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1.首先現在客車為了人命安全,都是前軟後硬>>前面潰縮區吸收動能,後面防止變型。這是設計上的條件。
2.貨車因為要載貨,底盤必須設計要有一定的強度尤其是縱向的車架強度上,以免載貨導致車體底盤變型,而且後面為了載貨都會使用彈片式避震,彈片也會加強車體縱向的強度。
3.所以不管甚麼車撞上貨車車斗或貨車的後車廂,只要是質量差別不要太大,一定是後車前方潰縮,前車後方幾乎只是小傷。
4.小客車與小客車相比,也是頭軟尾硬。到跟上述一樣,只是強度應該沒有前方貨車那麼硬。
結論:
1.拿後方車較軟的部份去碰前方車尾較硬的部分,只要在兩車質量相差不大的情況之下。百分之百都是後方潰縮,前方小傷,不會有例外。(請注意是質量相差不大)
2.所以版主是不是應該再多考慮一下再貼文。
3.現在已知情況,因為國產車生產規模不大,況且很多關鍵零件技術還是在國外原廠手上,在零件部分台灣政府卻是會徵收不少量的進口材料稅。所以為了降低成本,是不是會降低某些材料部分的等級,另國產車使用的鋼材質量普遍不公布規格與國外姐妹車的鋼材質量差異,因此國人懷疑國產車鋼材質量比不上國外同型車或是同等級進口車的理由是合理的。國內的撞擊測試數據更是完全地不公開,讓人無法拿來跟國外數據比較。
4.所以,除非您有科學數據證明國產車防撞係數大於同等級進口車。否則你的推論完全看不到合乎邏輯的可能。
當狗肉成為信仰,狗腿子們當然要誓死捍衛,根本講不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