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通常都因為不順路或者是時間不夠就只好放棄
這一次去玩
是只有我們這個小家庭 時間很充裕
所以就隨性的玩
也因為如此,這一次~我和蔡頭先生就帶著小鑫去走走看看囉~~
白米舊稱永春,地近深山,一溪流貫,移墾漢人居山下溪旁,築永春城(今永春 庫辦事處)守禦,分內外城,面積約二甲,靠台泥蘇澳廠一帶為內城。洪敏麟「台灣舊地名之沿革」記載,據傳道光年間,有林永春者,招募佃戶闢地墾耕,並從事採樵,因番害劇烈。五里亭在開發史上占有重要地理意義,據吳永華調查五里亭就位於永春蛙仔湖一帶。光緒二年,巡撫丁日昌奏,「又查該處生番,勢仍猖獗,福靖新到各營勇丁來市買米,回到蘇澳五里亭,被生番狙殺九名」。另有一說,即移民來自福建永春,晉安宮供奉主神張公法主聖君,即永春的守護神,晉安宮原建祠所在之「永春城」,位處白米社區內,為開闢蘇澳歷史最悠久之主母廟,為後已遷建於今蘇澳鎮蘇南里。
「永春城」址現為台泥公司蘇澳廠員工宿舍區內,而該宮左側牆下,恭奉有「永春晉安宮蘇澳鎮開拓發起人先賢英靈神位乙座」所記「本宮奉祀張公盛均於丁亥年(道光七年1827)經蘇士尾、張光明先賢等由泉州齋清來台,於永春拓荒建祠奉祀……」。若依此而論則蘇澳、東澳、南澳之地名,在福建省都有,且地理形勢也多類似,是否移墾先民沿用內地之地名,也未可知。
(以上文字取自官網)
白米木屐村很特別,因為他是定時導覽的方式,把這個美麗的地方介紹給大家,我覺得這種方式非常好,因為他能讓來這裡的外地人都能充份的了解整個文化的經過和傳承,不像有些地方是走馬看花,根本就只是閒逛進去,不能了解裡面的精粹。


一開始,我們被帶上3F看影片了解從古到今的木屐文化,也了解原來白米不是吃的白米,而是有一種石頭的名稱,叫作"白米",而這裡就是盛產這種石頭~~~
影片中老師傅唱著自已歌,也讓小鑫認真的盯著營幕好久。
接下來,導覽員帶著我們來到實演區。
我們看著師傅表演所有製作木屐的過程,也深深了解到老一輩的人的聰明才智。




製作完的木屐經過刨光之後就可以在這面用電焊筆來繪圖,每一副都是手工製作,非常的珍貴。之後我們還體驗了健康木屐和罰站木屐,小鑫也試穿了小朋友的木屐。因為行走時可以發出很大的聲音,整個人HIGH翻了。回家時,我們也為他帶了一雙。讓他去保母家走個過癮。

此篇文章,同步發行於我的部落格中 http://blog.yam.com/catlovecat/article/2092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