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部的幾座火車站經過整體改建後,外觀形象上與傳統車站都不太一樣,早期類似的制式站體設計已被淘汰,這十年來改建的車站體都呈現一種藝術性與簡潔感,如花蓮、如池上、如今天看到的玉里。
是好看的,但在傳統的東部,看到這些看不到火車的車站還是有點不習慣~~有點意思


臨時往這個台灣最大的鎮辦點事,處理完後還有著相當長的優閒時間,不早不晚的狀況下直接往北回是真有些不情願,而事先沒有安排缺交通工具的狀況也實在不知該去哪裡鬼混。
靠近中午又未到午時,非假日時節,不如去吃盤臭豆腐吧~~玉里橋頭臭豆腐算是台九線上的名物,確實也很久沒機會再品嚐,而豆腐攤離車站也不遠,完全可行。
我心裡暗忖:今天應該不會很多人吧,畢竟不是假日,假日那種人潮,實在是讓人難以接受又不能明白(我私心是比較喜歡關山市場內的臭豆腐)。

說不像車站,是因為建築一樓正面裡的最大樓面是附設的食堂(比車站入口大上很多),想吃玉里麵,車站出來右轉就有。
玉里鎮上的玉里麵,幾乎已經是東部的一種帶表性"美食",經過的人都得要來上一碗,這種簡單的大骨湯加上兩片燒肉片及滷蛋的清湯麵或油蔥肉燥乾麵,在我們小時候的記憶裡是最普遍的麵食,油黃色類油麵的又帶一點日式拉麵口感的麵體,推測大約是日本人帶進來的改良作法。隨著物資的豐富、製麵技術與器材作法的改善,東部各地已少見這種簡單的麵食,卻僅見玉里仍然大量的保留了下來,物資缺乏時代產生,簡單樸素的一碗麵食,卻意外成為一種地方性的代表名物,人事物的機運翻轉與改變,確實你預料不到,實在也挺有意思。

台灣最大面積的玉里鎮,街道其實還挺簡單,幾條八股路名大概就能把整個鎮上的重點掌握:中山、中正、中華路與民族、民權、民生路的幾個交叉,其他甚麼忠孝、信義、和平在四周圍穿插,這樣記大概就能把這些小鎮的街道畫出七成,超出這些以外的,不需要怎麼記,走幾步路就能遇上前面的幾條主要街道,你絕對弄不迷糊。
於是我順著車站前的光復路往下走經過噴水圓環,玉里鎮上是有圓環的,就在光復路和中山路的交叉口上。

中間經過一鋪有趣的店,玉里鎮上的關山便當,還用上日文店名,重點是客人還很多!!??
玉里鎮上的遊客排隊吃玉里麵,玉里鎮上的鎮民進門買關山便當,還真是相當有趣的對比,確實有點意思。

經過鎮上中心的圓環,還留有噴泉,這要算是鄉鎮少見的豪華景觀設施了。
事實上,這座水池噴泉已經經過多年的演進和改變,早已不是日據時期當初設置的樣子,甚至最後改造的鯉魚造型被廢除後又重現,實在是波折起伏。前些年的大鵰造型有風水之說,因故拆除再改造回原有的鯉魚造型,之後不明原因活泉成為死水,鎮民以為影響甚大。這些年來的改造,與原型越差越遠,甚至有龍穴活泉成為死水,嚴重影響鎮運的看法。
目前這種狀態,可能是鎮民目前可接受的狀態,但是否為原始的活泉,看起來是不像,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搜尋相關的報導,或者我的印象有些誤差,但大略上的演變應該是這樣。
這也是我認為有點意思的地方,來到玉里對這處圓環活泉的演變,值得你去了解一下。

橫拐進側面的道路,經過一敞殘屋,看起來是災害或事故後未拆除的殘骸,但市中心的這塊空地,意外的有拍照的魅力,我只在經過的瞬間感受到畫面的張力,便有拍下來的衝動,所以隨手記錄,沒有任何其他的意思。
- 事故後留下的殘屋?
- 有一點感受的隨手拍
- 黑白調子會更有故事性?
玉里橋頭臭豆腐的地點其實很好找,出火車站直走左拐,步行十分鐘左右就能到,找不到地點時最好辨認目標就是慈濟的這棟建築,建築前面還有一整片的停車場,很便於開車的朋友停車,只是假日應該都會被停得滿滿當當才是。

慈濟的精舍不只台灣到處有,建築造型也都很....整潔大氣(我只能這樣說)。有人對慈濟有些微詞,但這個組織總是在協助幫忙社會弱勢或扶老助傷,我怎麼看也是一個正正派派的團體,你可以不認同,但沒有必要抹煞他們做過的事,我基本是很佩服這些認真投入公眾服務及社會救助的師兄師姐們,值得給上尊重。

過了精舍,再往前過街口有人排隊的地方,就是你的目的地了,沒有招牌文字的玉里橋頭臭豆腐。台九線上的幾家臭豆腐店名店,似乎都是這種低調風格,不設招牌,可能是名聲已經大到不用招牌,客人就能憑口碑找到店門口,而且是單紅一味不必宣傳就已經排隊排到天昏地暗,實在是厲害。

吃臭豆腐的人潮多到要採用科學化的管理方式來解決問題。仿效醫院先抽號碼掛號,再叫號點餐的方式,實在是令人吃驚。號碼牌甚至得提早半小時開放抽號的作法,更是讓人掉下巴,吃個臭豆腐你得提早30分鐘去抽號,再等叫號點餐???跟去醫院看醫生差不多。
- 排隊方式還有說明公告
- 先抽號再叫號
- 叫號點餐叫號取餐
臭豆腐這種小吃能賣到堪比醫看病的人潮,真是不可思議,而且是這麼多人願意遠道前來品嘗,這一小盤黃澄澄的酥炸臭豆腐價值是真的能比黃金了。

依據店家的名稱,這是小份的涼拌九層塔臭豆腐,為了控制品質的穩定,臭豆腐材料是自家發酵的,泡菜也是自家醃製的。炸臭豆腐的油鍋是以三層控溫的方式,低溫炸熟、中溫膨脹、高溫炸酥的過程去處置的,因此每次一鍋出鍋都需要間隔一定的時間,為了避免客戶排長列待在街前遭受日曬雨淋,可能才會形成這種抽號叫號點餐的特別方式。

除了臭豆腐,店面還供應幾種傳統飲料,古早味的紅茶與豆漿,把這兩種飲料混在一起的豆奶(豆漿混紅茶)的喝法,似乎在花蓮這裡才流行,台灣的其他鄉鎮好像沒有看過這種混法,不過古早味紅茶混合醇厚豆漿的滋味,確實別有一種意思。

雖說是叫號點餐,但還是有人會自然形成行列,不過是吃盤小份臭豆腐的五分鐘時間,行列人潮又已延伸出來,玉里橋頭臭豆腐的魅力實在是讓人讚嘆。
更厲害的是,這家本店已經有跨區(台北、桃園、礁溪、花蓮)的分店,形成一家連鎖性餐廳的規模了,單賣一味臭豆腐能賣成這樣,確實是沒有甚麼可說了。

走出人氣鼎盛的臭豆腐店,對面是一整片"類公園"的開闊地,大樹下落著一座"全台最大鎮"的地標,表達了玉里鎮的自信與氣概,玉里確實是台灣面積最大的鎮,這點本來沒甚麼特別吸引我,但地標前有個東西吸引我了。

玉里最大鎮地標前,立著一座台灣黑熊指標。一手招來,一手指標,這是要引導你去哪裡?
我今天本來就沒有計畫,索性就跟著指標來去探探,要把你帶去甚麼地方。

遠遠一棟建築,大大的LOVE標誌(仿台北101人行道的地標??)明確的吸引我的視線,旁邊的大樹也很迷人。東部就是有這種好處,市區內到處都看得到幾十年的老樹,還健健壯壯且生長茂盛,這是開發較晚所形成的自然景致,無可取代也無法取代。

面前的樹林空地裡也藏著黑熊的小雕像,有點可愛。

原來這棟建築是"台灣黑熊教育館"。
根據查詢得到的資料,這是由台灣黑熊保育協會(非營利民間組織)設立的第一個,應該也是全球唯一的一個(因為保育目標的台灣黑熊,其他國家也沒有)教育場館。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的主要目的在研究、教育推廣及辦理公益活動。這幾年最知名的活動就是送南安小熊回家事件,這應該是台灣第一件幼熊飼育後野放記錄,相當成功,但最近這隻被野放的黑熊似乎有新的動態出現(又回到玉里卓溪附近被目擊)。

入口處的座椅上有座可愛的黑熊塑像,表情很幽默,十分生動有趣。
- 展場規格不大,但資料很豐富
- 世界各種熊的實體比例模型
- 棕熊與北極熊2米以上的身材很嚇人
黑熊館的場地不大,但內部展出的資料算豐富,入口左側一整排世界各種熊類的比例模型很有看頭,這樣一排實體比例擺下去,可以讓你想像這種動物如果出現在眼前,會有多大的威脅性,特別是身材兩米以上的棕熊,還好台灣沒有這麼龐大的野生動物,面對這種身材的野生動物時的生存威脅感真的很大。

台灣幾座國家公園之間缺少串接的領域,我既不是這方面的專家,更對此議題沒有甚麼意見。非但野生動物需要活動場域,人類也需要生活空間,山林野地要如何兼顧人類生活與生物生存之間的平衡,確實是學問。

與黑熊館的工作人員閒聊後,知道這裡經常會有小學生團體前來參觀,設展的內容也偏向教育類型,因此展示區的展示物製作特別有些可愛。

這幾張照片拍攝的是台灣黑熊最喜愛的天然食物。雖說是喜愛,但其實跟人類食用的食物相比,受過人工飼育的黑熊還是比較喜歡人類的食物,天然食物總是比較粗礪,口感一般不佳,這也是當初在進行野放為目的的人工飼育黑熊時十分傷腦筋的的問題。
以野放為目的的飼育,必須提供牠隨大自然季節變換會出現的食物,以避免野放後無法找到適當的食料,而這些食物絕對不是人工種植的種類,除了需要去野外採摘,還需要適當的處理,布置在適當的位置,以讓黑熊學習自己尋找食物。
當時為了湊足這些天然食材,餵養照顧者們,還發動了一系列的公益認養活動,由各地的協助者提供天然的野外食材進行黑熊的餵養與訓練(這都是後來看書知道的)。

透過各種各樣的天然食材,飼養回歸田野為目的的小熊的同時,也促進了台灣野生動物界與學術界對台灣黑熊的了解,完整的記錄了台灣黑熊的生長過程與學習過程。

各種天然的食材,展示在展示台上的方格中。實在說,在野外要順利取得在食物的質或在食物量上滿足野生動物的生存需求,都不是容易的事。這也造成野生動物學會入侵人類生活領域,翻找垃圾去取得相對容易滿足的食物,加上台灣各種深入山林開發的場域與人類活動的足跡,互相侵入的結果,對野生動物們留下的不良影響其實相當大。
- 安南小熊成長日記
- 當年的新聞
- 逐漸訓練取得回歸田野的生存能力
- 空勤支援野放
- 小熊野放過程摘要
安南小熊這件事是在2018年7月10日,瑪麗亞強烈颱風登陸前,有遊客在花蓮卓溪安南瀑布登山步道邊的樹上,發現一隻台灣黑熊的幼體,疑似與母熊分離走失,於是在監控幾週確定小熊與母熊無接觸後,展開收養小熊並以訓練野放為最終目標的方式進行人工養育,並經過280天的安置與訓練後,決定小熊達到標準可予野放回歸自然。
這座台灣黑熊教育館內的資料大量與這個事件相關,或者說,因為這個事件所累積下來的台灣黑熊飼育與觀察資料,大量的豐富了這個教育館的內容(教育館於2017年設立,2022年重新規劃並升級了展示內容)。
- 台灣黑熊標本
- 台灣黑熊骨骼標本
- 各種相關的創作與出版品牆(有飛機塗裝喔)
- 模型拓印
- 紀念戳章(整個系列都很可愛)
- 自動販賣機(捐款用出版品與紀念品)
全新改裝設備升級 台灣黑熊教育館開幕
我跟現場的志工聊了很多,從安南小熊出現、照顧、訓練到送回山上,再到最近又有人發現小熊似乎又回到卓溪附近的區域,聊到台灣黑熊族群數量的估算(應該不到一千頭),聊到這類野生動物為何會侵入到人類的活動領域內(尋找食物為主因),聊到他們的經費狀況~~(今年的補助顯然遭遇到了困擾)。

小熊回家這本書給了我許多黑熊的知識,以及野生動物保育的良好觀念,值得看。

先把01的發文獎勵金拿來挪用,如果沒有,那~~就算我自己捐了。

我沒有太多的考慮,就把這篇文章"可能"會拿到的禮券先挪來買下"小熊回家"這本書,並收到捐款的收據,如果真的拿到獎勵了,這筆錢就算01捐了(下回經過,可以讓我再捐一次),沒拿到......就算我自己的善意了。
這座台灣黑熊教育館,不在我的任何計畫之內,只是吃過臭豆腐後隨意走進來,就開啟了我的另一個視野,我覺得挺有意思,很值得來看看。




走出教育館,對面有輛老舊郵車也吸引了我的注意,看完解說牌才知道,這是僅存的行動郵局服務車,當年可是在東部到處跑的重要郵政服務系統,台灣可能僅東部有這樣的行動郵局,真的很有意思。
但有些可惜的是,這裡只剩車輛的空殼展示,如果要成為一處景點,讓它恢復行動郵車的功能,販售特定的郵票或明信片,加蓋特殊郵戳,應該可以成為玉里的另個特點,讓你除了吃吃臭豆腐之外,還可以寄張明信片給自己。

我走回車站,打算搭上下午的車北回,在等車的空檔,走進車站二樓的"瑞連咖啡",很有意思的一家咖啡店,風格雜亂卻又非常和諧,看得出來所有的布置都是店老闆自己來的,擺放的東西應該也都是店主的收藏,完全不統一,卻十分有魅力。

單價並不高,值得你花時間爬上玉里火車站二樓去落座的一家風格咖啡館。


這是我覺得最吸引人的座席,可以面對中央山脈,飽覽火車與山景,這天的風沙有點大,整個天空有些灰濛濛,但風吹沙並沒有減損東部大山的魅力。


很有個人風格的咖啡店,店主(或者是站長)亂帥一把,牆上還掛著自畫像,你可以去找找。

整家店就只有一個人操作,你得有點耐心去等,但值得~~~

送來的冰美式,居然還搭配了一隻以咖啡冰凍的小熊~~真的挺有意思的一天,我今天跟熊真的真的....很有緣份。


後記:
你會不會再去一趟玉里??
會的,我只是去停留了不到半天,就發現了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我還有安通溫泉沒有去泡,還有卓溪的瀑布沒有去看,還有道地的玉里麵還沒有吃,還有鎮上到處可見的老樹還沒有去接觸,還有很多很多有意思的地方還沒有去試去看~~車站二樓的咖啡館老闆,我得去找你聊聊,一定有很多故事可以聽。
我準備找個時間去這裡住上整個禮拜,好好探探這個有意思的,台灣最大的小鎮。

我的路線:
當天確實沒有甚麼特別的安排,只在"走去"吃臭豆腐的來回線上把經過的、覺得有意思的畫面記錄下來,行走的時間也不到半小時,經過的路上有很多引起我興趣的地點,但感覺這篇裡寫不下(主要是懶了),我會把照片補在後面第四頁的31樓 我們繼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