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請問你要有多少錢的資產,才敢買台一百三十萬左右的車子

其實薪水多少跟買車當然有實質上的關係......

不過感覺更佔大部分歐..........

就算一個月超過20....我還是開老車阿........有時越老越捨不得
一日之計在於晨

th112010 wrote:
ruby6436 wrote:
想太多, 啥都沒做躺著所得就會增加一倍,
7年前也說股市要破萬點,
85年國民所得約 12000美元 (搞不好這年也說10年後國民所得是30000美金)
95年國民所得約 14000美元
105年國民所得變成 30000美金?

從小學就說要由開發中國家邁向已開發國家,
現在已經20年過去了, 好像還是開發中國家


嗯, 看來中國那邊也想太多, 從鄧小平號稱改革開放的1992年到現在2006年,
每年10%經濟成長率, 過了14年, 國民所得1992年約200美金, 到現在約1000美金
, 所以一直看經濟成長率高, 但所得只多800美金, 要超英趕美????

.....



從200美金到1000美金 是多出四倍 !!

還有人口數量多的國家 , 國民所得增加原本就會比較慢
你這樣比, 怪怪的...

conseco32 wrote:

從200美金到1000美金 是多出四倍 !!

還有人口數量多的國家 , 國民所得增加原本就會比較慢
你這樣比, 怪怪的...



呵...這就是媒體喜歡玩的文字遊戲, 我只是反過來列一下, 當平均金額低的時後, 都喜歡
用成長幾倍幾倍的言論,但實際上只增加可能幾百美元, 當所得本來就高的時後, 要再增加
用幾倍幾倍算, 是很困難的. 像是今天打零工賺500元,明天再多打一些變1000元, 我一樣
可以講說我的所得成長1倍, 但是收入100萬, 明年要變成200萬, 這就不是那麼容易, 尤
其是領薪水的.
另外人口數量多增加會比較慢? 這不一定吧, 以日本來說, 它在經濟成長率維持在2~4%
時, 以一個2億人口的國家, 在不到10年由8000多美金增長到15000美金以上, 你可以
說只有增加2倍, 但實際增加的金額則是7~8000美金, 而從15000再成長到30000美
金則是花不到10年.

看完這個討論群組的討論.
發現mobile1怎麼這麼有這麼好野人阿. Orz..
年收入動不動就破100萬阿.. GOD!
小弟在園區工作. 但是年收入從來就沒破過百萬.. >_<
而且隨著公司表現越來越遭. 工時不斷增加.
但是年收入卻有倒退的跡象... 真是詭異阿. . .
看著某些同學進入MTK. 宏達電工作 年收入隨便就是兩三百萬.
實在是只能說 : 台灣的貧富差距真是大阿 !! 年資都差不多, 一樣也都是工程
師, 但是薪水就是差了好幾倍...
我看到不少MTK的工程師還是開著很普通的汽車 或者還是用機車代步.
不知道是不是越有錢 的人. 反而越低調. 越不會執著於物質的慾望比較低呢?


兩三年前. 當我我很辛苦的存到80萬的時候,
那時候看上了也大概是120-130萬左右的 VW 1.8 T .. 如果貸款個40萬的話
應該就買的起這台車了... 400K的貸款 . 對月薪 40 K但是沒有家累的我來
說. ... 那時候如果買下來的... 興奮度絕對是非常高的... 但是大概也存不了任
何錢了..
後來猶豫了很久, 我並沒有買.. (因為以前玩車的朋友說. 要買這個等級的車.
還不如貼一點錢更操控樂趣的 BMW 3 系列. 保值性也更好. 要不然就買BMW
的二手車 . 改裝之後也是不錯的性能車... ) .
結果因為這樣, 就暫緩了買車的計畫.
後來接手同事轉賣的 十年二手車 . . 先用二手車來練手排的技術...
買車的計畫就一直這樣被延宕了下來.


現在快被工作操掛了. 根本沒有時間開車出去玩...
再加上工作上不順利,
這個時候我非常慶幸自己當時沒有衝動買下車.
現在的我完全沒有什麼心情玩車 .. (玩車的熱情大概都被工作的挫折給消滅光了)
對我來說. 當然會想買車代表的是一種熱情.
看到 " 操控" 和 " 性能" 就會熱血的莫名感動 . ( 就像女生看到限時特價就會失去理智 )
但是對陷入低潮的我來說. 擁有好車應該反而會形成一個極大的諷刺吧 .
對於沒有房子 . 工作上也還浮浮沈沈的我來說.
車子完全不能提升我的生活品質 .. .

所以雖然存款還是以緩慢的速度前進著.
慢慢的逼近了雙B的夢想...
但是現在的我, 對於車子倒是沒有什麼特別的慾望了... ...
( 也不是沒有慾望. 應該說. 想買的好車負擔不起. 負擔的起的車, 卻一點都無法激發
我的熱情 )
把所有的存款拿去買車. 風險太大了 ...
保有我的存款. 等於是保有自己隨時都可以買更新更好車子的 絕對權力.
至少還有可以夢想的機會...


當然這樣做是必須要有所犧牲的.
例如說我必須要時時有老車可能會" 顧路的 " 風險.
所以我一年大概會用到 3- 5 次免費拖吊的機會.... Orz.
( 不過大部分是因為太久沒開. 電池沒電了緣故.. 結果搞掛了好幾顆電池
最近學乖了. 不用的時候會把電線拔掉 )
但是車齡畢竟有點老了, 許多不該壞的東西都慢慢壞掉了
所以雖然買車前才兩萬五. 但是修車的錢早就超過買車的錢 :D
我的使用頻率真的也不算高.... 車子對我來說也不是必需品.
( 我一年大概只開三四千公里左右 )
還保有車子 算是 理性和慾望 妥協之後的結果吧.


看國民所得是不準的,受到匯率與物價影響太大,美國很多所得是律師與會計師創造的,其實只是互相賺對方的錢罷了,美國拔顆牙可以創造兩百美元的國民生產毛額,在臺灣可能只值十美元,在越南可能不到一美元,要看購買力比較準,世界各國購買力的統計美國CIA有作,網址是
https://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index.html
大家可以自行參考

BTW,我覺得樓主是來玩大家的,一個資產數千萬,年收入數百萬的社會菁英,怎麼會來這裏向大家徵求意見?自己身邊多的是高收入高消費水準的親友,眼界自與我們不同,他們的意見豈不是更有價值

es4241 wrote:
BTW,我覺得樓主是來玩大家的,一個資產數千萬,年收入數百萬的社會菁英,怎麼會來這裏向大家徵求意見?自己身邊多的是高收入高消費水準的親友,眼界自與我們不同,他們的意見豈不是更有價值

看你的發言,實在很不認同,怎會說我是來這裏玩大家的
也請你看清楚我的陳述再發言批評,本人絕沒有說有資產數千萬,只有說是在千萬左右,而且還有說要換房的準備,而且怎麼又變成收入數百萬呢???是只有百萬左右而且好嗎!!!
之所以會來這裏徵詢大家的意見,也是因為很猶豫是否有必要買這麼貴的車,本人絕不是家有橫產的人,也是和老婆大人辛苦工作得來的,家中還有一老父,兩個小朋友,也絕非這網友說身邊多的是高收入高消費水準的親友。
個人只是個領平凡薪水的上班族而已
es4241 wrote:
看國民所得是不準的,受到匯率與物價影響太大,美國很多所得是律師與會計師創造的,其實只是互相賺對方的錢罷了,美國拔顆牙可以創造兩百美元的國民生產毛額,在臺灣可能只值十美元,在越南可能不到一美元,要看購買力比較準,世界各國購買力的統計美國CIA有作,網址是
https://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index.html


美國會計師不怎麼難考....只有大公司的會計師好賺而已
--------------
我比較想知道的是.....那fact sheet....看過了以後要怎麼比?
台灣 Purchase Power 621 billion USD......然後呢?
不多不少...話說台灣人應該知道自己國家購買力如何....所以看那些數字好像也沒什麼意義

kyotousa wrote:
th112010 wrote:
呵...這就是媒體喜...(恕刪)


所以你覺得台灣10 年後會平均年收入會超過 30,000 摟?


真奇怪, 只是列個數字給大家參考參考而已, 我文中又沒提會不會超過,
這也不是我的重點, 而且這種話,全世界也沒人打包票的, 怎麼會推出我
覺得10年後會超過30000的奇怪邏輯???
當然一些說超英趕美的國家, 就大家看看吧.
樓主想買130萬的車, 如果能談到1點多%的車貸, 這樣一些投資像債券
等都還有4~5%, 這樣兩者還有利率差可賺, 或許可以考慮考慮..........
看完討論串...我只能說..板上大大們臥虎藏龍....收入豐厚.....

動不動就年收入兩三百萬....資產上千....

讓我想到之前補習時老師說的...台灣的社會貧富差距會越來越大...甚至沒有負債就算有錢人了..

看來小的未來還要多努力了..現在僅是窮研究生一枚...就算畢業起薪也不過三萬上下吧...

我家也不是田僑或開公司..一般平凡公務員家庭....也沒有祖產.....

資產上千萬...我看離我還遠的很.....
就買啦. 大大你比我有錢上 N 倍. 我也是個平凡領薪水的上班族. 我目前總資產... 沒算過, 不過直接算零好了, 幾乎每個月都月光. 我開的車也是百萬元的國產車, 稅金更重, 油耗更多. 現在還不是活的很高興? 我買那台車時總資產算是負的吧....
PS 車子不是造成我月光的主因. 月光主要是薪水太少物價太高以及損友太多....
其實車子也沒那麼難養... 3500 的國產車稅金油耗保養保險加一加還不到我薪水的1/10, 我就不相信會養不起.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