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

有關汽油添加劑的迷思

48
想問一下如果是機車的部分里程數大概6000而已也是按照上面的規定加嗎還是里程數還那麼低不用加那麼濃
chk12345
chk12345 樓主

只要是內燃機引擎 都是一樣道理

2023-10-25 0:15
chk12345大您好
首先非常感謝分享那麼專業的資訊 這些知識對一般人來說就算想找也不知從何找起 我已閱讀整篇文章不下十次 每隔一陣子便會拿出來再看一看 雖然您前面說是專精於汽油添加劑這塊領域 不知道ATF這塊您是否也有涉略到?

想請教您幾個疑問:

請問對於ATF來說 黏度(Kinematic Viscosity 40°C, 100°C)符合原廠規範最重要還是裡面的成份的組成比例(Zn,Mg,Ca,B,P...)比較重要?

會這麼問是因為國內外論壇都提到本田的變速箱油(Z1, DW1)成分和其他市面上的變速箱油非常不同 其中的Zn和Mg是其他變速箱油幾乎沒有的成分(如附圖所示) 有一說是因為本田的自排變速箱設計與其他家不同 故不能用市面上Multi-Vehicle的ATF 否則會導致變速箱損毀




奇怪的是Eneos, Idemitsu, Aisin都有各自推出本田變速箱「專用」規格的ATF 但其中的成分一樣只有極少量的Zn, Mg 單看VOA甚至反而更接近其他Multi-Vehicle ATF的成分 只有在黏度方面幾乎與原廠ATF的數據接近一致

在BITOG論壇中 許多本田車主推薦的Valvoline Maxlife Multi-Vehicle ATF和AMSOIL ATF還有Redline D4, D6 很多人用了幾十年以上, 幾萬miles以上 似乎都沒有任何問題 沒有人能肯定使用非原廠的ATF會導致變速箱損毀 唯一能確定的是換檔的感覺會不同 有人說會有明顯的shudder 其他人則說firm and fast 一切正常的更大有人在

1.是否代表Zn, Mg並非需要或是能能被其他成分取代所以可有可無?

2.黏度的重要性? 畢竟上述幾款ATF的100°C Kinematic Viscosity從5.7cSt到7.3cSt都有

3.PAO的變速箱油有實際的優勢或只是行銷噱頭?會不會有導致變速箱Seal Shrinkage的風險? AMSOIL和Redline主打的特色就是PAO和Ester base 在美國似乎很受歡迎但世界大廠的ATF好像反而都用VHVI基礎油製成

4.是否只要有Compatible或Recommended的字樣就算是Multi-Vehicle ATF也能放心使用 還是只建議使用專用的ATF或是原廠的呢?

問題有點複雜且多 chk12345大若工作繁忙無暇回應我也能理解 自己只是單純對汽車相關的知識很有興趣 對這個議題充滿疑惑卻找不到答案 希望能獲得一些專業人士的見解和分析 再次謝謝您分享的這些專業知識 讓大家不用靠感覺來判斷東西的好壞
hathsin1313 wrote:
chk12345大您...(恕刪)


1. 是的, 只要有其他的添加劑, Zn or Mg 不是真的需要 這兩個只是比較傳統的添加劑. 我們上游廠商現在都朝 ashless 方向改進 就是無Zn or Mg的配方

2. 你說的5~7 cst 差別不大啦 就是看廠商要的規格 我們去調整配方

3. PAO or esters 就是台灣說的全合成機油 價格比較貴 也有它的好處 我不覺得肯定比較好 能通過測試的產品 其實最終效果都一樣

4. 你所謂的原廠產品 也是我們幫他們客製化的 但是通常他們開的規格真的都比市面上來得高 而且是用自家的車進行測試的 相對品質也會比較好 真的要買市面上的 就買大品牌 不要選一些沒聽過的神油
感謝chk12345大的解說 自己花了幾天消化了一下新的資訊 真的受益良多 不過卻又多想到了幾個問題 希望大大能再分享一下看法哈哈哈

1.通常大家的認知是 如果換另一款ATF後 若換檔產生比原本更大力的頓挫 長期會造成變速箱受損 相反的如果換檔幾乎沒頓挫則是最理想的狀態
但我又看到一說提到 換檔無頓挫或很柔順 代表添加了很多Friction Modifier 其實際上是讓變速箱產生些微的打滑來降低頓挫 換句話說 頓挫大或換檔比較紮實 雖然體感上是不舒服的 實際上卻是對變速箱比較好 因為不會打滑造成齒輪或離合器片的磨損 反之亦然 請問哪樣的說法是正確的呢?

2.Flash Point的定義我理解 但是對消費者挑選油品來說 就用ATF來講 實際上我們能看出這個油品什麼特性嗎? 還是單純只是基於安全性的數據
(本田變速箱油為 170ºC, 市面上的很多都200-230ºC)

3.您前一篇提到如果要用市面上的ATF就要用大廠 但是大廠對ATF變速箱的產品似乎反而沒那麼重視? 例如:相較於Valvoline一下分High Mileage, 一下又Dexron LV, 還有Extended Protection... 美孚和殼牌的變速箱種類可以說是非常少 也不會過分強調全合成或是高性能取向 是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嗎?

4.Amsoil, Redline這類算在你提到的大廠牌內嗎?畢竟他們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但也是請其他上游廠商代工的

再次謝謝chk12345大的回答
hathsin1313 wrote:
感謝chk12345...(恕刪)


1. 效能不是憑感覺的 fiction modifier 跟anti-wear agent 都得有一定比例

https://www.intertek.com/automotive/atf/dexron/

這家公司就有詳細列舉了ATF的一些標準跟測試方法 你說的 clutch 只是其中一項

2. Flash point 大部分是因為安全 還有運輸, flash 越高運輸越便宜

3. ATF市場很小啊 不到普通潤滑油的5% 也沒有特別好做 吃力不賺錢 市面上的都那幾樣改來改去 沒啥新意了其實

4. Lubrizol, Afton, infinium, Chevron, BASF 這幾家是最大的母液公司, 其他都是買母液稀釋裝瓶的
chk12345 wrote:
1. 效能不是憑感覺...(恕刪)


第一句話點出盲點了。
chk12345 wrote:
1. 效能不是憑感覺...(恕刪)


chk12345大您好:

1.我這幾天把您貼的網頁完整的看了一次 資訊量太大了 原來不是只有減少摩擦頓挫的Friction Modifier 還有相反增加摩擦力的 一直以為FM只有單一的功能 只能說這真的是非常專業的東西 已經超出我這種外行人的理解範圍 裡面竟然還有分那麼細 測到不同轉速的再加速磨耗 看完的心得如您所說 選有通過檢測的就OK了

不過 我發現在一些日本廠商(例如:Eneos, Idemitsu)在台灣有販售的ATF 除了適用的車型以外 很多認證數據都找不到 PDS, MDMS官網也沒有 但是他們在美國賣的產品線就都有很清楚的數據資料 由於亞洲區販售的產品和美國地區的又不相同 真的難免讓人覺得是否有品質上的差別才這樣做 還是單純台灣法規要求沒那麼嚴?

2.瞭解了 對消費者來說是不太重要的指標

3.4. 我看到一個資訊提到ATF能適用什麼車款是由添加劑廠商決定的 而品牌商在一款ATF的成分中能自行決定調配的部分只佔5-10% 是否真的是如此? 如果加上您說的市場小 未來電動車又都使用馬達 不就會再進一步縮小甚至是消失了嗎?
hathsin1313 wrote:
chk12345大您...(恕刪)


1. 台灣法規也蠻嚴格的 我想只是網站沒認真弄吧 你查不到

2. 整個潤滑油市場 都是車商跟組織開了規格 然後添加劑公司按照規格 選擇適合的配方 不是添加劑公司說了算. ATF 的技術跟配方 現在都用在電動車的fluid 上面了 算是在新時代電動車市場 還能存活的潤滑油
chk12345 wrote:
1. 台灣法規也蠻嚴...(恕刪)


1. 好吧 那我也沒辦法 沒有這些數據資料很難放心買來用哈哈

2.原來變速箱油的技術在電動車仍能延續下去 又學到一點東西了 原本還以為大概像汽油精或機油慢慢會消失不見

最後謝謝chk12345大不嫌麻煩抽空回答我一堆問題 小弟暫時沒其他問題可以問了 只是想表達一下謝意囉
  • 1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