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從前,山外一帶的景點並不多,旅行團最常安排的不外乎太湖週邊一一帶,
像是八二三砲戰紀念館之類的人文展館,近年可能多了漂浮斑馬線之類的IG打卡景點。
但是這類景點,要不就是已經去過,要不就是停留時間相當短。
家人對這2類景點實在沒太大興趣。
所以老狗就在「金門觀光旅遊網」搭配Google map找尋個人比較有興趣的景點。
然後,就在太湖旁發現了「羅寶田神父紀念園區」。
這可說是一處兼具紀念意義與拍照打卡的景點,
可惜的是網路上對這裡的介紹並不多,知道這裡的遊客好像也不多。
而手中資料也不多,所以單獨寫一篇內容較簡單的分享文來介紹。
故事的主角—羅寶田(BERNARD M.DRUETTO MD OFM),
是來自法國的天主教方濟會傳教士。
羅神父年輕時在羅馬國際大學與聖安東尼大學完成醫學與神學學位。
1931年扺達上海,至湖南長沙、瀏陽一帶傳教和行醫。
1949年共軍進入湖南,羅神父被扣上「外國特務」、「帝國主義分子」的罪名而遭囚禁8個月。
1951年被驅逐到香港。
之後轉往越南富國島,為國軍黃杰將軍的部隊和民眾服務,再隨部隊來到台灣。
1954年12月24日聖誕節前夕早晨抵達金門,展開服務金門軍民40年的歲月。
隔年取得金防部許可,於太湖畔的沼澤地親手建立教堂、醫院等。
這也就是現今紀念園區所在位置。
1958年,八二三砲戰爆發,羅神父加入搶救與醫治傷兵、民眾的行列。
戰後獲得政府頒授光華獎章的殊榮,地方上傳開了「洋菩薩」的美名。
之後,羅神父持續的照顧金門軍民,除傳教外,行醫更是重要的工作。
在軍管時期的金門,晚上實施宵禁和交通管制。
但羅寶田神父卻有金防部特別發給的警戒通行證,
讓他夜間出診能通行無阻,顯示出軍民對神父的信賴。
1994年1月28日,羅神父獨自騎乘機車往返不同城鎮舉辦彌撒,
途中遇車禍,隔日安詳離世,結束了照顧金門軍民的一生。
羅神父逝世之後,獲得時任總統李登輝頒發「褒揚令」殊榮,
創下平民和外籍人士獲得總統褒揚的首例。
而且當選為第4屆傑出醫療奉獻獎得主,但已經來不及領獎,令人甚為惋惜。
羅神父照顧金門人40年,金門人則是建造園區來紀念他。
羅神父生前創建在太湖畔的天主堂與醫院,在1987年7月4日因電線走火而燒毀。
羅神父原本打算重建,並已經繪好設計圖,但卻遭逢意外而逝世。
原本的建築在遭逢祝融後又乏人照顧,早已成為廢墟。
金湖鎮公所為了保留這段記憶,向內政部營建署與金門縣政府申請經費,
將原有的天主堂與醫院以部分保留,部分重建的方式,重新打造為「紀念園區」。
計畫經費分為2009年與2012年2次補足,在2012年農曆8月完工開放。
現今的園區裡,保留原天主堂立面,以及發電機室、防空洞等遺蹟。
其餘的空間,營造了歐洲小鎮的氛圍。
來到這裡,除了懷念這位遠道而來的法國神父對金門人的照顧與貢獻外,
如果氣溫低一些的話,更能感受到像是歐洲小鎮的氣氛。
第一張照片就放上天主堂的立面吧!
據說這正是當年羅神父建立的天主堂殘留下來的遺蹟。
全白色的立面,像不像去了歐洲,見到小鎮中的教堂?
或是像澳門的大三巴牌坊一樣,原本是教堂,但也只剩一座立面?

立面的背側。我們是一早到訪,所以拍立面的背側會比較漂亮,有藍天襯托在後。

在停車旁的園區平面圖。
整座園區並不大,如果慢慢走大概半小時可以逛完。

回到園區外圍,在道路旁矮圍牆上,有數幅記載昔日羅神父整建天主堂的泥塑。

順著太湖路走,就會見到「羅寶田神父紀念園區」的入口門牌。

這一區是整建後新建的遊客服務中心。
屋頂上的十字架,令人感受到天主教的神聖氛圍。

紀念園區的對面,太湖路的另一側是昇恆昌金湖廣場與金湖大飯店。
如果是被旅行團帶來採購,或是在這裡住宿的話,可以走過太湖路,到紀念園區來走走。

遊客中心兩側都有展示空間,聽家中小子說裡面都是靜態海報展出,但卻沒有開放。
老狗是沒自己去推門推看看。
不過在防疫期間,許多地方受限於人力而無法開放,也早已稀鬆平常。


往內走就會見到這座聖母圓環,有半週由羅馬拱門所圍繞。
中央的聖母像,據說為美軍顧問團所贈。

往前走個幾部,閃開樹葉的干擾,得以見到全貌。

圓環附近的說明石碑。老狗在最前面那段文字敍述,不少是從這當中摘錄出來的。

往左轉就是天主堂立面的背面。
有藍天白雲的陪襯,是很漂亮沒錯,但早上8點多就已經很熱了...


到另一邊去拍天主堂正面。上午8點多大逆光,只好打開無恥濾鏡…


往另一邊走會見到遠方的彩繪,代表這是羅神父看病施藥與發放救濟品的地方。

當年的老照片,就設在現地遺址上。
這些救濟品應該都是教會從全世界各地募來的吧?

轉個方向看到防空洞的大立牌,可是怎麼沒看到?

小土丘上沒看到防空洞,但可以看到一旁的天主堂立面。
地面上舖了白石頭的位置,應該就是先前天主堂建築物的空間。

沿著步道走個幾步,看到這棟矮房子。
看了說明才知道這是發電機室兼避難室。
砲戰時期物資匱乏,能蓋出這樣的石屋就很不錯了。

旁邊還有這個,看起來像是當年煮飯用的大灶。

石屋的另一側,現在和週邊的植物快要融合為一了。

再往前走,就會發現樹下有乾坤。

原來這是另一座防空洞。
當年羅神父與信眾利用樹幹下方的空間,半往下挖半築牆,做出一間小小的防空洞來。
現在應該早就無法進入了。

老狗其實是看了這個說明牌才看懂的。
不然怎麼看都看不出防空洞的樣子。

位在停車場側的紀念園區入口,有羅神父昔日騎機車四處醫治病人的立像。

羅寶田神父紀念園區的位置,應該很好找且容易扺達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