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那個「林場」是什麼?是有老火車、大水池和老房子的大森林嗎?
要不要跟著老狗的分享文與照片,去虛擬的走一走、逛一逛呢??

在出發之前,先來了解「林場」,這處已經正式列為「文化景觀」的大型場域吧!
現在大家常說的所謂「林場」,正式的全名為「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在文化部登錄為文化景觀的名稱為「羅東林場」,是日治時期的太平山林木匯集、儲存與轉運中心,並非是栽種樹木的大片森林,也不是木材細部加工的工廠。
[照片:雨中的羅東林場貯木池]

自日人領臺後,即積極的展開臺灣林木的開採。1915年,營林局針對太平山之原生檜木林擬定開採計畫,1921年太平山森林運材鐵道完成,原在宜蘭與員山的太平山林場出張所及貯木池同步移至羅東。自此,太平山林業興盛開展,而做為林木集散地的羅東也同步快速發展,至今仍為全宜蘭縣商業最興盛的行政區。二戰結束後,國府接收日治時期林業開採設施,由臺灣省林務局接續負責林業開發業務,位於羅東的貯木池、辦公場所及宿舍等,亦一併由林務局接管,林業榮景持續興盛。而後,因資源日漸枯竭,在政府管理方向轉變下,太平山林木於1982年停止開採,屬臺灣省林務局管理的貯木池與辦公室設施隨之停用,但也因持續的使用而被保留下來。基於林業文化保存、發展,2003年宜蘭縣政府將整個場區13.29公頃土地劃定為「林業文化專用區」,2004年林務局規劃為「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園區內所有林業設施、建築物及自然生態環境全數獲得保存。在經過數年的整修後,於2009年重新開園供大眾參訪,至今已變成羅東著名景點。至於園區內的舊建物們,則隨著時間的進程而一一修繕,目前已有不少木造建築在重新整修後,以與當時不同的面貌與遊人再見。
[照片:大面積的木造宿舍]

老狗先前曾到訪這裡數次。在印象中每次造訪,都有舊建築在重新整修完成後再開放。此次雖然是為了參加「獨立設縣70週年紀念活動」集章而來,但因為已經好多年未曾細遊此處,因此在大雨時下時停當中,仍然步行展館未休息的半個園區,詳細參觀一番。有興趣的朋友,就跟著老狗的腳步一同在園區裡,來個雨中散步吧!
來到羅東,想要造訪「羅東林業文化園區」,要先找到
這棟建築是管理「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的主要機構,本身的位置就在文化園區臨中正北路的路面上。

在這棟建築物右邊的通道盡頭,就是現在「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的遊客服務中心,也就是復刻版的羅東林鐵竹林車站,最早期的羅東林鐵起點。

老狗在大雨中步行,還是不忘看看一旁的日式建築。
在這條通道的左側,就是昔日羅東林場的場長宿舍。
這是棟外觀相當精緻的日式宿舍。


再往內走,是另一棟日式宿舍建築,現在稱為「森動館」。
原本以為有機會可以進門參觀,可是不巧遇上工作人員補中秋節休假而未營業。

前面就是竹林車站了。雖然是2006年在原址重建的復刻版,但幾乎照原貌興建的外觀,也很值得一看。

這棟木造車站建築的外觀可謂四平八穩,採用日式建築中常見的寄棟造,屋頂上在前後側各有一個小小的通氣窗。而車站內部的空間則簡單的區分為辦公室與候車室。現在的服務人員與志工辦公室就設在辦公室當中。
- 車站正面
- 站內候車室
- 車站背面
- 月台側迴廊
- 復刻站名牌
- 屋頂通氣窗
在候車室內有張「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的地圖,要在這裡四處逛逛之前,先仔細看一看才知道自己要往那個方向走。因為老狗的行程限制,在這裡只預留了一個小時,於是先問了站內的服務人員,今天園區內各展館的開放狀況,得到的答案是車站北邊的展館都有開放,而車站南邊的展館,因工作人員補休中秋節連假而未開放,因此就往車站北邊的方式走過去。一遇上舊房子,只要有開門就參觀。

在竹林車站旁放置了幾節的林鐵車廂,是拍照的好素材。
老狗在印象中也曾幫家中小朋友在這裡拍過照片。
- 林鐵車廂(1)
- 林鐵車廂(2)
- 林鐵車廂(3)
這天雨時大時小,時下時停,老狗拄著傘踽踽獨行,往車站的北邊,沿著貯木池慢慢走過去。
這座貯木池據說是個天然埤塘,原名松羅埤。
大雨中的松羅埤雖然很美麗,但沒有了藍天白雲,相機再怎麼厲害也拍不出符合普羅大眾口味的晴天照片。



所以只得打開O記相機的無恥模式,拍出烏雲遍布的場景來增加些震憾力。




走著走著,左邊出現了檢車庫,是車輛檢修的空間。

然後,還有蒸氣車頭載運原木。

不過,大部分的鐵道是像照片這樣,空盪盪的,以「什麼都沒有」來懷念昔日林業的黃金歲月。

老狗走著走著,來到了貯木池的角落,這裡是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的另一處入口。

這裡是個小廣場,當中有座圓柱型的小建築物。

仔細看了一看,才知道它是昔日守護林木安全的機槍堡。
這樣的建築在園區的南、北兩入口各有一座。
- 正面入口
- 背面
- 說明牌
從這裡順著貯木池北岸往前行,會見到好幾棟日式木屋。
因為時間關係,老狗決定一次走到盡頭,然後挑選有興趣的展館進門參觀。

北岸這側共有森藝館、林場Kids扣屋、森林物語、樹民種子屋、百年老書攤等開放展館,以及一些似乎做為住宅的日式宿舍。
- 森藝館
- Kids 扣屋
- 森林物語
- 樹民種子屋
- 百年老書攤
- 民宅
- 有門牌的木屋
北岸的池畔風光同樣是美好如昔,只是大雨滂沱、煙雨濛濛,少了藍天白雲那一味。

換個不同模式,拍拍黑白粗顆粒懷舊照。

還是來個褪色老照片?雨中的松蘿埤,要如何才能有另一番意味?

看到了照片中的指標,走到了北岸的盡頭,因為時間與天候關係,該折回了。

回程,先到百年老書攤去坐坐吧! 反正「雨落了這呢粗」

從大門兩旁的對聯,應該可以猜出來,這裡的書籍應該都是漂書。

大門旁的開放時間說明牌。

大門內的舊書攤說明牌。這處空間意使創造一處在林業園區、湖畔、優雅風景下閱讀有關自然、人文、林業等書籍,而這些書籍的來源全是漂書。

不過,對於老狗這個在2天內要跑26個蓋章點的旅人而言,在行色匆匆之間,無暇優閒在此地好好的抱本書來讀一讀,只能拍個幾張日式建築室內照做為紀念。
- 室內(1)
- 室內(2)
- 室內(3)
- 室內(4)
往回走到下一棟日式建築。這棟建築比較妙的是在另一側竟然有走廊。
這樣老狗就不用淋雨了。

走到了這棟建築的門口,發現門是關著的。

這棟是樹民種子屋,應該是介紹樹木的種子吧!

從門口的說明牌得知,這棟是預約場館,要先預約才能參觀,

再往前走,同樣是棟有走廊的木造建築,外觀上和樹民種子屋差不多。
這棟稱為「森林物語」。
- 「森林物語」入口
- 外側走廊
- 「森林物語」門牌
這裡室內的展示是藉由森林意象來傳達有關森林的簡要知識,例如知道什麼叫針葉林、闊葉林等等。
- 森林意象展示
- 森林無國界
- 植物的演化
- 世界樹木大不同
- 森林生態系
- 日式建築的大窗
在對門,是林場Kids扣屋。


這個空間可說是兒童遊戲區,內部有輛木刻的蒸氣火車頭,然後火車頭的鍋爐內卻很像是山洞,給來玩的小孩子們很大的想像空間。
- 蒸氣車頭(1)
- 蒸氣車頭(2)
- 車身
- 鍋爐內的山洞
另外還有樹林意像,植物葉片形狀說明,以及一些童玩。
- 樹葉的形狀
- 童玩
- 樹林意象
即然是日式建築,自然保留了大片的落地木窗。

再往外走,回到了森藝館一館與二館。
這兩棟日式建築,現在都是外包的展售空間。

森藝館一館主要販售點心。
- 一館外觀
- 門口說明
- 內部
森藝館二館則是販售文創商品。
- 二館外部
- 門口說明
- 內部海報
- 商品販售區
離開森藝館後,又開始下起大雨來。
老狗想看一看園區內的「日式宿舍們」,於是順著外圍的道路走回竹林車站。
這一路上見到了許多有趣的事物。
首先是看到了好多已經整修過的日式宿舍。

然後是看到了這頭貓頭鷹。

然後,還有昔日園區內的理髮室。

裡面的老師傅還在努力的工作當中,專心的為客人服務。

還有園區內的派出所,應該是承襲以往看守林木的配置吧!

回到了竹林車站旁的森產館。這棟建築是昔日的站長宿舍。

森產館的大門口。

內部的平面配置圖。在這裡大致上是介紹臺灣林業及昔日太平山林場的產業運作概況。

在門口旁的木馬,它是昔日在山上運材的方式之一。

進大門後,在左手邊會見到臺灣林業發展的里程碑。
雖然最後是結束開採了,但林業在臺灣曾經輝煌過好幾十年。

曾經的臺灣三大林場。

三大林場的簡要介紹。

林業生產程序說明。

用這樣的示意圖來說明,比較容易了解。

伐木過程的解說。

太平山林場的伐木區,包括兩大區塊。

集材,就是把砍下的樹木收集到定點的過程,其中還可以分為好幾個步驟。

之後是運材,從山區把木材運至山下的工作。在沒有鐵道的地方利用木馬,有輕便鐵道的地方用輕便車或台車,有機鐵道的地方就仰賴火車。

羅東林鐵即是依運材的需求,因應而生。

羅東林鐵全圖,現在只剩少部分路線還留有遺跡,供現代人追憶。

自太平山開採的林木,上方一定要有烙印,以做為材料來源判別之用。

現代的林業政策,已經轉變為以生態保育、人工造林等替代開採。

人工造林的林木展示樣本。

臺灣人工林常見樹種。

林業新思維-永續經營

展覽看累了,可以在日式宿舍內小歇一會兒。

不過老狗時間有限,沒能坐下來休息。
因為預留的一小時快到了,於是看完森產品內部的展出後,就延著園區內的道路向外移動。
在這一路上,見到了一大面牆的解說海報。
- 海報1
- 海報2
還有為數不少的日式時期建築。

今天休息中的森活館。

位在森活館對面的「羅東自然教育中心」。

「羅東自然教育中心」的大門,據說這是早年的幼稚園。

現在有人在這裡工作,可是沒有開放參觀。


還有這棟木造二層樓建築,不知它有什麼用途?

臨中正北路邊的日式建築,牆上有一大面保育概念解說海報。

在離開這裡之前,看到這棟只剩骨架的日式建築。
或許有一天,會見到它再被蓋回來。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所在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