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塊碑碣位於廟埕的左前方,其一為「羅大春開闢道路里程碑記」,內文主要為記載由蘇澳至花蓮港之各段道路里程,為1874(同治13)年時,由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所立。其二為「羅提督興學碑」,記載羅大春開闢臺灣北路後山,於蘇澳捐資設立義學一事,由當地庄民立於1875(光緒元)年。這2塊古碑可說是見證蘇花公路前身的開闢,以及羅大春捐資興學一事,具有相當的歷史價值。
老狗在若干年前,曾由朋友帶領至晉安宮前用餐,當時不知此廟典故。趁著這次「獨立設縣70週年紀念活動」的活動機會,才有機會再次造訪晉安宮
至於廟宇建築本身,雖然在1975年重建,內部部分建材替換為現代材料,但仍保留部分舊建材。進入廟宇內參拜時,仍然可見大木結構的存在。而廟前的石獅為另一有趣之事,因為石獅的放置與一般廟宇不同,一般為雄左雌右,但晉安宮卻是雄右雌左,且還衍生出廟前為「驚某街」的軼事。是真是假,這應該只有當地人才能知曉吧。
晉安宮位在蘇澳鎮的市區中,面臨的是傳統老街道,不靠導航還不太容易找到。
一直到了廟門口,老狗才發現若干年前曾被朋友帶到廟前吃小吃。

廟門前的雨棚下。以宜蘭多雨的氣候,沒有雨棚要如何讓信眾參拜。
所以雖然會把廟的屋頂遮住,但也只能無奈的接受。

因為廟宇建築曾於1975年重建,當年對老建築的保存概念不若今日興盛,而且半世紀前的整修工法不如今日進步,很多廟宇都在那個年代改建為鋼筋水泥建築。晉安宮的三川殿,同樣也是改建為鋼筋水泥結構,但保留了不少石刻,還算是不錯的。另外,廟門的門柱和門框使用磨石子外觀及陰刻門聯,保留到今天成了另一種特色。
- 龍邊側門
- 中堂明間
- 明間龍邊
- 明間虎邊
- 虎邊側門
晉安宮的另一處最妙的地方,就是石獅的放置位置為雌左雄右,和一般廟宇不同。
這應該可以算是最大特色了吧!

走入三川殿內。首先見到明間這座很漂亮的磨石子地板。
這種地板,現在的新廟是蓋不出來的。

然後,抬頭看看廟內大殿的屋架,竟然是大木結構,只是柱子換成水泥柱。
「三通五瓜」、獅座與雀替木刻都還保留著。
另外,還保留著一些古匾。
- 虎邊次間與匾額
- 虎邊屋架
- 明間屋架與匾額
- 龍邊屋架
- 龍邊次間與匾額
至於廟門上的門神也很有趣,兩側的偏門都是宦官。
- 虎邊側門
- 正門(右視)
- 正門(左視)
- 龍邊側門
參拜過廟內的法主公,蓋完活動章,回到了車子旁,見到廟裡保管的兩面重要石碑。
廟方為這2面石碑建了這座亭子,然後還復刻了新版在一旁。

這兩面石碑因皆為砂岩材質,因此風化嚴重,廟方才會復刻內容,立新碑於一旁,而古碑表面則以玻璃加框保護。
這面是「羅提督興學碑」,立於1875(光緒元)年。

這一面則是「羅大春開闢道路里程碑記」,立於1874(同治13)年。

老狗在碑亭旁見到這幾根石柱,仔細看發現它們是舊廟的楹柱,上面還有楹聯字跡。



這根石柱上還有「光緒丙子」字跡,即1876年。
百餘年前的古物放置在這裡風吹雨淋,實在可惜。

晉安宮的金爐據說曾搬過位置,以人力向旁邊移動一段距離。
現被其他建築擋住外觀,難以窺其全貌。

晉安宮可說是此行中的小景點,老狗停留大約15分鐘就離開了。
有機會到蘇澳一遊的朋友,不妨保留一點點時間,到這座全蘇澳最古老的寺廟一遊,看看最有歷史價值的兩面古碑。
晉安宮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