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有人會說這處已經廢站的舊火車站有什麼好看的?
別忘了,我們這趟可是防疫返鄉之旅, 一路上當然要找遊人稀少又風光明媚的景點來走走。
舊東里火車站就是其中之一,因為在廢棄的舊月台上,就可以體會花東縱谷的天寬地濶。

而且,這裡人煙稀少,完全不需考量人與人之間1.5公尺的社交距離。
扯下口罩,大口呼吸田間的新鮮空氣,是多麼美好的感覺!!

舊東里火車站,素有「東線鐵道最美月台景觀車站」之稱。
有許多旅人特意來到此地,就如同老狗一樣,是被月台上的兩側無垠的天寬地濶所吸引而來。
7年前的夏天,老狗曾到訪過一次,見到的是滿地的金黃。
7年之後的冬天,老狗又再次造訪,見到的則是滿地的枯黃,以及耕地翻土的景觀。
一年四季不同時間到訪,不同季節、不同景觀、不同風味。
東里火車站的遷移,起因於臺鐵欲解決玉里-富里路段經過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相接處的斷層而造成的路線隆起,以及為縮短玉里-富里路段之行車距離,而於2007年改線時一併在距離原址約350公尺的西側新設車站。在玉里-富里路段截彎取直鐵道通車後,舊東里火車站隨之停用,而以新設車站取代。舊東里火車站的站體及月台隨著舊鐵道路線整修為鐵馬道而獲得保留,以「東里鐵馬驛站」為名,繼續服務騎著鐵馬飽覽花東縱谷風光的旅人們。

我們到訪的這一天,可能因為是農曆年前,店主休息去了,所以不能進入車站內懷舊一番。
所以直接從洗手間旁繞到舊車站站體後方的月台與舊鐵道去欣賞縱谷風光。
站在原有的島式月台上,極目望去就是無敵山景。

昔日東拓時期留下的月台仍然保留著,懷舊的月台燈桿與大理石地板,讓時光彷彿停滯在三十年前。

站在月台上向北看,就是兩側是山,中央是縱谷的天寬地濶。

這次很巧的遇上耕耘機翻土,成群的鳥兒跟著耕耘機的腳步來吃大餐。

耕耘機一步步緩慢的來回推進,綠油油的油菜花田變成了映射天光的明鏡。

仔細看看田裡,就會發現有不少大白鷺飛來覓食。


運氣好的話,可以拍到牠們飛行的樣子。


抓到了讓耕耘機進入縱谷中央的機會,怎可不立馬按下快門?

轉個方向,東拓時期興建的舊東里火車站站體,屹立在花東縱谷已經有三十多年。
這座站房為東拓時期興建的標準站房,從前服務來往縱谷的旅客,現在經過整修後服務騎著鐵馬到訪的遊客。

舊東里車站的月台,依然保留當年的質樸樣貌。
或許有人會嫌它醜,但它可是東線鐵路的記憶。

這種樣子的月台,該說它醜,還是該說別有特色?
老狗個人認為這是197X年代的簡約設計,或許不好看,但是反映了那個年代的時空背景。


再回頭看看田裡的耕耘機,已經「之字形」的移動到面前。
用望遠鏡頭可以看到除了大白鷺之外,還有像是八哥等較小體形的鳥。

走到月台的末端,見到眼前的稻田中似乎有幅畫作?

找到這個解說牌,換上魚眼鏡頭拍下全景。
這是阿美族旅英藝術家優席夫在稻田中所揮灑的創意,作品名稱為「來自山的禮物」。從左到右有三個三角形,分別代表山的眼睛、山的果實與山的寶藏。雖然說稻田已經收割,但留下來的稻梗仍然可以依稀分辨出原本的顏色,可以稍稍看出原作品的輪廓。

轉個角度,可以見到作品的盡頭,落在畫面的遠端。


站在一側的岸式月台上,向南望去是同樣的天寬地濶。

中間島式月台的雨遮上竟然長出小樹來,變成了一種很獨特的風格,就像有人的頭頂上戴上了帽子一樣。

仔細看看,「東」、「里」不就像是眼睛,雨遮的支撐柱像是鼻子,上面的樹冠就像是帽子。

回到月台雨遮下方,向外看又是不一樣的景觀。


在月台兩側原本都是鐵道,多年前鐵道停用後就被舖上柏油,改造為鐵馬道。
舊東里車端現為玉富自行車道的終點。至於起點,當然是在玉里火車站附近。

回到了站房正前方,拍下整修後的站房做為這次造訪的結束記錄。
據說,當年採用此一站房形式的車站共有17座,但在近年的車站整建計畫中,原本相同的攣生兄弟被整修成一處一個樣,做為鐵馬驛站的東里車站,還算的上比較接近原貌的,希望它就此被保留下去。

想造訪這座已經沒有火車會到達的火車站嗎?
請看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