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找到的。參考一下。濾紙斑點試驗按GB/T7607一87《汽車柴油機油換油指標》附錄A的規定進行。它是分析判斷在用內燃機油汙染程度、質量衰變情況的一種現場快速測試方法。在無全套油品化驗測試手段時,可用來進行質量監測和確定換油時機。l)測試工具(l)濾紙 使用杭州新華造紙廠直徑7cm或直徑gcm定性快速濾紙。(2)滴油棒 使用直徑為2mm、長150mm的金屬棒。棒的尖端需磨光滑。(3)框架 用長、寬為12cmX7cm的有機玻璃(也可用硬紙板、塑料板或木板)制作一式兩片,中間挖成直徑5cm的圓孔一邊用膠布粘結,使濾紙背面不接觸臺面,以兔影響油斑的擴散。2)試驗條件(l)滴油溫度 在室內常溫下進行。最低溫度應控制在20。C。要求油溫與室溫基本一致。(2)現場測試 應在發動機熄火以後,油溫下降到與環境溫度相近時滴試,冬季應取樣後在室內滴試。(3)滴油量 用直徑2mm滴棒,平均滴油量約為0.02兒。現揚測試可用發動機上的機油尺代替滴油棒,只是油滴量的太小隨滴棒粗細而改變,但對斑點圖像影響不大。(4)油樣 油棒必須在補加新油前在發動機運轉5min後采取。3)操作步驟(l)將濾紙放在框架中壓平。(2)測試前先測油溫是否與室溫相近(夏季可省略)J目溫差較大,需將油樣瓶在室內放置數小時,待油溫與室溫基本一致時再進行滴試。(3)將油樣充分攪拌或搖動。立即將滴棒浸入試油3一5cm深處,垂直提起,等滴棒上粘的袖間斷滴落時,取第3或第4滴油樣滴在預先準備好的濾紙中心。(4)將滴過油的濾紙連同框架平放在無風塵的地方,靜置24h,觀察斑點擴散形態,與標準圖譜對比分析即可作出判斷。4)斑點形態示意圖 在規定條件下將使用中的內燃機油滴一滴到濾紙上,於是油內各種雜質便隨著油的浸潤向四周擴散,雜質的粒度不同,擴散的遠近也不同,因而在濾紙上形成顏色深淺不同的環形斑點。(l)沈積環 在斑點的中心是油內粗顆粒雜質沈積物集中的地方,由沈積環顏色的深淺可粗略判斷油被汙染的程度。(2)擴散環 在沈積環外圍的環帶叫擴環散環,它是懸浮在油內的細顆粒雜質向外擴散留下的痕跡。顆粒愈細,擴散的愈遠。擴散環的寬窄和顏色的均勻程度是重要因素,它表示油內添加劑對汙染雜質的分散能力。(3)油環 在擴散環的外圍油環,顏色由淺黃到棕紅色,表示油的氧化程度。5)斑點形態的鑒別與判斷 將測試的斑點與標準斑點圖譜進行對比分析,就可做出判斷。標準斑點圖譜中一至四級為合格斑點,五級以上為不合格斑點,應更換新油。hiho0902 wrote:不知道各位車友都多少...(恕刪)
hiho0902 wrote:不知道各位車友都多少...(恕刪) 我個人五千公里換油,偶而比較忙時候大約七千公里換油。其實汽車引擎只要『不失油』、『不失水』,引擎都可以正常運轉。在以上條件成立時候,機油衰退就會造成保護性等功能降低,進而讓引擎磨耗逐漸增加。完全衰退之後,引擎機件能有的保護就少之又少了,此時磨損一定會加大!機油加到引擎內之後就是注定要逐漸衰退,衰退程度依照車況、駕駛習慣、環境等因素不一。一旦開始衰退,速度只會越來越快,不會變慢。燃油下漏到機油內破壞機油分子、高溫與壓力、磨耗等因素都是造成機油衰退的原因。衰退之後的機油,會釋放添加劑衰退產生的物質,這些物質是否會破壞引擎機件?不一定!看添加劑品質吧!所以我個人是認為,別人說多少公里換油,都可以參考,重點是車主自己想多久或多少公里換油,想讓這些雜質或衰退之後的油在引擎裡面呆多久囉!至於車廠建議多少公里換油,那也是建議,萬一引擎出問題,受罪的還是自己呀!!
保養機油更換 不能只看里程如果您的車輛 經常在跑高速公路 引擎負荷輕的狀況下 保養的里程 是可以延後的許多進口車 他們在國外的行駛 通常是在高速高里程的狀況 這時 里程當然可以增加但在台灣 幾乎都是低速雍塞的狀況 對引擎的負荷增加 所以機油使用里程 自然相對的就降低還有一點......有些人的車子.......很少在開.....可能一年跑不到五千公里還是建議 至少半年要更換一次機油目前我所駕駛的車輛 多為市區行駛我的保養方式為 半年或一萬公里 先到為準
痴呆老頭 wrote:保養機油更換 不能...(恕刪) 大大說的沒錯,還要加上時間。因為機油加入引擎後就注定要衰退。一般以時間來看是六個月左右要換。我的五千公里大概是一個月可以跑完(業務工作),所以換油頻率很高。機油對我來說,算是消耗很快的。現在用自己公司生產的油品,算是彌補這個開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