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且廣告的確是雜誌的總收入,雜誌銷售收入抵不過封面1~2張廣告的,能打平紙價就是萬幸了。
有時候也不見得是廠商施壓,編輯不懂車,世俗的偏見,這些都會影響車輛的測試。
同樣的底盤,會因為2.0/2.3引擎的不同而影響操控性,細心的車廠會給不同動力配置的同款車型配置不同的懸吊,這些如果不會開車/不仔細試車根本無從發現。
同樣的引擎,給中型房車的調教比較有力,給小型房車的調教比較無力,如果不測試,就會寫出想當然爾的錯誤測試報告。(很好笑的是,車廠型錄上這兩部車引擎數據會一樣)
有的車過分調教加速數據,結果再加速根本不行,如果雜誌測試只是單純的測直線加速,那那些注意再加速力量的車廠不就是白痴。
煞車測試通常只測短暫的100~0km/h,但有些車的煞車在長下坡很容易過熱,這種重要的安全資訊反而在雜誌上看不到。
內裝評比方面,有接觸過幾百萬進口車的人就知道內裝真的可以到很有質感的地步(反例也有),但拍照拍不太出來,敢直接講質感好不好要有極大的勇氣。
另外,有時車廠會設計出一些很難用的新發明,敢明著罵的編輯也不多,所以往往是國內外雜誌一片歌舞昇平,然後下一代上市時就會因消費者壓力而改進,然後國內外雜誌盛讚車廠英名...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