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共對峙時期作為負責守衛金烈水道的崗哨,
但在兩岸局勢趨緩,國軍陸續釋出軍事用地後,成為這幾年爆紅的景點之一。
原因在於它特殊的地理位置,非常適合拍攝夕照。
以及隨著潮汐而露出水面的石板路,讓此地有金門版摩西分海之稱。
但是,要能拍到石板路露出水面的夕照,那可是可遇不可求。
因為要退潮時正好在黃昏時,而且那天還得是大晴天…

老狗在造訪金門的這幾天已經事先查過潮汐。
發現退潮時間大約自午前到午後3點,每天都有一點差距。
問了家中願不願意正中午來走石板道登島,結果全員反對。
即然如此,那就夕陽西下時來賭賭運氣,看看夕陽賞不賞臉吧!
這天下午5點多,我們在植物園莊敬自強拍照時,眼看是晴空萬里。
立馬衝下山,開了20分鐘車來到建功嶼,天空卻變成了這個樣。
摩西分海沒拍到沒關係,拍到了天空變成黑白郎君也是另一種機緣。

沒能看到石板路過海,看看一旁的看板也可以。
看板裡還有鱟的照片,這裡也是會出現這種遠古生物的地點之一。
原本我們要去水試所看活體的,但星期天休息,就算了...

反正漁市場也看的到…


在通往建功嶼的岸邊是欣賞金門大橋與對岸港埠高樓的攝點。
如果再晚一點,對岸高樓燈火亮起,就會更漂亮。
金門大橋大概10月下旬就會通車,之後去小金門就不用再搭交通船了。

從岸邊看金門大橋不同的橋墩施工,又是另一種風景。
幾個月後就見不到了。



建功嶼上有座碉堡,另外還有一座鄭成功的石像。
而站在海中,腿很長的那幾位是芬蘭建築師兼藝術家Marco Casagrande所設計的公共藝術品—「牡蠣人」。
由於漲潮還沒到頂,所以還看的到一小段石板路,
而「牡蠣人」的腳也還有一大段露出水面。

這時候看到的波浪,算的上是方塊海嗎?

來張「牡蠣人」的特寫,他們的造型還真的是仿採蚵的漁人。
頭戴斗笠,退潮時站在水中工作。
從這個角度看,可以知道共有4位牡蠣人。

只是為了讓他們全都露出水面,因此腳特別長,整個人高達數公尺。

島上這一位是鄭成功,站在大金門岸邊只能見到他的背影。

找個讓牡蠣人和鄭成功都入鏡的角度。

天上的雲層似乎越來越厚,但隔天依然陽光燦爛。
金門的氣候和臺灣有很大的差別,
這天是立秋後一天,晚上在金城市區就開始感受到微涼了。
和前一天明顯感受到差距。

另一邊的沙灘上有數條軌條砦。
以往來金門都可以見到滿滿一大片,不知是否年久失修,今年見到的鬼條砦少了許多。

這幾個人正在練習拍網美照。
畢竟來了網美景點,不練習一下怎行。

顯然老婆需要女兒指導...


在石板路上看到一隻寄居蟹,不怕生的樣子。
觀察完了,就讓牠回到牠的家吧!


天色漸黑,該去覓食了!

建功嶼的位置,應該隨便問都問的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