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bert wrote:看來在台灣一個18歲的學生有一台車好像是天大的罪過阿...
那加拿大的高中生應該就可以算是敗類了...
國情大不同阿
在加拿大高中的時候學生利用放學後的時間打工是常態
以最低工資來講好了 1hr/$8.5加幣 (約255台幣)
一台普通的二手車在溫哥華有500~7 or 8000的
就抓一台5000的車好了 約可以買到1995~99的F150
這樣600個小時就有了一台車
從15歲開始打工到拿到正式駕照 17歲
5000不是問題吧?
而且你錯過了很重要的一點
台灣多大 加拿大多大?
有沒有車差很多
在台灣沒有車至少可以做大眾交通工具 或騎腳踏車
在加拿大沒有車就像沒有腳 可是至少可以搭公車然後用走的
說穿了也就是吃不了苦 才會想要車阿
我住在溫哥華還算不錯的地方
學校的學生除了三不五時跟父母借車開以外
剩下有車的都是靠自己打工
or跟父母先借一半然後再還的 (有一個朋友開R32 GTS-4 就是這樣來的 $14000 )
18歲的學生有車不是罪過 可是他的心智夠成熟嗎?
個人覺得不要指望什麼都靠父母
今天你的父母假如有經濟能力買車給你 那不是他們應該做的
他們當初沒車也不是這樣熬過來
十八歲的學生有自主能力 假如愛說父母給的這個不好那個不好
那就該像人一樣 打工存錢送自己買一部像樣的交通工具
我實在搞不懂現在年輕人虛榮的心態,
我18歲老爸買了台125給我(不過18歲以前自己打工有買過3台JOG90)

後來一直騎到當完兵回來~老爸換休旅車把92年第一批K6四門LXi留給我開,
開了3~4年後,在一次高速狀態下被一台突然衝出來的Lancer擋住2個車道而衝上去,
幸好雙方都無傷亡,之後就改回騎機車,
過了幾個月還是鍾情於K6~所以又買了台2手的k6三門手排,素顏...
我並不覺得開k6有啥好丟人的,現在石油能用多久還不知道,
比較希望等替代性能源較為普遍時再來買新車,
自己一些朋友家境還不錯~自己賺的錢可以買名牌,車子家裡會買!
每次來找我就取笑我開一台破K6,那又怎樣??
我不用跟家裡拿錢去炫耀自己的財富吧?
那都是假的!只要自己看的起自己~就算你騎機車都比開BENZ的高尚!(舉例而已,無攻擊意味)
年輕人虛榮就算了~當父母也要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去買車給小孩,
並不一定是好事~很多小孩子在父母親前面是一個樣子,乖乖的,
私下做些什麼事情當父母的也不盡然全都了解,能力到哪就做到哪~這樣就夠了,
過分寵愛孩子你老了他也不一定要養你!~有丟到養老院你就要偷笑了,
那些被棄養的獨居老人~有幾個不寵孩子的?
從15歲左右開始培養觀念、興趣、態度。
去駕訓班拿到駕照後,再親自教他開車/騎車的一些技術&技巧,但不會買給他。
等技術提升、習慣養成到一個程度,再漸漸把自己車的駕駛權移到他身上。
至於買新車?
抱歉,讓他自己賺自己開比較沒負擔,責任感也是這樣才會訓練出來。
而且從頭到尾都是手排/檔車...(天知道未來還有沒有手排/檔車?)
雖然我現在騎的是速克達、汽車也賣掉沒開了,但我還是很感謝我老爸教的一些觀念&技術。
而當我有需要時,他也很樂意把車借我戴女王開長途回南部,還會先開去做大保養...
(比較令我難過惆悵的是,我發覺爸真的老了...一些開車反應與技術已不復當年...)
這是別人轉寄給我的Email...看完再比對一下一些回應,還真讓人感慨!
文章轉貼----再富也要"窮"孩子
前些天,帶兒子去逛書局,他吵嚷著要我買一個精致、昂貴但不實用的鉛筆盒給他,最後
我只買了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給他,他的嘴頓時嘟了起來。
接著,他看中一個設計小巧玲瓏,曲線優美,尺面圖案喧賓奪主地蓋過刻度的精美塑料尺
我買給他的卻是一把木尺。他的嘴嘟得更有"克夫"(curve)了。我不作聲
打算晚上臨睡前才透過故事開導他。
自升為人父後,我一再提醒自己要貫徹一個與東方社會價值觀反其道而行的育兒理念
再富也要窮孩子(雖然我並不富有)。幾年下來,我漸感難堅持下去,直到有一天我
輾轉讀到南京大學佈告欄上,一封署名為"辛酸的父親 "寫給其上大學的兒子的"匿名
信",才又深感無論如何得貫徹始終。上述"私函大公開"(是無奈才將私函公開吧?)
很有轉述的價值,茲摘錄如下:
親愛的兒子:
儘管你傷透了我的心,但是你終究是我的兒子。
雖然,自從你考上大學,成為我們家幾代裡出的唯一一個大學生後心裡已分不清咱倆
誰是誰的兒子。扛著行李陪你去大學報到,掛蚊帳鋪被子買飯菜票甚至教你擠牙膏
這一切,在你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你甚至感覺你這個不爭氣的老爸
給你這位爭氣的大學生兒子服務,是一件特沾光特榮耀的事。
在你讀大學的第一學期,我們收到過你的3封信,加起來比一封電報長不了多少
言簡意賅,主題鮮明,通篇字跡潦草,只一個"錢"字特別工整,而且清晰。
大二以後,從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們能感受到,言辭之急迫、語調之懇切
讓人感覺你今後畢業大可以去當個優秀的討債人……
最令我痛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學收費通知,虛報學費……
沒想到你竟也運用這招,來對付生你養你愛你疼你的父親母親...
僅僅為了能出入卡拉OK及酒吧…我一想起這事就痛苦,就失眠。
這已成為一種心病,病根就是你!我親手撫養大卻又倍感陌生的大學生兒子。
不知在大學裡,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識和社會閱歷之外,還能否長一丁點善良的心?
閱畢整封信,我想起妻懷孕時一位辛酸的父親第一次上做超音波掃描時,我最關心的不是
胎兒的性別,而是他到底是孤身上路抑或結伴而來──雙胞胎甚或4胞胎?
難以兩全其美
我執教的學校,有2男2女各取名為"歡、樂、新、年"的4胞胎兄妹。
我常看到他們的爸爸拎著4份一模一樣的便當盒在籬笆外分4次塞給4名可愛的孩子
而每次看到他們蹦蹦跳跳地回課室享用,便知道他們對便當的 "內涵"相當滿意。
我身為窮教員,如果孩子是結伴而來,我所能給他們準備的便當的內容
恐怕會顧得了"量"來顧不了"質" 。
我之所有這種顧慮,主要受華人"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傳統觀念所影響。
直到有一天,我那移居澳洲多年的老同學回國探親,及時給我來個當頭棒喝。
據他說,澳洲人民生活富裕,然而他們在信奉上帝之餘更信奉:
"再富也要'窮'孩子!"的教育理念。
他們認為,在過份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將無法自立並且不懂感恩
他回國的第二天 ,我陪他冒著風雨出外辦點事
他指著一個被包裹得像棉花團的華人小孩說:"孩子應當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
他說在澳洲,即使冬天時也很難見到"棉花團";
如果是艷陽高照,母親們也會別有用心地故意不撐開嬰兒車的遮陽棚。
我們東方家庭"再窮也要富孩子 "的做法,看來有糾正的必要了。
那天晚上,我思前想後,決定等將來孩子入學了,為他準備一些"其貌不揚"的便當
以窮他物質,富他精神。
不同意義的象征其實,以上辛酸的父親在信裡提到的不孝兒
恰恰是我們用傳統的"再苦不能苦孩子"模型塑造出來的典型"模"特"兒 "。
我手頭上有這麼一則資料:
美國費城納爾遜中學門口有兩尊雕塑,左邊是一只蒼鷹,右邊是一匹奔馬。
雕塑所要表達的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鵬程萬里和馬到成功,而是象征
一只餓死的鷹和一匹被剝了皮的馬。
原來,那只蒼鷹,為了加速實現飛遍五大洲七大洋的偉大理想,練就了各種高超優雅
的飛行本領,結果忘了學習覓食,只飛了4天就活活餓死了。
那匹奔馬嫌第一位主人-磨坊老板給的活多,就乞求上帝把它換到農夫家;
而後又嫌農夫餵的飼料少,又要求與其他馬對調
最後到了皮匠家-不必幹活,飼料又多,好不愜意。
然而沒過多天,它的皮就被皮匠剝下來做了皮革。
由此可窺見,一個缺乏起碼的獨立生存能力及不懂感恩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才華
日後有多了不起的成就,都不算是一個健全的人,都是一個生命有缺憾的人。
動物界有一套超越萬物之靈的育兒理念,許多動物在它們的幼兒很羸弱時
會把它的幼崽含在嘴里或護在翼下,怕它們遇險而夭折;
但當它們的孩子長大些,它們會毫不留情地把孩子趕離自己身邊,讓它們獨自去
經風雨、練本領,甚至不給孩子留下回頭路。
只有這麼做,孩子才能經得起任何風浪之襲擊,才能夠絕處逢生。
含在嘴里護在翼下和趕離身邊(只掛在心上),都是父母對孩子不同的愛的體現
連動物也深懂慣子如殺子的道理。
再富也要窮孩子,才能逼孩子學習獨立前行,學會感恩惜福,畢竟,孩子的後半生我們已
不能參與了……
好心沒好報,誠摯終召嫉.....
如過住家週遭捷運公車就很方便,現在實在沒必要多買一台車,
偶爾需要時開家裡的車出去就好.
寧可這樣也不要多買台車放著少用浪費.
另外,畢竟台灣不像歐美沒有車就等於沒有腳,
太年輕有車還算有點奢侈,有時也得參考週邊鄰居與孩子同學的型態,
如果非得買車,
常跑高速、長途或是住家附近就是省道那建議買歐系平價小車,維修費用合理,安全又低調.
如果只是在市區短程行駛,那買台國產小車吧,便宜夠用省油好維修.
不管如何,先跟子女分析各項費用,包含車價以及後續維修保養、保險費、駕駛道德與責任,
讓他們知道買車是父母親可供給得起,讓你少奮鬥好幾年,
不過要知道手握方向盤就要對自己、車上的乘客、臨車、行人等...負責.
而不是單純丟台車給他開,
年輕氣盛,很可能一群人瞎起鬨跑去改車飆車之類的~
自己的經驗

Uber輸入介紹碼5120b搭車享優惠. https://www.uber.com/invite/5120b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