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怎麼被搬到汽車版來了.......

前言
話說近10幾年來,南崁的房子就好像蜂窩一樣,密密麻麻的一直蓋一直蓋,蓋到已經都要看不到綠地了,人口也這樣子的越來越多、越來越多...。多到連小孩入學,都還要比賽誰先入籍,誰先成為南崁人。
這些居民裡面,除了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及因為工作關係而定居南崁的新移民外,應該還有相當一部分,為數不少,是來自隔壁那個居大不易的雙北市區。
身為資深老魯阿宅的我,就有三個同事,就是屬於這一類逃離了雙北市區,來到南崁定居,就這樣和老魯阿宅一樣,當起了南崁-台北通勤族。
順便訐樵一下,這些天龍國人來南崁看房子,都是眼冒愛心+金星,都是好便宜、好便宜、好便宜喔,都是房仲眼中的大肥羊,都是幾天內就成交。看….右邊!南崁房價的元凶,老魯阿宅這群同事的推波助瀾,著實的幫助不小

↑每天早上這邊都是人山人海,都已經擁擠不堪了,和欣客運前幾天還遷站過來湊熱鬧,真是的
也這樣,住南崁的,智商不需要到157,都會發現南崁-台北通勤族怎麼越來越多!多到簡直不像話。每天早上,摩斯漢堡和全家福鞋店前面,一顆顆引頸朝西期盼的小黑頭,就說明了一切。
當然,這些朝西期盼的黑頭,現在大概有一半,姿勢已經換成了滑手機的低頭往下看,看的是車輛進站動態APP。也這樣,通勤需求大了,客運業者也就一家一家的投入經營。

↑這個APP真是好物,大家都有下載吧,有人問老魯這是什麼APP,請查關鍵字:IBUS
現在總共有幾家客運跑台北啊!算一算有:大有、亞通、國光、葛瑪蘭、長榮、三重、桃園、首都。天啊,有8家之多。
其實,應該還得多算上一個為這些趕時間、領死薪水的通勤族,默默付出貢獻的『共乘』。共乘說實在的,便宜、方便又快速,下班時間在忠孝復興是個人人搶著上的超級搶手貨。
而身為通勤族最大的特色是什麼?就是:1.上車睡覺、2.上車睡覺、3.還是上車睡覺。
嘿眉,上車不睡覺,不然要幹嘛!所以,巴士客運乘坐起來好不好睡,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因素。各家客運車款百百種,有立即好睡入眠的,有爛的讓人想抓狂的…(例如某大小有巴士的某幾輛車)。給他天天的乘坐及屁股錘鍊下來,再爛的老屁股,也就練就一股直覺感受的功力。
老魯阿宅閒來無事,拿自己老屁股搭乘經驗來胡亂、不專業的整理分享一下。版上搭更多次的、更厲害的老屁股先覺一定一大堆。在此胡謅亂語,有錯誤的地方,就請各位見諒了。
這次,只拿長榮和葛瑪蘭兩家客運來比較,為什麼是這兩家?
不知耶,國光、亞通也常搭啊!但是老魯阿宅對其他公司沒有興趣分析(明明就是能力不足,藉口一大堆)
好,就拿長榮和葛瑪蘭這兩家客運,來個不專業的PK吧!
內容極為不客觀、不專業。所以,各位就看看、笑笑就好!要如何PK咧?總要有比試項目。
好吧,老魯阿宅就亂亂,不專業的分成底盤引擎、座椅舒適、車上配備、行駛路線、票價,總共5題來PK吧,每一題滿分設為5顆星星好了。這樣看起來好像比較專業一點,耶YA!
----------------------底盤引擎---------------------------
長 榮 ★★★☆☆
葛瑪蘭 ★★★☆☆
底盤系統(包含引擎)藏在車殼底下,看也看不見,好像沒幾個人會注意到這個部位,其實底盤才是攸關巴士安全和舒適最重要的因素。雖然看不到,但是很奇怪的,老魯阿宅的老屁股死菊花,隨著車身顫動搖晃程度,會很自然的感受「這個底盤等級如何?」
只是,根本沒有人在意這個,只在意車輛新舊問題。只要新,好像就是好。也就這樣,造成市面一堆低階遊覽車當道,沒有人在意和分辨底盤的好壞及高級等地。泣….泣….安全才是回家唯一的路啊。
長榮
長榮在底盤引擎這個區塊,應該可以算是聯合國了,品牌就有SCANIA、VOLVO、HINO三種。而光是SCANIA就有4款,依照年度分別是K113、K124、K114、和最近突然下放的K380。
若是要將掛紅牌的遊覽車也算進來,那就還要加上當紅炸子雞K400了,但這邊探討的是國道客運,遊覽車不在這邊討論範圍內,也就不談了!
記得N年前,好像在1990年度初期,長榮巴士剛開通的時候,全部清一色的SCANIA,好像在廣告DM上也大大的標榜『唯一全部使用歐系底盤』跑機場的公司,來標榜自己的獨特性。
曾幾何時,後來也買了一批VOLVO B7R;還有HINO的入門款263(印象中也有幾輛HINO 390,但長榮把它領紅牌跑遊覽車,並沒有下放跑客運)。一家一直主打使用高階歐洲車的大公司,有點不解為何會採買這種入門款的底盤來降低自己的水準?但長榮巴士的官方網站明白清楚的註明『歐洲豪華客車』,這樣算不算廣告不實啊?

↑長榮巴士官網寫的十分清楚:歐洲豪華客車,不知道算不算廣告不實!明明就有用了一批HINO的底盤,還不是高階的
長榮算是SCANIA資深的愛用者,應該也算是在台灣最大的拖車頭買家(SCANIA巴士底盤最大的買家應該是統聯了),長榮巴士本身SCANIA車款就有多款,老魯阿宅大概全部都搭過,也常搭。
下面就來一一分享搭過的感受。
K113 320:
都已經是1996-1997年出廠車輛,雖然SCANIA底盤的穩定性無庸置疑,但終究還是敵不過歲月的摧殘。引擎噪音真是不小,黑煙也冒得厲害,好像是2期環保的產物了。坐在尾段常可聞到濃濃的汽油味,而且不知為什麼這批車,有好幾輛後輪輪軸磨損的嚴重,行駛起來就會發出規律的烙…烙….烙….真是他奶奶的擾人清夢,不好睡。而且,車身鏽蝕得也不輕了,有些下雨天車內還會滴雨。
不過說真的,這批車跑起來還算一條龍,爬起坡來比葛瑪蘭新的K320還要快。近期長榮陸續把車身圖裝換成比較清爽的淡色系列(個人覺得蠻有設計感的),K113及K124並沒有隨之換裝,顯見長榮有意淘汰這批車。
K113這批最老舊的車款,好像在長榮裡面數量上還是占最大宗,還蠻常搭到的,個人搭乘是有一次半路拋錨的經驗。服役了那麼多年,真的可以功成身退了啦!

↑長榮K113和K124基本上外觀相同,都沒有更新塗裝,應該是準備汰換了
K124 360:
1999年代的車,在外觀及內裝上,除了座椅選用不同外,其餘幾乎和K113相同。K124配了排氣量較大11705cc及馬力較大的360匹引擎,林口坡跑起來有比較順嗎?好樣有耶!
南下衝林口坡,沒塞車好像可以8檔一路衝上去。但是可惜也是有點歲數了!和K113一樣,難逃車身老舊,後段瀰漫汽油味,那種令人不適的命運。而且一樣和K113沒有更新車身圖裝,看來也是準備要淘汰了!
K114 340:
2006年代的車,這批好像只有4輛,大約1年多前才由紅牌退下來改跑國道客運。應該是長榮買了K400後,逐步將超過7年的退役下來下放。說實在的,這批K114 340還很勇的,在一般遊覽車市場還是很常見的。
VOLVO B7R:
2003年代的車,VOLVO底盤的安全及穩定也是有一定口碑,和死對頭SCANIA有得拼。只是有點不懂,長榮一直都是SCANIA的愛用者,自己也是SCANIA特約服務廠,怎麼會跑去買了一批B7R?怪怪的,不懂!
只是怪怪的,已經有好一段時間沒有遇到B7R了,有人知道哪裡去了嗎?還沒到報廢階段啊!

↑好一陣子前遇到的B7R,怎麼好像全部消失了,拿去填海了嗎
HINO 263:
算是較新的車款了,2010年,有點可惜馬力太小了,跑平路還好,但上坡的時候,馬力過小的特性就顯露無遺。引擎噪音大、車身抖動大,加上其中有幾輛車體蒙皮強度有待加強,爬林口坡,RPM轉速到了某一個程度,車身後段蒙皮會隨引擎轉速而產生共振的抖~抖~抖,教人怎麼睡啊!舒適度不足。
而且HINO的懸吊過軟了點,左右搖晃的讓人有一絲絲的不穩定感,(偏偏長榮HINO配的座椅又是偏軟的,軟的懸吊配上軟的座椅,下場應該就是容易暈車,尤其是那輛車號930的座椅,蠻想讓人訐譙的。好的,座椅部分就留到下一的章節再來講)。長榮車庫裡似乎有幾輛掛紅牌HINO天王級的390,如果下放來跑客運,應該會蠻不錯的。

↑長榮的新塗裝,基本上除了K113和K124,全部換上了這個新外套
後記:近來長榮有下放K380及HINO 390,配上新塗裝,改掛綠牌來跑客運耶。前不久老魯阿宅在忠孝復興上車時,赫然發現:排檔桿不見了、排檔桿不見了、排檔桿不見了。蛤!什麼,這是K380!長榮什麼時候將還很新的K380下放來跑客運!但非常可惜的,客滿了!又被司機老大請下車了。就這樣,老魯阿宅還沒搭過長榮的K380。
看來長榮應該是要統一遊覽車的陣容,統一披上長汎旅行社塗裝,而下放一些狀況還不錯的舊車。

↑這個就是長榮紅牌K400的塗裝了,有時尚感多了,不知道照片中的這一輛是不是就是4月份高速公路撞車的那一輛
葛瑪蘭
葛瑪蘭在這條路線配了25輛清一色新一代的K320,SCANIA最新的K320讓葛瑪蘭在這項目幾乎無敵了。
大有巴士啊,票價同樣收50….你看看人家的等級好不好。SCANIA底盤真的沒什麼好挑剔的了,但是這顆新款K320引擎就真的是有點不優了。
新一代的K320,排氣量只有9.3升(並不是長榮的舊款K320,長榮的是K113 320),雖然馬力數據有320馬,但受限於排氣量,或許再加上5期環保因素,總覺得好像新款K320,就像是有一跎賽卡在咖稱出不來,完全沒有順暢感。老魯阿宅老屁股和死菊花的感受大約只有260馬左右耶,和廠方數據有點不小落差。

↑葛瑪蘭清一色的新款K320,但這顆引擎....唉,不說也罷
南下爬林口坡,無法一氣呵成暢快到頂,通常到了38K處就要降檔才衝的上去。相同的路程,長榮老態容鍾上個世紀的K320,還可以衝到39K才降檔。優劣立見。或者有人會認為,攻頂衝到38K或者39K才降檔拉轉速,甚至不降檔一路衝上林口,關乘客屁事,只要舒適安全就好。
問題就在這邊,葛瑪蘭新的K320是5缸(運轉平順度和傳統6缸來比,是拿BLUEBIRD比雞腿),前面說的出力不足部分,尤其是在低速扭力,造成這顆引擎在爬坡的表現就是抖~抖~抖。
加上新K320配的不是傳統手排,是CS電子手排。這顆變速箱的特性就是要「先換檔、再踩離合器」。並不是不能用傳統手排方式來開,只是這樣的話,只要有一點點的稍微操作不好,變速箱就會頓~頓~頓的。偏偏,葛瑪蘭有幾位司機大哥就是習慣用傳統手排的方式來開CS電子手排。

↑葛瑪蘭的後段,真的是抖的太厲害了啦
所以,搭葛瑪蘭的座位就儘量選車身前段,會比較舒服。後段的引擎抖動及引擎噪音…..唉!不提也罷。
對於葛瑪蘭選車的結論:你們買車前是不試開和試乘的嗎?
----------------------座椅舒適---------------------------
長 榮 ★★☆☆☆
葛瑪蘭 ★★★★★
通勤族絕大多數人在乎的是座椅舒適度,因為上車就是睡覺、睡覺、還是睡覺
老魯阿宅認為好的座椅,要能符合下面幾個特性:
椅面:長度要夠長,能支撐大部分大腿重量。略微低陷,舒適的支撐住老屁股。前端略高,有防潛功能,避免緊急煞車,老屁股滑出去的窘狀及危險。
椅背:要有順著脊椎及後腦杓的人體工學弧度。高度要夠高到能支撐後腦杓1/2處。腰部兩側要有適度的突出支撐,避免左右晃動。頭部兩側要成圓弧,來固定及支撐左右晃動的頭。
扶手:兩側都有扶手來放無所事事的賤手。
踏板:雖不是必要,但有這個偶爾拿來墊墊腳,讓腳多一個姿勢可以變化,舒適會加分許多。
長榮,老魯阿宅才給2顆星耶!因為印象實在有點不佳。長榮每款車種配的座椅形式都不一樣,所以長榮到底有幾種座椅?也搞不清楚了,也只能就印象中有坐過的,儘量來記錄。
K113 320:
有點奇怪的配置,左右兩邊座椅形式不同,舒適度差異也很大。內行的一上車一定是選右邊的座椅(但是,上班的時候右邊剛好是曬太陽的那一邊,加上長榮爛到讓人無言的窗簾尺寸,有時右邊不一定是舒適的,窗簾問題後面再來講)。

↑右邊座椅有腳踏板,左邊的沒有,舒適度有差耶
這款車之前曾經有一陣子改過3排椅,那個3排椅是很奇怪的3排椅,就是直接把右側的一個椅子拿掉。就成了「假3排」,而不是像葛瑪蘭那種真正寬敞的3排椅。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又改回4排椅,所以右側的椅子是新裝設的,舒適度佳,這是長榮裡面舒適度最佳的一款椅子。


↑這款配在K360上面的座椅,那個椅背設計,蠻蠻蠻不優的
K124 360:
不優、不優、非常不優的座椅,因為真的不優,所以要講三次。完全不符人體工學。頭枕太向後傾斜,頭部要以一種不自然的姿勢才有辦法得到支靠、左右兩邊完全沒有側撐,打瞌睡或者車輛行駛左右搖晃,頭部就是沒有支撐。這樣也是為了避免隔壁那個已經N天沒有洗頭的小姐,睡死了把頭一直往老魯阿宅這邊靠,陣陣油膩味道簡直就壞了一整天的心情。老魯阿宅就實際遇過幾次,內心一直止不住的吶喊:為什麼不是林志玲、為什麼不是林志玲、為什麼不是林志玲?
特別要提的是,這款椅子除了坐起來不舒服之外。其實整個椅子生銹掉漆的很嚴重,一整個就是不優。



↑到處都是生鏽....生鏽.....生鏽

↑破裂的椅背,也不打算修就對了
老魯阿宅認為最大的問題在於另一個:安全帶幾乎沒有一個是好的,沒有一個是可以用的。如果發生意外事件,安全帶的不起作用、或功能不全,在乘客運送責任險,是要負比較大的責任。聽老魯阿宅的朋友說過,這家公司好像有風險控管部門,可是在這方面,明顯有點掉漆了。可能是因為想說,就快報廢了,所以也就省錢不修了。

↑請問這個安全帶是可以用嗎?
但,風險要不要發生是很難說的,當然沒有人願意發生意外,但是發生了誰都逃不掉。長榮的K400新車在2016年4月底就在高速公路去親吻了人家的屁股。
車上有安全帶,乘客自己不用導致受傷和安全帶損壞無法使用導致受傷,客運業者所要負的責任是完全不一樣的。
唉!這麼大的公司連這麼一點小理論都不知道?!
還是該說連這麼一點小錢也要省?
K114 340:
這款椅子OK,用的好像和現行國光客運用的一樣,人體工學設計的不錯。沒有什麼可以抱怨的。只是整個綠色的太多了一點。

↑K340的座椅還算有點良心...及格
B7R:
和K124一樣的爛設計,不優、不優、相當不優,超級不符合人體工學的爛設計。幸好,長榮的B7R是不是拿去填海了?好像已經消失了耶?
HINO 263:
和K114用的好像是同款座椅,還算可以,但是泡棉部分好像刻意選擇軟一點的。
HINO底盤本身就有點偏軟,偏軟的懸吊,再配上偏軟的座椅,缺點就是不耐久坐。雖然第一時間的舒適度不錯,但是坐久了,老魯阿宅的經驗是15-20分鐘後,就容易會酸酸麻麻的不適感。而且過於軟的泡綿,相對的容易晃動,也就容易暈車。

↑一陣子之前拍的,這輛HINO 263,座椅形式不一樣,搞不懂怎麼會選擇這一款,不優,組裝品質也不好
要特別講的,這批HINO 263裡面其中有一輛車號930,椅子廠牌、形式和其他的同款車不同。或許是長榮為了試試看不同的座椅而所做的特別配置吧!930的座椅不優、不優,特別是椅面低陷得讓整個老屁股是陷下去的,而不是均勻的托附在椅面上,大約10分鐘後就會開始感到不舒服,而且這款座椅的組裝品質有點不良,零件容易鬆脫。沒想到,這種只會出現在大有巴士等級的座椅,居然會出現在長榮上面!


↑車號930這輛車,椅面低陷,扶手短得跟GG一樣,中看不中用,而且整個燈光色溫詭異的像是7月半
對於長榮座椅的結論:你們買椅子前是不試坐的嗎?
老魯阿宅要是長榮的老董,一定把選擇椅子的決策者抓拿毒打50大板,然後罰寫『人體工學』500遍,對,要用毛筆寫。

↑椅子是誰選的?罰寫人體工學去,500遍
葛瑪蘭
葛瑪蘭清一色三排椅的選擇應該是無可挑剔了,頭頸部、背部、腰度、老屁股、大腿及手肘都可以得到合適的支撐及包覆。比起長榮要好太多太多了。而且在靠走道側的椅子,有一個蠻不錯的設計,就是椅背上方突出的扶手。這個設計對於要在車室內走動,提供了很方便的抓扶功能。

↑葛瑪蘭座椅好像沒什麼可以挑剔的了

↑座椅上面這棵扶手,對於在車上行走,真的超超超實用的,其他家可以考慮一下
無論是哪一個座椅,身體兩側都有寬大的扶手可以放,同時又不會影響到隔壁乘客。這個相當的實惠好用。
但是,老魯阿宅猜葛瑪蘭應該是車身打造的時候,急於出廠而沒有仔細檢查。老魯阿宅在搭的時候,有時會遇到組裝不良或者缺少配備的座椅。例如
391—右邊第4排單人,椅背傾斜故障
393—左邊靠窗倒數第2個,整個座椅沒有鎖緊會搖晃
397—左邊倒數第3排,沒有腳踏板
398—左邊第6排,靠窗座椅無安全帶
807--左邊第4排,沒有腳踏板;廁所後靠窗座椅無安全帶
818—左邊第4排,沒有腳踏板
一整個就是急於安裝而工人偷懶的感覺,也不知道葛瑪蘭的驗收機制怎麼過的?用雞腿換的嗎?
------------------------車上配備-------------------------
長榮★★★☆☆
葛瑪蘭★★★★☆
長榮和葛瑪蘭在這個部分實在相差很遠很遠,有種幼稚園和博士班對打的感覺。很大的原因在於長榮老舊車種佔了一大部分,而葛瑪蘭則是全數全新的車款。全新的設計,讓葛瑪蘭在車上配備這個項目,暫時應該是無敵、無可挑剔的了。但是老魯阿宅並沒有給到滿分,其中的原因就是葛瑪蘭雖然配置一流,但維護機制就有點落漆了。
就分別依照老魯阿宅所觀察到的幾個配備來說明比較一下
客艙:
長榮配色還算簡潔素雅,為了符合企業代表色,十分明顯的刻意採用了綠色作為裝潢的主軸,但綠色本身的顏色搭配度就不是那麼好搭,不管是哪款車型,就整個一般般程度,沒有特別吸引人的地方。
葛瑪蘭的客艙,似乎刻意有請設計師選過,採淺灰色設計,天花板用了不同的灰色來帶出層次感,簡潔明亮,也和座椅顏色相呼應,帶有些許設計感,比長榮要高明許多。

↑葛瑪蘭的配色以灰色為主軸,還算素雅,一點點的時尚感,個人覺得啦
燈光:
老魯阿宅很想給長榮比中指,蛙立烈他奶奶的西瓜拔辣,恨死了長榮K113/K124/K340頭頂上那顆爆亮的菊花燈,角度完全不能調。下班回家上車一定刻意避開有燈光直接照射的位置,但有時空位剩下不多,想避也避不掉,照在頭頂上真是他奶奶的燒、燒、燒啊。
這種就是原始設計的盲點,只求燈光照射好看,完全不顧乘客舒適性,真想叫選擇這款燈光的人,來坐在燈光下面試看看,看你能撐幾分鐘!

↑歷來、歷來、歷來,看你能在這顆暴燙的照明燈下面待多久!喂.人不是商品耶
HINO 263的走道燈,也是有點無言,很難想像這是一家全球性的大公司選出來的款式,七彩八色,毫無設計感,老魯阿宅的形容是電子花車。葛瑪蘭就好多了,舒適簡單的LED燈管設計,沒有像長榮那種令人痛恨的菊花探照燈、及五花十色的電子花燈就可以了。

↑長榮選的這個燈,像不像是電子花車,就不相信長榮的飛機上面會選這種照明

↑亞通也有一樣的電子花車燈
PS.說到長榮那個爆燙的菊光燈,順便提一下也有完全相同設計的阿羅哈客運。阿羅哈更是誇張量身打造的,直接就鑲在每個座位正頭頂上。不用選,每個位子都一樣,都是公平的,都有一顆乘客個人專屬的暴燙、暴燒的照明燈直直往你頭上烤,一直在烤驗著你的忍耐程度。
真是的OOXX只求好看,不求實用。每搭阿羅哈一次,就罵一次!
窗簾:
請我們長榮的高層你嘛行行好,窗簾做寬一點好不好!窗簾寬度幾乎和窗戶寬度一樣,完全沒有多餘的預備伸展空間,所以常常可以看到前後乘客互相搶拉窗簾的狀況,還遇過因為這樣而起爭執的有幾次。唉!布是有那麼貴嗎,做寬一點很難嗎?!

↑長榮的窗簾尺寸真的讓人很無言,布是有貴到這種程度嗎?!
還有建議長榮要把上方窗簾滑軌最左右兩側設為固定不動,這樣才不會另一端的人用力一拉,整個把窗簾給拉走,然後你就可以看到另一端的乘客,不爽的更用力的把窗簾給搶拉回來。唉!這種劇碼經常性的在上演ING。

↑請長榮好好的去學人家葛瑪蘭的窗簾設計及尺寸
100%的設計不良,可是咧!高層永遠是高層,永遠都不會知道我們這些小顧客的實際使用心聲。
再來就是窗戶上方的遮陽簾,不要小看這一小塊,對於抵擋上方太陽,同時又要保有開闊視野是有很大幫助的。長榮原本是沒有的這個設計的,但是近期可能有其他人反應吧,也加裝了遮陽簾。
但是,長榮你也再度幫幫忙,要做就一次把它做到好,要學人家也要學到精隨,不要只是學到表面樣子。你的遮陽簾太短了啦,功效大打折扣。

再問一次,布是有那麼貴嗎?
冷氣口:
請問長榮你們是沒有發現,冷氣口經常被乘客用各式各樣的貼紙、膠帶、甚至雙面膠給封起來嗎!?那個冷氣口的設計真的是讓人想開罵。圓孔內還多開了兩個小洞,或許是想保出風圓孔關閉時,仍有足夠的對流效果吧。
但是依據國中教過的物理原理,如此設計,那個小洞在司機大哥把風速調強,就會變成超高速的冷氣噴射孔。蛙立烈--看--右邊,老魯阿宅實在很想拿個矽立康把它全部封死。

↑拜託這些客運業者,應該認真去想想,為何乘客要處心積慮的把洞口給封起來!當乘客吃飽撐著沒事啊!
廁所:
長榮全數沒有廁所配置,都已經是封起來當工具間/儲藏室,並沒有開放使用。而葛瑪蘭是南崁—台北客運業者,唯一全數有配置廁所的了(國光客運偶爾會有)。雖然老魯阿宅從來沒有使用過,但是對於內急的人畢竟就是一大便利。
但是,但是,遇過幾次可能是清潔處理不周,廁所散發陣陣讓人不舒服的味道。所以,葛瑪蘭啊!要加強清潔啊。
不然,加分項目,很容易就變成減分項目了。

↑建議葛瑪蘭要加強清潔啊!不然就變成減分項目了
電視:
長榮的電視真的只是多此一舉的障礙物,螢幕破裂、電線外露。搞不懂為何不乾脆就把它給拆了吧!

↑螢幕破裂、電線外露,搞不懂為何不乾脆就把它給拆了吧
葛瑪蘭配有6台電視,算是豪華的了。但是那個播的影片萬年不變,不是監理站的安全宣導片,就是宜蘭旅遊介紹。對於常搭的人,唉,已經看到爛掉了。可不可以去買一些公播版的DISCOVERY.國家地理頻道…之類的影片來播啊!

葛瑪蘭配上6台電視,沒有可以挑剔的了,但是影片內容實在是.......還是睡覺好了
WIFI:
目前好像只有葛瑪蘭有配這個,有這個真的真的太好了,就好像是Carly Rae Jepsen 唱的I really really really like You一樣的心情。

↑連線密碼就大大的秀在前面,速度還算勉勉強強可以,不用錢的,不用嫌了
雖然連線速度稱不上快,想要看水管上面的影片會有嚴重lag的問題。但是看看天氣氣象、新聞、傳賴就還算順暢。搭長榮就得開3/4G了,網路吃自己了。
無線充電器:
葛瑪蘭獨有私房配備,說真的,老魯阿宅還真不知道這個雞絲如何用?也從來沒看過有人使用,所以,這個可以拆了吧!裝個USB插槽還比較實用吧!

↑從來沒看過有人用過
前面提過,葛瑪蘭在這個項目沒滿分的原因是維護機制不足。早上搭葛瑪蘭,『經常』的會發現車廂是沒有清理、沒有整理,就又開始了一天的勤務。
例如,窗簾是沒有摺好固定的、座椅是傾斜沒有扶正的、椅背的垃圾是沒有清理的,明顯的維持前一晚下班時的狀態。所以,顯然葛瑪蘭在維護機制上,明顯的有一點點小問題。
這問題在長榮巴士上面就好像比較不會發生。老魯阿宅猜,長榮可能請有專門負責車廂清潔的阿桑,而葛瑪蘭可能就是司機自己塗牛屎了。
-------------------------行駛路線------------------------
長 榮 ★★★☆☆
葛瑪蘭 ★★★☆☆
在台北市區移動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應該沒有能跟捷運比的了。所以上班時間能夠下高速公路後,快速的停靠捷運站,才是吸引通勤族的大利多。

↑這是長榮的路線圖

↑這是葛瑪蘭的路線圖
台北市區最靠近交流道的捷運站,要屬圓山捷運站、行天宮捷運站和劍潭捷運站,目前劍潭捷運站只有到桃園市區的班次,而長榮是下松江路交流道停靠行天宮捷運站,葛瑪蘭是下重慶北路停靠圓山捷運站。
看地圖方位可能會覺得,一定是搭葛瑪蘭比較快抵達捷運站!
事實如此嗎?老魯阿宅特別實地測量了幾次,看哪條路線進捷運站的時間比較快?
1. 巴士計算起迄點:高速公路上面下重慶北路分岔處—捷運站巴士停靠點。
2. 走路計算起迄點:捷運站巴士停靠點—進捷運站。
上面的1+2就是總花費時間
老魯阿宅各測了幾次,下面數字是平均:
長 榮:約8分30秒
葛瑪蘭:約16分15秒
結論是:長榮雖然路程較遠,但反而是比較快進捷運站。原因就在於葛瑪蘭走重慶北路會遇到左轉民族西路的大瓶頸,光是從下高速公路到這邊,過這個路口就要花8分多鐘(而這個的同時,長榮已經在行天宮準備靠站了),民族西左轉承德路又是一個瓶頸,然後下車後走路進捷運站又是一段距離。

↑這是長榮進行天宮捷運站時間

↑這是葛瑪蘭進圓山捷運站時間
雖然,葛瑪蘭在2015年11月1日已經改路線直走民族西停靠足球場對面,但花的時間差不多,而且走路進捷運站的時間卻增加了2分鐘。這也就是老魯阿宅不喜歡搭葛瑪蘭的原因,太花時間了。
下車後進捷運站還要考慮日曬雨淋的,這種天氣光是從民族西路走路到捷運站就會熱死人。
而長榮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很快速的停靠行天宮捷運站,一下車走幾步路就可以進捷運站,就有冷氣可以吹。而往南要轉板南線、或者信義線、新店線甚至直達中永和都是很方便的。
但,但,長榮回程就是讓人實在無言了,長榮最大的缺點就是要在市區繞~~繞~~繞一大圈才上高速公路,真的很花時間。就算搭上了共乘,建國高架在下班時段的路況,也是讓人很三聲無奈。
最悲慘的經驗是有一次在銅猴子上車,各位客倌,您知道花了多久才上高速公路嗎?
45分鐘、45分鐘、45分鐘耶!天啊!這是什麼世界
永遠記得那是一個週五的夜晚,恨死了台北市區內的交通。而且而且,在忠孝復興等長榮,最怕碰到是什麼?下雨、下雨、下雨,天啊,就算有雨傘,保證下半身還是濕,真的讓人無奈又無解。

↑在忠孝復興最怕遇到的就是下雨..下雨..下雨,而且排隊隊伍過長還會橫越到人家社區的車道出入口,蠻不優的

↑這是葛瑪蘭圓山捷運站,完全不怕刮風下雨,GOOD,那個經林口的招牌可以改掉了吧!
相對的,葛瑪蘭的回程就快捷又方便許多了,直接圓山捷運站下樓就是了,完全不怕刮風下雨,又有站務人員指引,又幾分鐘就上高速公路。
所以,結論:上班是長榮的路線比較優.下班就葛瑪蘭比較優了!不過還是要看每個人上班地點而定!
-------------------------票價------------------------
長 榮 ★★★☆☆
葛瑪蘭 ★★★★★
目前南崁台北通勤巴士,大多採單一票價。長榮從N年前就是59元,沒有變動過,唯一有變動的大概就是幾年前取消了回數票,這對老魯阿宅這種苦哈哈的通勤族真是一大損失。

↑長榮票價,南崁--台北裡面最貴的
而長榮的59元,也是所有通勤巴士裡面最貴的,所以在這個項目,只勉強的給了3顆星。
葛瑪蘭是唯一採里程計價的,出發點和到達點的不同,也就有不同的對應票價。但不管如何計算,葛瑪蘭的收費是所有通勤巴士裡面最便宜的,所以在這個項目,一定是要給5顆星的。

↑葛瑪蘭票價,南崁--台北裡面最便宜的,不得不拍手一下
-------------------------總結------------------------
前面說過了,這篇亂亂寫的分享,總共分了底盤引擎、座椅舒適、車上配備、行駛路線、票價等5個面向來分析,現在老魯阿宅列個表來統整一下:
長榮 / 葛瑪蘭
底盤引擎 ★★★☆☆ / ★★★☆☆
座椅 ★★☆☆☆ / ★★★★★
車上配備 ★★★☆☆ / ★★★★☆
路線 ★★★☆☆ / ★★★☆☆
票價 ★★★☆☆ / ★★★★★
合計 ★ x 14 / ★ x 20
很明顯的,葛瑪蘭在老魯阿宅個人的亂評比是優於長榮的。尤其是在座椅舒適度、車上配備豐富度及票價優惠三方面大幅勝過長榮。
雖然是這樣,但要論搭乘人數,應該還是搭長榮的人較多,可能路線大多剛好經過辦公區域及商業百貨大樓,尤其是忠孝復興站,隨時都是長長消化不完的人龍。而葛瑪蘭就還要轉乘捷運,才能進入商業區。老魯阿宅想或許這就是葛瑪蘭票價較低,想要吸引乘客的原因吧!
長榮、葛瑪蘭都算是大型有規模的公司了,運作上面也都有一定的制度。但老魯阿宅認為公司大了,往往就容易會出現決策者無法貼近消費者的通病。例如前面提過的,長榮不符合人體工學的座椅、把座艙當成櫥窗設計的爆燙照明燈。
而葛瑪蘭選車的邏輯,就只是為了SCANIA這個標誌而下的決定嗎?高層會知道引擎抖動乘坐不舒服的問題嗎?有去研究同品牌高階底盤和低階底盤的差異性嗎?如果K320便宜又好開,為何銷售數量遠不及同門比較昂貴的K400?

↑葛瑪蘭大概看到這個LOGO就高潮了!就買單了!拜託...例嘛搞清楚高低階低盤的差異
真的希望這些企業的經營者,在下決定的時候,可以實際站在使用者(司機)、消費者(乘客)的角色、立場先來體驗試用,而不是坐在辦公室看著型錄來選商品。
結束,感謝各位的閱讀,也歡迎批評指教。若有錯誤,敬請各位大大砲火小一點。謝謝
----- 8/16補充----
搭長榮還有一件讓人有點討厭的事情,不過這不關長榮的事
長榮路線在台北市區路線經過了微風和SOGO百貨商圈
老魯阿宅為了圖個溫飽,偶爾平日要加個班晚回或假日上班回家時,就已經很苦命,很累了,還經常的會遇到『採買團』
這些採買團剛剛結束了愉快購物行程,大包小包的也準備打道回府
但上車後,這些採買團大多還停留在血拼時亢奮的階段
總是大聲的討論
喔…你看….,這件好不好看...
喔…剛剛那個店員好像有點……..
喔….吃好飽喔….
總是把這邊當成自家客廳的大聲喧嘩,實在是很讓人飆圈圈叉叉
老魯阿宅總是握緊拳頭,深呼吸….忍耐….忍耐….忍耐
對,我要忍耐,繼續裝睡,當個豎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