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車於路上多保持著我讓你、你讓我的心態,為每個人創造更好的用路環境。
=================================
資料來源 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K0040012
名  稱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修正日期 民國 100 年 11 月 23 日
第 33 條 汽車行駛於高速公路、快速公路或設站管制之道路,不遵使用限制、禁止
、行車管制及管理事項之管制規則而有下列行為者,處汽車駕駛人新臺幣 三千元以上六千元以下罰鍰:
一、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速限或低於規定之最低速限。
二、未保持安全距離。
三、未依規定行駛車道。
四、未依規定變換車道。
五、站立乘客。
六、不依規定使用燈光。
七、違規超車、迴車、倒車、逆向行駛。
八、違規減速、臨時停車或停車。
九、未依規定使用路肩。
十、未依施工之安全設施指示行駛。
十一、裝置貨物未依規定覆蓋、捆紮。
十二、不繳交通行費闖越收費站。
十三、未依標誌、標線、號誌指示行車。
十四、進入或行駛禁止通行之路段。
十五、連續密集按鳴喇叭、變換燈光或其他方式迫使前車讓道。
十六、行駛中向車外丟棄物品或廢棄物。
前項道路內車道應為超車道,超車後,如有安全距離未駛回原車道,致堵 塞超車道行車者,處汽車駕駛人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一萬二千元以下罰鍰。
==========================================
高速公路車道使用規定-專題網頁 (專題網頁??????)
http://www.freeway.gov.tw/Publish.aspx?cnid=516&p=1090
問題一: 國道公路車道使用規定為何?
1.有關高速公路車道行駛規定,「高速公路及快速公路交通管制規則」已於95年6月28日修正 (現在已經民國101年了耶~~~~),
其中第8條對於車輛行駛高速公路車道之規範,係依據不同車種及車速車輛應分道行駛之原則訂定,
旨在建立良好行車秩序與增進行車安全。
2.依前揭規定,大型車輛及在最高速限每小時90公里以上之路段行駛速率低於每小時80公里之
小型較慢速車輛,應行駛於外側車道,但得暫時利用緊臨外側車道之車道超越前車;
另內側車道除為超車道外,小型車輛於不堵塞行車之狀況下,
得以該路段容許之最高速限行駛於內側車道,
旨在發揮道路使用之最高效益且不影響內車道為超車道之功能。
3.在交通壅塞時,因行車速率較低,小型車得不受前揭車道使用規定限制,行駛於各車道。
                                    
            但只針對內線未達最高速率110的人才叫做龜車
(五)小心超車
1. 如欲超越前車,於變換車道加速至安全距離後,再顯示方向燈,駛回原行車道。(千萬不要以為車頭過車身就過了)
2. 前行車輛的速度,已達到該路段之最高速限時,請勿超車。
3. 以當時的行車速度,估計所需之超車時間及距離,在安全無虞之原則下,才可超車。
4. 駕駛人要有「能不超車,就不超車」的安全邊際觀念,千萬不要賭氣,彼此超越或競駛搶先,更不可在高速公路上『飆
車』。
高工局網站
ShuanZun wrote:
高速公路車道使用規定-專題網頁 (專題網頁??????)
http://www.freeway.gov.tw/Publish.aspx?cnid=516&p=1090
問題一: 國道公路車道使用規定為何?
1.有關高速公路車道行駛規定,「高速公路及快速公路交通管制規則」已於95年6月28日修正 (現在已經民國101年了耶~~~~),
其中第8條對於車輛行駛高速公路車道之規範,係依據不同車種及車速車輛應分道行駛之原則訂定,
旨在建立良好行車秩序與增進行車安全。
2.依前揭規定,大型車輛及在最高速限每小時90公里以上之路段行駛速率低於每小時80公里之
小型較慢速車輛,應行駛於外側車道,但得暫時利用緊臨外側車道之車道超越前車;
另內側車道除為超車道外,小型車輛於不堵塞行車之狀況下,
得以該路段容許之最高速限行駛於內側車道,
旨在發揮道路使用之最高效益且不影響內車道為超車道之功能。3.在交通壅塞時,因行車速率較低,小型車得不受前揭車道使用規定限制,行駛於各車道。
...(恕刪)
奇怪!為何就是有人一知半解、斷章取義的就來發個一篇文,又蓋起了另一棟樓呢!
就藍字部份不是很明顯嗎?主管機關考量到道路的使用效益,各種道路(高速公路、快速道路等)
的內側車道如果只限定超車才能行駛,這條車道的使用效益過低,尤其台灣地小人稠車多,
高速公路、快速道路無法像國外很多國家一樣來個雙向各六線道、八線道的!所以才會增列
"另內側車道除為超車道外,小型車輛於不堵塞行車之狀況下,得以該路段容許之最高速限
行駛於內側車道,"放寬這條內側車道的使用權限,不然相當比例的路段大概都只有三個車道,
就只有兩個車道能正常行駛且塞著車的話,卻空著一條內側車道空蕩蕩的要幹嘛!?
這樣真的有很難理解、很難接受嗎?每個字都是繁體中文,寫的清清楚楚,至少受過國民義務教育的人,
有人還看不懂嗎?

反正一種米養百樣人,同樣適用於開車:法律就這麼規定,在"不違法的前提下",車子開上路,
隨你怎麼開都行!
以我為例:在我確實瞭解了內側車道的使用規定之後,
1. 我是前車:
1.1 我被後車(非救護車或警車)逼車,但我是以(不管是錶速、GPS速、測速槍的速也好)最高速限行駛。
==> 看當時的心情好壞。
1.1.1 心情好,在路況允許切回內側第二車道的情況下,讓道給後車。
1.1.2 心情不好,在我都能以最高速限行駛在內側車道了,表示前方車流順暢,路況極佳,
我沒有因為車速過慢造成後方車流堵塞。所以也請後車看心情決定,要嘛保持安全車距
跟在後面,不然就看要切到哪一車道隨你。
1.2 我被後車(非救護車或警車)逼車,但我車速未及最高速限。
==> 看當時的心情好壞。
1.2.1 心情好,在路況允許切回內側第二車道的情況下,讓道給後車。
1.2.2 心情不好,自己加速到最高速限(不管是錶速、GPS速、測速槍的速也好),
在我都能再以最高速限行駛在內側車道了,表示前方車流順暢,路況極佳,
我沒有因為車速過慢造成後方車流堵塞。所以也請後車看心情決定,
要嘛保持安全車距跟在後面,不然就看要切到哪一車道隨你。
2. 我是後車:
2.1 前車以最高速限(不管是錶速、GPS速、測速槍的速也好)行駛。
==> 看當時的心情好壞。
2.1.1 心情好,保持安全車距跟在前車後面。
2.1.2 心情不好,因為前車已經是以最高速限行駛於內側車道了,
自己想維持最高速限行駛,不想受到在中外車道鑽來
鑽去的大卡車、拖板車、貨櫃車的驚嚇,即使是心情不好,
我也願意保持安全車距跟在前車後面,因為"超速"去超車是違法的!
2.2 前車未以最高速限(不管是錶速、GPS速、測速槍的速也好)行駛於內側車道。
==> 看當時的心情好壞。
2.2.1 心情好,以閃燈或按喇叭的方式,提醒前車,讓前車視心情好壞決定是要加速
到最高速限還是要讓道。前車願意加速的話,我就安全跟車;不願意加速
又不讓道的話,我就開到第二車道,他自然一會兒就落後於我,屆時再開回
內側車道維持最高速限行駛。(不保持安全距離的逼車→違法,斷不採行!)
2.2.2 心情不好,我就開到第二車道,他自然一會兒就落後於我,屆時再開回
內側車道維持最高速限行駛。(不保持安全距離的逼車→違法,斷不採行!)
總之,上路後,每個人所遇到的路況各自不同,再加上駕駛人的各種生理、心理因素,綜合起來是
多麼的錯綜複雜啊!如何保持行車安全?!確實遵守道路使用規定的前提下開車就沒錯!縱使當時的
心情好壞都不該影響到做出理性理智的正確判斷!
eadison.liu wrote:
2. 前行車輛的速度,已達到該路段之最高速限時,請勿超車。
我想超的話你還是一樣要滾一邊去!!
因為高公局的回文已經寫了:
------------------------------------------------------------------------------------
發文字號:管字第0960017526號
一、台端96年7月7日電子郵件詢問事項敬悉。
二、依據「高速公路及快速公路交通管制規則」第八條第一項第三款
規定:「內側車道為超車道,但小型車於不堵塞行車之狀況下,
得以該路段容許之最高速限行駛於內側車道。」
三、究其立法意旨,小型車於不堵塞行車之狀況下,始能以該路段之
最高速限行駛於內側車道,如後方車輛速度較快,且表明欲超車,仍應讓其先行,至於有關該車是否超速部分,仍請交由國道公路警察認定及取締。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 啟
-------------------------------------------------------------------------------------
所以
 ~~~
~~~
跟你不熟!!請不要傳私訊給我~~除非你欠砲~~
            
        內文搜尋
    
    
 從 APP 打開
從 APP 打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