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倒覺得這個營運方向是對的,重點是"人",現在演到第三年的廖添丁,我覺得好好經營人或相關的表演,才是它可以跟其他博物館區別的地方。
當然如果不是當地人,假日去一定會大打折扣的,想想塞車塞半天來宜蘭,要進入傳藝車子光找停車位又要排隊。進去又到處是人,火氣一定大。
想想現在假日在台灣,要不是不出門,要不就要有"放下"的心態。
要不然就是反其道而行。去年暑假,朋友帶孩子來宜蘭玩,我們沒有去人擠人的童玩節,反而去武荖坑玩水,人少又輕鬆。
傳藝,我辦了兩年的護照,沒事進去寫生,帶個飯糰、水,去畫畫遊客,還不錯。
剛開始的感覺,跟樓主一樣,看到的是逛老街+小吃街+廟前表演+買一堆小物。
所謂去久了就成精,
前面那些是商業的部分,如果文化部這樣搞,那傳藝也不用去了;文化部搞的是深度->這些真的很冷門就是了
像
展示館最近把工藝品中發現故事,這點中外皆然,任何畫或藝術品一定有他的故事在內。
3月時去了一趟曲藝館,有個【南管藝閣】江之翠劇場現場的表演,雖然唱什麼都不懂(很有日本味,卻是道地的南管),道地的現場凝聽唱腔與樂師伴奏,很值回票價。
最近的這次,老外看得津津有味,可能我們的客戶跟設計有點關係,所以他們對於接受不同型式的藝術接受度比較高。
建議大家,以後除了逛老街跟吃小吃外,看看傳藝的典藏展覽、戲曲表演(大街跟廟前的就罷了,看熱鬧就好),這些都可以值回票價+油錢+時間。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