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氣囊跟駕駛習慣何者重要?---行車安全三層次理論

---很長的前言---
這幾年來,當每次有國產新車推出,針對各種車廠提供的主被動安全性配備,似乎是越來越受到關注了。今天(剛出國度假四天回來,沒上網)就看到網友又因為某車廠新車的SRS氣囊的問題吵了起來;其中雖然大部分的討論集中在氣囊的安全性本質,但也有夾雜其他議題,於是還是另起一個新的關於「行車安全性」的討論串,想針對安全的這個議題來做深入的討論。
---言歸正傳---
關於汽車的行車安全,我想提出的是一個多層次的安全......理論(個人很粗淺的想法啦!一時詞窮,借用『理論』二字)。行車的安全這個概念,牽涉到的關係人不單是駕駛人以及乘客,還包含了其他車輛以及行人,甚至還有政府、車廠。而在Mobile01許多關於「安全」的討論,卻往往會彼此混淆,而無法落實在同一個層次上讓討論更專注,例如:SRS氣囊跟良好的駕駛習慣到底何者比較能保障安全的問題。

因此,關於「行車的安全性」,確實需要一個多層次的理論架構來幫助大家更能專注在討論的重點,釐清「安全」的本質。
---安全的三層架構---
個人認為行車安全討論,至少應該要區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用路人的駕駛道德、常識以及知識。第二層,政府對於道路安全的相關命令、法規以及執行落實。第三層是車輛本身各種主、被動安全配備的設計,以及車廠或車主對於車輛性能的後續維護。此三者對於行車安全是相輔相成,彼此環環相扣,構成一個安全的行車環境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第一層:用路人的責任---
舉凡各種關於各種用路人對於駕駛車輛、乘坐或是行人在道路上行走所應遵循或者謹記在心的安全觀念,皆包含在此範疇中。例如:轉彎或變換車道要打方向燈、遵守速限、各種禮讓觀念等安全的用路行為。這是建構安全的用路環境的第一道防線,首要在確保自身的行路安全、其次是發揮公德心避免影響其他用路人的權益,甚至於避免危害其他用路人的安全。
---第二層:政府的責任---
政府在建構一個安全的用路環境的責任是無可旁貸的。舉凡交通法規的設計、車輛規格的限制、道路建設與行車動線的規劃、以及交通違規的舉發執行都將徹底影響行車環境與用路人對於自身的用路行為。政府其實是道路安全最主要的推手以及決定者。
---第三層:車輛製造商以及車主的責任---
動力車輛的行車速度快,又有相當重量,具有強大動能,因此一旦遭遇意外,都將對於車內以及車外的人身或物品財產有造成重大傷害或損失的可能;因此,如何創造一個對於車內的駕駛、乘客;以及車外的其他車輛或行人,在意外發生時,能將傷害降到最低的設計,都是各車廠無可迴避的責任。然而,除了車廠對於車輛設計製造的責任之外,車主本身對於車輛本身的維護、改裝也都包含在此。
---總結---
其實以上三者對於交通安全的建構都無可或缺,只是各自落在不同的層次,同時都需要接受關注,沒有哪一層可以單獨保障「安全」。只是我們在討論的時候,如果能夠先把這三個層次弄清楚,專注在同一個層次做有重點的討論,相信可以避免掉類似:SRS氣囊跟安全駕駛行為哪個能保障安全,這樣無解的狀況。
2006-12-28 1:49 發佈
推~
總是碰到一些弄不清楚主題的人,
如果大家討論時可以弄清楚這些層面,
就不會一堆混戰了。

Soong
台灣加油!大家加油!

rexckchen wrote:
---第一層:用路人的責任---
舉凡各種關於各種用路人對於駕駛車輛、乘坐或是行人在道路上行走所應遵循或者謹記在心的安全觀念,皆包含在此範疇中。例如:轉彎或變換車道要打方向燈、遵守速限、各種禮讓觀念等安全的用路行為。這是建構安全的用路環境的第一道防線,首要在確保自身的行路安全、其次是發揮公德心避免影響其他用路人的權益,甚至於避免危害其他用路人的安全。


很好的理論.
建議在這一層附註: 用路人不僅是要把安全觀念謹記在心, 時時確保路上自己及其他用路人的安危. 同時在上路前也要仔細考量自己的體能狀態是否達到"開車&用路"的標準.

常常看到身邊朋友平時是一個好駕駛, 但是由於以上的疏忽造成大大小小的交通事故.
兼職MIS... 但是當全職操
敝人個人感覺......

台灣的用路環境政府沒有把第一第二點都沒有作到完善的程度
然後車廠以及部分消費者又把重點放在看得見的配備上(DVD 皮椅這類...)

希望以後有所改善....
Q123022 wrote:
台灣的用路環境政府沒有把第一第二點都沒有作到完善的程度
然後車廠以及部分消費者又把重點放在看得見的配備上(DVD 皮椅這類...)...(恕刪)


沒錯.要那些華而不實的配備真不知道要幹嘛.又貴又沒效果.還不如換成Brembo的煞車+剛性更好的車體.還來的實用一點...
第一點應該是無解,看到一些年輕人的開車習慣,就知道這些「優良」習慣短期內應該改不了。

台灣考照太簡易了,應該增加路試,至少可以提醒考照者哪些行為不對。
北醫華佗曾經跟南醫扁鶴說過:「怎麼辦,腦殘沒藥醫!」
推~
關於 第一層:用路人的責任
通常會遇到到"習慣性"的問題
例如高雄人開車的習性跟台北不一樣,
所以我們到異地開車時常會說,
這裡的人開車怎麼都這樣那樣的
其實是自身沒有融入當地的"潮流"
想說的是"到異地開車,要更保守"
推~
SRS引起爭論的那篇文章,我也看了。本來也想發表一些些看法,但又怕捲進舌戰之中,所以作罷。
其實,每輛有SRS的車子上,都明文註明:
『SRS是輔助安全帶的安全系統,必須要繫上安全帶』

從這句話得知,即使是生產產品的廠商,也僅將SRS列為輔助用品,而無法單獨站上第一線。

沒錯,我承認,有了SRS後能再撞擊時將車內乘客保護得更周詳一些。但別忘了,單單以座椅週遭的保護措施來說(也就是說,在這兒步討論車身結構的安全性),還是以安全帶為主,提供了大部分的保護。

樓主的發言內容,個人非常贊同。有了再多的車上安全措施,駕駛人卻一點點安全駕駛的觀念都沒有的話,又有何用呢?


後記
SRS系統,以個人的想法來說,我還比較重視車側氣囊,而不是前座。
為何?
因為在正面撞擊時,有了安全帶,其實就能減少許多正面的衝擊可能。
但在側面撞擊時,由於甩鞭作用,頭部往側面撞上車窗的機率是非常高的,而這時安全帶的作用卻不大。因此,有了車側氣囊,至少可保護、或說減少,頭部的衝擊力。
但別忘了,還是得靠安全帶的作用。不然,即使SRS正常作用,乘客卻可能是撞擊到另一邊車側玻璃........
alien_wu wrote:
推~SRS引起爭論的...(恕刪)


SRS無法單獨負起安全責任,需要跟安全帶搭配使用,
這個觀念在版上應該已是常識了。
假設安全帶提供了60%的被動保護性(過半了),
即使氣囊只能加分20%(不到安全帶的1/3),
我也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環,
因為我的生存率由60%提升到80%了。
(薪水提高20%就會讓你樂透了,生存率提高20%,那還不請吃飯)

陪親戚去看國產車時,
問到氣囊配置時,銷售員通常就會說:
1.氣囊爆開時會傷到人,造成瘀傷眼瞎等等。
2.氣囊如果沒搭配安全帶反而更危險,如果你有用安全帶,那有沒有氣囊差異也不大。
3.氣囊爆開後,重裝的費用很高啊~。
每次我就會擺個臭臉給他看…。

另外,您提到的甩鞭效應,
其實正面撞擊時也會發生,
你的身體雖然被固定住了,
但頸部和頭部還是會激烈甩動(看看測試假人的頭部動作就知道力道驚人了),
很可能讓你頸椎斷裂,變成植物人或死人,
而正面氣囊就是讓你頭部緩衝使用。

車禍的比例中,
正面撞擊的比例遠高於被側撞,
前座有人的比例也高於後座,
所以歐美他們才規定前座一定要有SRS。

Soong
台灣加油!大家加油!
Soong wrote:
SRS無法單獨負起安...(恕刪)


這位仁兄說的沒錯,以國內用車環境而言,前座有的人機率的確是大於後座,再加上國內的車禍通常都是所謂的"追撞",所以說前座氣囊的重要性比起車側氣囊重要很多,而且照著樓上某幾位大哥所說的,難道要車商不裝前座氣囊改裝車側氣囊嗎?

況且歐美的實際數據統計之下,有氣囊的車子已經不知道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安全了,不要相信沒有根據的說法了,相信落健...喔不,相信主被動安全裝置吧。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