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想買歐洲車, 發現許多廠牌都放了 48V 技術在車上, 本來很不能理解為什麼賣得好好的, 放一個高風險的鋰電池在車上? 後來才發現歐盟六期環保法規限定每輛車的碳排放是 95g/KM, 幾乎是 18~20KM/L (相當於 RAV4 Hybrid 4WD) 的油耗了, 以去年 2019 販售的純油中型車平均油耗 12~15KM/L 來說, 在歐盟每賣一輛車就是 8, 9 萬台幣的罰金 (超過六期標準每 1g/KM 罰 95 Euro, 超過 20g/KM 就是 >190 Euro), 車廠賣 100萬輛 就是 8,9 百億台幣了. 想請問:
1. 48V 的技術會成為每台歐洲車的標準嗎 ? 如果是, 要選擇那種介入配置比較好 ? 放引擎皮帶 (P0), 放曲軸輸出(P1), 放變速箱輸入(P2-1), 放變速箱裡面(P2-2), 放前軸(P3), 還是放傳動軸後軸(P4) ?
2. 48V 在面對 2025年 的碳排放限制 81g/KM 感覺只是治標不治本了, 這個下一期限制看起來是除了 PHEV 不想讓內燃機在歐洲活下去的感覺, 這樣的話, 我們是不是要及早準備充電柱之類的設施? 純油車的生產量會越來越少, 越來越難買到, 也越貴(罰金轉嫁)?
3. 承上題, 48V 如果只是過渡時期的技術, 是不是儘早脫手比較好 ? 到 2030年限制變 59g/KM, 只剩純電車可以賣了.
4. 公寓一樓適合設置充電設備嗎? 如果家裡要裝潢, 要不要考慮留一個 220V 的插頭走明線到室外(如果一樓可以停車的話)? 舊大樓的配電工程浩大, 還要經過管委會, 感覺是沒什麼希望了
台灣的衝擊或許不會像歐洲這麼明顯, 不過 10 年內一定會有影響的, 因爲全球的車廠都會隨著歐盟法規調整生產策略跟供應鏈, 擔心現在買的車或許10 年後都不一定有料可以修.
應用上偏向修改既有的車型
名符其實的 "過渡技術"...
不過買車時會以功能/價位/需求下去考量
在市場上能多一個選擇總是好事
blackalgae wrote:
台灣的衝擊或許不會像歐洲這麼明顯, 不過 10 年內一定會有影響的, 因爲全球的車廠都會隨著歐盟法規調整生產策略跟供應鏈, 擔心現在買的車或許10 年後都不一定有料可以修.
的確, 整個趨勢就是內燃機未來殘值低
油電/純電 C/P 值低
不買肯定是最佳解答
但當你每天都會用車, 非買一台不可的時候
眼下都過不了, 還管 10 年後...?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