少嗎?
應該是在乎裡面的人吧!
只看板金不夠的
更好笑的是,用板金厚來推論車子的結構也很強安全性也很高
這推論也太強了?

撞過才知道吧!

josephyen wrote:
只有看過車商在展示車...(恕刪)

[這時如果把大量重量放在車皮而不是鋼骨,對安全性反而是反效果。IIHS 的 front small overlap 就是這種狀況。]
我認為這樣解釋IIHS small overlap front crash test是不對的
IIHS small overlap front crash test主要有關的還是車體車架結構
差在不同設計會有不同保護
和鈑金車皮應該沒啥關係
而且IIHS small overlap front crash test就像所有碰撞測試
不只有顯示車體的相對安全性
也可顯示被動安全設備的設計完善
有些車在氣囊設計上忽略到A柱方位也要包覆
那成績就會比較差
鈑件厚度跟安全還是有相當關係

像版主講的側翻墜落

靠的不只是車體框架結構硬度

鈑件越厚越能防樹枝岩塊等穿刺

並不是全無用途

如果鈑件只單單造型及流體力學用

用塑膠製造就好

不是更輕更便宜

steven0415 wrote:
鈑件厚度跟安全還是有...(恕刪)

IIHS 有測車頂受力強度

翻車時,車重太重的,反而比值會太低不安全,

去想一想也知,翻車後全車重量愈輕,反而車頂受力愈小愈安全
側翻墜落 不也重力加速度更小,被穿剌力道會較小

所以鈑金愈厚反而而愈重,愈不安全在翻車時

不相信可以查IIHS 的車頂強度測試,外國人是把車重因素考慮進去的
但車重是車頂強度比值的反比

lightnomo wrote:
如您所說板金厚的代表...(恕刪)


等下有人會跳出來說,美規的鈑金厚度跟台製不同。

攝影愛好者 wrote:
我可以很確定的跟妳們說!台灣並沒有在生產車體 基本上都是進口的 所以亞洲區的車

車體都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台灣連車體都偷這種是 這可是有法律問題的......(恕刪)


你確定銲點/用料/強度都一樣,還法律問題咧
找本汽車學看看就不會有太多無謂的爭議了

現代的所謂一體式車體,是將過去真正的大樑底盤(主強度結構)與車身框體(乘室空間),融合後的概念

在這個一體式車身上,會應需要承受各種應力得部分再進行結構強化

因此在車身上許多部位的厚度.'強度.焊接位置等都不太一樣(加上又是由許多沖件搭接而成,變數更多)

至於樑柱結構,多半會由沖壓.彎折的方式讓板材成為複雜形狀以替代,或是真不得已,才再追加管柱上去提高強度

在這個車體上,會同時具備不可壓縮(不應該被破壞的乘員保護空間),以及允許壓縮(引擎室.後行李箱.以此吸收衝擊動能)等不同機能的區域

然後在此車體之外,還會追加數層吸收與保護機能

比如前後內鐵是保護保桿周圍不因小撞擊而產生過度破壞

發泡填充體與高彈性保桿外殼是保護被意外撞擊的行人降低產生粉碎性骨折的風險(引擎蓋與內部引擎頂部留一截空間則是保護行人肩膀與頭部不會一下就撞上堅硬物)

其他像是引擎蓋撞後會凹折.油門踏板.方向機柱.變速箱等撞後下折.內縮等設計都是如此為了某種保護需求而產生

事實上還有許多車輛設計上的易損設計都是刻意做的,就如同保險絲一般充當著避免更大損壞而當成停損點之用





攝影愛好者 wrote:
結構是最重要的!!最...(恕刪)


有的 有一台歐洲小車超級重


搭載1.6小排氣量的 T4車款 也有1450KG



這多重呢...跟國產CAMRY 2.5 幾乎一樣重....




  • 1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