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不同車禍不能光是看照片比較

為車禍傷亡致哀。

車禍因素很多,只有統一固定變數的撞擊測試才適合互相比較。

想想看,撞擊的總能量 KE = (0.5 * m * v^2)

如果40噸卡車以時速40公里撞擊,撞擊能量是一台10噸卡車時速20公里撞擊的16倍。

(所以一旦撞擊的能量超過車身設計及用料的承受度,任何車都無法保障安全。)

撞擊的能量等於
1.與撞擊的重量成正比,40噸卡車的撞擊,換算同樣時速撞擊就是10噸卡車的四倍。

再乘上

2.與撞擊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如果時速40公里的撞擊,就是比時速20公里的多了1600-400=1200(再四倍!)

大家都知道要買最安全最適合的車,可是大家認定的車禍風險程度並不一樣。

所以大家都只能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選自己覺得最安全最適合的車。(我有錢也想買更好的啊。)

拜託別再消費別人了,願往生者安息。
2019-03-22 20:38 發佈
文章關鍵字 車禍 照片
sweetmelody wrote:
為車禍傷亡致哀。車禍...(恕刪)


車子再怎麼堅固 你也不可能整天蹲在裡面
總有需要走路的時候
台灣地震多 睡覺也關鐵籠嗎?

討論一事件確實很無聊
如果擔心自己會遇到
那這一件也不會排在前面
當然要看照片 放著證據不用 怎可靠天馬行空

後連結車車頭 和 前連結車的車尾 兩者之間 剩下多少距離 (空間越大是不是 生存機率越大)

如果夠硬 後連結車頭也應該更大範圍的潰縮

如果夠硬 被推 也是推進前連結車底

若在前後兩車之間 各爭取到20公分 說不定不會陣亡


公式 能推算出A力量 (已知)

結果 也已知 如照片 (看那車倉 左右本來應多寬 現在受到A力量 成為照片上的結果 目視看剩不到半邊的寬度)

A力量導致 (原車寬-現車寬)去換算車倉結構強度抵消多少力 假設為b

增加b 就要增加結構強度 不就可改變結果嗎?





oxxx wrote:
當然要看照片 放著證據不用 怎可靠天馬行空...(恕刪)


我的意思是連用照片都不夠做為推論的依據

看到大家用照片說如果換某個型式的車就沒事,甚至拿不同車禍照片做佐證。

每個車禍角度不同,時速不同,涉及的車重量不同,不是光用照片就能爭論出結論的。

sweetmelody wrote:
我的意思是連用照片都...(恕刪)

惡魔證明?
你先拿出佐證
證明volvo來被撞也一樣
我們再來討論

kurokawa079 wrote:
惡魔證明?你先拿出...(恕刪)


車禍那麼多變數,誰有辦法創造一模一樣的車禍(時速,重量,角度),只是中間車換成Volvo,去証明Volvo有沒有事?

我原意就是在表明沒有鄉民辦得到,所以只是用不同車禍照片不能做比較。

也許再加強閱讀和邏輯思考能力,再來談證明這樣的字眼吧。

我也痛心國內安全意識落後,安全法規落後,守法觀念落後。
但是這些可以改進,從你我做起。立法院是我們自己選的,孩子是我們自己教育的。
對車廠(商)或駕駛,嘲諷漫罵,互相鬥嘴,無助於事。

sweetmelody wrote:
為車禍傷亡致哀。車禍..拜託別再消費別人了,願往生者安息。.(恕刪)

個人覺得您的發文內容才像吧?!沒人說事故受難者者的不是呀!

其實該車禍是有影片的!也許該狀況下大部份的車都無法保證車內乘員能存活,但車體結構設計越好越有機會存活,這應該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樓主再發這文的用意是?!只為證明無法證明的事實……
對這些交通事故的評論分析,可以傳達我們對車廠的要求,

可以讓更多的國人知道,選擇這些低結構強度高風險交通工具的成本。

從國人近年來買車的要項中,安全性已漸漸被重視,

T牌國產車市佔率漸次下滑等現象,

這是有效的。
yummy456s wrote:
T牌國產車市佔率漸次下滑等現象,
...(恕刪)


有嗎? 一樣都是2、3、4名加起來的量呀
歷年來,平均值都是12萬輛上下,市佔%數就是個參考
最高的37%,只有10萬輛,較低的28%,卻有接近13萬輛
這樣算上昇還是下滑?

一直都是有高有低,這很正常,總不能每個人都年年換車吧?
這樣還叫下滑,叫後面的車廠情何以堪呀...
每一次的車禍都不能複製,影片或相片只能當參考,
哪台車安全自己判斷,正不正確無所謂,自己相信就好了。

因為不可能有客觀的數據。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