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瀾快跑之五:全美行,入滅的味感

洄瀾快跑之五:全美行,入滅的味感
全美行飯包緣起台東池上,其口味與菜色配置,是目前公認最道地的池上飯包之一,並且曾經包下台鐵花東縱貫線的月台便當販售權多年,目前共有台東、池上及鳳林三家分店。

我在十多年前曾有一段短暫時光,待在花蓮靠近北回歸線的的某個小鄉鎮上。鳳林站是來回必經之處,也因屢次在鳳林站短暫的停留,而認識了這裡的全美行飯包,對於全美行台東本店的飯包,反倒接觸較少。

如果搭乘的火車班次停靠在鳳林站的時間不夠長,在到站前我就會先把錢準備好,一個飯包五十元,火車在到月台邊停靠前,就有一堆人等在車門邊招手,賣飯包的歐巴桑見到招手者,立刻提著用厚布遮蓋,裝著飯包的塑膠菜籃狂奔而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整個交易過程平均不用三秒鐘。當時用的全都是紙鈔,如果準備的是100元鈔票,歐巴桑小姐們也會很快的找回50元紙鈔,手法迅雷不及掩耳。

飯包的菜色少有變化,除了木盒與白米飯是必然的主角之外,最常吃到的搭配菜色,有炸三層肉切片一片(北部稱為燒肉,宜蘭稱為卜肉)、焢肉一片、露嗉肉約兩片(台語發音,里肌瘦肉部分以醬油滷汁煮熟後,切片再澆上微量鹹滷汁,南部的乾麵上會放上兩小片,不再沾滷汁。作法與福隆便當裡的瘦肉片雷同)、醃嫩薑切片(有時會以醃菜頭一小塊代替)、滷豆干、炒高麗菜、炸肉卷一小片、香腸切片一片、滷蛋切半,有時會放一小塊鹹魚,和一些甜甜的豆棗。


配菜都是一些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菜色,但是搭配在一起卻會引爆無法抵擋的魅力,我最習慣的吃法是這樣的:打開木盒蓋後,將肉類、滷類與炸類先夾到木盒蓋上,把飯盒內的菜清空了大半,白飯上會沾留些微的滷汁與肉汁,蔬菜類與較小塊的菜色(如豆棗)就不搬動了,適當的飯盒溫度要溫中帶熱,最好是飯盒打開還可以見到些微的熱氣跑出來,但是不能太多,熱氣太多表示飯中的水氣還沒被木盒適量吸收,米飯的口感就不會那麼乾Q。

開始吃時,從飯包邊緣飯色較白、沒有被任何菜、滷汁沾到的部分下手,大口送進嘴裡,先品嚐乾飯那種溫熱帶Q的口感。重嚼十數口後,在唾液中的酵素即將轉換米飯的澱粉為葡萄糖的那種甜味產生前,就嚥進喉部裡,因為大口吞嚥,所以在經過喉部的時候,半乾濕的飯團會很扎實的通過食道,那時會有很飽足的感覺。(叔叔有練過喔,小朋友不要亂學,很容易噎到的。)同時米飯的香味會沿著咽喉部傳到鼻子裡,此時很容易嗅的出來米飯的香甜味。每次我有機會吃到品種優良的米飯時,一定要在吃配菜前先嘗嘗米飯原味,細細品味台灣所種出優良稻米的美麗氣味。

接著是淺咬一口焢肉肥美的部分,香醇的脂肪在嘴裡會誘發舌底的津汁湧出,鹹香滑膩的味道伴隨著口中津汁,可以輕易追上還在食道中的米飯,融入米飯後可以輕鬆的將米飯滑進胃裡。此時也可以配上一口白開水,除了保持食道通暢外,也為迎接下一口美味做準備。

然後送入口中的是炒的油亮的高麗菜,清甜多汁的高麗菜在齒間咬的啵啵脆響,口感迥異於適才咬入口中的軟鹹肥美,菜葉釋放出微甜的菜汁,化去嘴裡的油膩,味感由鹹轉甜後,感覺較清爽。

後續上場的是澆上些微鹹滷汁的瘦肉,再配上一口吸收菜汁或肉汁的飯。因為瘦肉肉質較堅韌,需要臼齒多加錘鍊,其間混入米飯一同研磨,被催化轉釋放出甜味的米飯和瘦肉的鹹味,在嘴裡營造出味覺的反差效果,會令人更期待下一口。

炸肉卷裡魚漿的鮮甜此時隆重登場,可以讓口齒稍事休息,不必費力的咀嚼,肉卷僅需輕咬,即可將鮮甜味撲滿舌面。這種鮮味不同於米飯的香甜,如同在鼓號聲中傳出的三角鐵悅耳叮噹聲,鮮甜味輕鬆地將偏重的味覺提升到輕巧飛躍的境地。

接下來輪到飯包中具有最美麗色彩的金黃嫩薑出動。當薑片輾轉反轍於齒齦之間,壓擠出微辛、微辣、甜中帶苦的薑汁,伴隨嫩薑柔細纖維的娑摩,其效果有如大衛考伯菲(David Copperfield)將自由女神像變不見的魔術一樣,口中的鹹香醇鮮甜轉眼間收束消失,僅存嫩薑的甘辛在舌面活躍。嫩薑是轉化整個飯包口感的重要關鍵,可以將前一段的口感作個小結,並且帶領感官來到下一場鹹香醇鮮甜的口味輪迴發生前的寂滅境界。

米飯的香甜仍是口感轉生復甦的主角,但此次陪伴米飯的,是被封印在炸三層肉間最具力量的味道。口齒咬上炸三層肉的第一個層次,是炸肉最外層以地瓜粉包覆的酥脆外殼,因油炸而瞬間膨脹脫水的地瓜粉粒,經過口中津汁的催化,很快的釀出甜味來:接著第二層次是肥肉部分,因高溫油炸後褪去了多餘的脂肪,轉變為緊實彈牙的玉圭,牙齒的入侵與撞擊,將包覆於其間甜醇汁液,在口內擠的四處飛濺,宛如嘴裡下了一場濃香四溢的雨,滋潤了以米飯鋪成的大地;第三層次是部分脫水後的瘦肉部分,以些微香料與醬油醃製的美味,在經過高溫油炸部分脫水後,完美的保留在瘦肉中,細細咀嚼,越咬越香阿………

滷蛋、滷豆干保留了滷汁的鹹香味,適時取代咀嚼瘦肉部分帶來口部肌肉的微疲感。香腸作用則與肉卷雷同,偏甜的肉味與飯包的鹹味相互輝映,讓池上飯包在鹹、甜、香的輪迴中,一直閃耀著美麗的光芒,也成為在充滿希望的旅途中,補充遊子體力的最佳來源。

重新回味火車上的全美行飯包風味,是這次洄瀾快跑發生的重要動機。循著鐵路的方向與記憶中氣味的軌跡,很快的來到台鐵鳳林站前的全美行飯包店前了。

招牌跟十多年前不同,設計上多了些商業氣息。

店裡沒有任何客人,經過聲聲催促,老闆娘終於現身,店內除了提供招牌飯之外,還有雞腿飯與排骨飯。由於這次是來回味的,所以二話不說,還是選了招牌飯。

現在的包裝看似復古,其實都是後來設計的。

這應該是前期的包裝,但好像還是與我記憶中的包裝有所不同…….
(圖片來源:http://kaga.hakka.gov.tw/ct.asp?cuItem=12951&mp=102&ctNode=1120)

打開後的菜色,與記憶中相差更多,雖然主角還在,但是有些角色被置換了….
多了柴魚酥,菜脯,四季豆,少了高麗菜、豆干;嫩薑與醃菜頭一起出現,加上菜脯,有口感重複的感覺。

全美行的飯包大體上還是很不錯的,但是…..我總覺得十多年前,每當打開飯盒時,那股籠罩在美味菜色上的光芒好像消失了。唯一值得驚豔的,是老闆娘自己炒的豆鼓辣椒。

不同於一般市面上死鹹笨辣的產品,全美行的自製豆鼓辣椒,辣得溫醇。看看它沾在飯粒上的光澤,就可略知一二。


然而,這種辣味,不在我記憶中的鹹香醇鮮甜的口味輪迴裡呀……
是我記憶中的鳳林便當被福隆便當給錯置了嗎?我怎麼覺得反而是福隆便當還保有十多年前鳳林便當的八成風味呢?

在開回花蓮市的路上,望著遠方的山,披著飄渺的雲紗,老婆覺得美的像幅畫,於是拿起相機拍了起來。

這景色不知已佇立在此歷經了幾萬千年,翠綠的山稜線依舊覆蓋著灰白相間的雲朵。陽光疲憊的躲入雲後,餘暉不時奮力的透出,像是捨不得沒入黑暗。

路邊老伯躑躅而行,很有可能當年我經過這段路時,他也是這麼徐徐的在路邊前行吧,或許當年他的腳步可能更輕盈一些。

為了昭告外來的遊客,本地有銀數百兩,台九線旁的房舍與招牌越來越多,被遮蓋的青山與白雲也越來越多了…….

其實全美行飯包的風味,改變的並不是那麼多,只是當年那種在火車靠站前,衝到車廂門口就戰鬥準備位置期待的心情,打開飯盒時那種宛若中獎的雀躍,以及記憶中微溫可口的米飯嚥下後產生的飽足感,已經定格在十多年前鳳林站的月台上,隨著縱谷路旁日增的房舍與招牌,逐漸隱沒在青山白雲間了吧.........

附記:
這次出發前,我已經向鳳林小妹打探全美行便當在當地的評價,鳳林小妹皺著眉頭,一再表示他們最喜歡吃的便當是當地的福星便當,全美行飯包當地人好像很少吃。快跑第二天又經過鳳林時,我特地繞去福星便當前面看了一下,店面標榜賣的是燒臘便當,當下就沒啥興趣了。回到辦公室向鳳林小妹提起燒臘便當,鳳林小妹半氣半笑的說,要吃福星的排骨飯或雞腿飯啦,超好吃的………

福星便當距離鳳林全美行很近,由火車站前走經過全美行,約50公尺到路底是個公園,福星便當在公園的左邊而已。
2008-07-30 1:26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味感 美行
全美行的池上便當,上禮拜到台東有買來吃,真是難以下嚥.
看到旁邊的人吃台鐵的火車便當,還真羨慕!
亞伯特資訊 www.abbottlee.com
看來樓主的年紀比我稍長了幾歲 , 我結婚蜜月開車環島的時候(有夠累) , 在全美行池上總店吃過一次 , 因為對當地不熟,也沒有GPS(當時不流行,所以才誤入了有點可怕的海端鄉南橫起點,還好決定back才導回台9線) , 看到車站旁有便當店就隨便挑了一家(事後才知道那是全美行)當時的包裝及菜色就是第四到五張圖所示的.我還說我要排骨便當 , 老闆娘說池上便當只有一種啦 , 是喔?好吧那來兩個 , 跟老婆馬上狼吞虎嚥的吃了起來 , 大概是餓吧~沒兩下就吃完了,我覺得還不錯吃啦~雖然沒有到"中華一番"的程度 , 不過跟台北的池上便當比起來好吃太多了 , 我覺得相對於日式便當的精緻(高鐵的便當我實在吃不下去) , 我覺得鐵路便當還是比較合我的胃口.不管是哪的鐵路便當,我都覺得吃起來美味可口(可能我的味覺有問題吧),也許這就是台灣味吧!
台灣西部縱貫線的鐵路便當,菜色好像都很簡單,在台鐵西部月台上販售的便當菜色種類不多,就只有白米飯、炸排骨、榨菜、醃黃菜頭切片、甜甜的豆棗或豆枝、滷蛋、豆干和些微的炒時蔬,菜色在顏色搭配與份量還有質感上,都遠輸給東部縱貫線月台上販售的飯包。

台鐵前幾年開始賣起懷舊鐵路便當,配菜其實都普普,就滷排骨稍微喚回復原來的風味。台鐵賣的美味,其實只是模擬大家以前在火車上吃便當的那種情境罷了。有多少現在吃著鐵路便當的人,心境跟幾十年前相同呢?

小弟覺得所謂美味的感覺,以飢餓感排名第一,在肚子餓扁的情況下,一些普通的食物都會變得異常美味;第二個美味的感覺是心境,要有期待的感覺,食物的美味才會加倍,然而期待越深,往往發生與現實相悖離的結果(所以出現了被美食騙了的討論串);第三是要搭配寬廣的自然美景,這時人處在大自然中,會有渺小的感覺,多吃點東西,除了是為了應付未來面對的挑戰作準備外,好像還可以把自己撐的大一點,所以第三種感覺其實是來自於對大自然的征服欲。

最近常聽到家父述說當年乘火車北上服役的往事,祖父沒給家父準備啥吃的,就只有用開水煮了幾顆白煮蛋,讓他從高雄吃到台北。從家父的口中聽來,他是永遠忘不了那幾顆白煮蛋的味道了。

不知道樓上的G大還記得那時與您老婆口中便當的滋味多少,應該很難忘了吧。
這家 現在一個賣70元了 配菜其實很普通 說不上美味 但飯真的不錯 能吃到池上米的甜 但不時的特地跑去啦

吃了會很失望的 以台東的物價實在有點貴 不建議去吃
小弟來亂入一下。

1. 第一張照片比較像是福隆的鄉野便當。

2. 小弟對全美行的便當,印象就是這樣,除了四季豆可能更換外,
其他無論是主菜或配菜都幾乎一模一樣,
說真的我還真沒吃過全美行的便當類似福隆鄉野的。
(還是我年紀太輕了?)

3. 我第一次吃到鳳林月台便當,是在1993年的暑假,
我不確定當時是不是全美行的鳳林店賣的,而且便當的內容我已經忘了,
但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居餐盒然是用保力龍的,
光是這一點,以後十幾次的鐵道環島,鳳林就從我的月台便當給除名了。

4. 樓主描寫列車停靠車站,一堆乘客準備零錢站在門口,
列車一停靠馬上丟錢拿便當閃人,真是寫實!
Orion wrote:
小弟來亂入一下。1....(恕刪)

1.照片裡的福隆便當是鄉野便當隔壁那一家的,差別在於滷汁的味道與配菜排列的扎實度。買便當那天因為鄉野便當賣完了,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買了第二家。大體上來說,風味與菜色的種類的差異不會太大,但是吃起來還鄉野便當略勝一籌。

2.十多年前在鳳林月台上吃到的便當,有時還會附上幾片脆瓜(帶點橘色的醬汁)或是鹹軟的蔭瓜,加上露嗉肉與部分跟福隆便當重疊菜色的味道,現在回憶起來真的很容易搞混。請福隆便當出來示範,只是為了方便喚醒讀者對某些配菜的味覺回憶而已,兩者還是有差別的。

3.當然還有其他幾種可能,例如有其他業者也混進月台上販賣,或者全美行某個時期有可能使用保麗龍盒等等……但目前資料不足,很難考證。我記得鳳林月台上販售的,還有當地某某飯店(小餐館的名字)的便當,材質除了木盒,還有紙盒,現在想想倒未必是記憶被錯置,而是當時吃了好幾家不同風味的便當也有可能。買便當時一陣兵荒馬亂,吃飯時又狼吞虎嚥,視覺上的記憶已經慢慢淡化,所以便當盒的包裝長的怎麼樣已經想不太起來,但是留在舌面與鼻子裡的氣味一直都在阿………

4.競爭得來的食物味道會具有某種程度的美感……..

不知道您有沒有發現,加了辣椒醬的便當照片裡的部分菜色與第一張全美行便當照片裡的菜色有些不同?加辣的便當是第二天買的,菜就會有點小變化,但是主菜則是維持全美行的一貫風格,至於味道阿
……
我在台東火車站吃過全美行的便當,真是一整個糟到不行,飯乾乾硬硬的很難下嚥,-4的便當比它的還好很多。
價格偏貴,不過銷售量看起來不錯,同站內的悟饕便當也是放太久一整個乾硬。
後來有機會分別到兩家的一般營業店去吃,比起來還是悟饕的好。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