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長時間的行旅相當難得,如果能夠詳細規劃,多認識一點我們居住的地方,而不是讓地名只是高速公路上的一個「路標」,不就是件有意義的事嗎?
老婆之前曾在個人FB中留言過:「每年我們家的返鄉路程,從來不會是一直線。」
是的,今年不但不是從臺北到臺南的一直線,而是變成了”J”。
這次的旅程運用3天2夜的時間,從臺北途經蘇花改到花蓮,再沿縱谷到臺東,最後走新落成的南迴改回到西部。第3天晚上回到臺南老家,其間走訪了花東屏的多處景點。
其中有一部分是考量到防疫需求,而特意選擇的戶外新景點或冷門景點。
有興趣的朋友,歡迎來「發囉」老狗最近發表的一系列花東旅遊分享文。
這次返鄉行程的第一站,是2020年8月12日才剛開放的布洛灣山月吊橋。
這座吊橋就位在太魯閣國家公園中的立霧溪峽谷之上,全長196公尺,橋面離溪底高153公尺,是目前全臺灣跨深比最大的吊橋。其實,目前所見的山月吊橋己經是第四代,第一代的山月吊橋興建於1914(大正3)年,是臺灣總督府為了理蕃而興建的警備道路上,位居交通要津的一座橋。之後,因原有通道危險難行,因而重建道路,於1930(昭和5)年一併重建第二代山月吊橋。1940(昭和15)年,為了開採立霧溪的金礦而開闢產金道路,造成第二代山月吊橋毀,故於次(1931)年重建第三代山月吊橋。二戰之後,山月吊橋因未位於中橫主線上,交通重要性消失而荒廢。甫完成未久的山月吊橋為第四代,可以說主要的興建目的就是觀光,於2014年發包辦理設計,2019年5月完工,2020年8月開放遊客參觀。
目前的山月吊橋遊憩方式定時開放,共有9:00、11;00、13:30及15:30等四場次,每場次限制名額250人,遊客可事先上網預約(共250名)或現場排隊候補。由於老狗決定要走這次行程的時間已經很接近出發日了,所以沒能預約到名額,只能現場候位。以老狗這次參加平日11:00場次的經驗,最好是在10:00左右就能到布洛灣遊憩區,然後大約10:30就排隊位置,順便先看看前面已經排了多少人。因為現場排隊只能拿到預約未到遊客的入場券,所以如果已經有很多人在排隊的話,就建議放棄了。11:00之後,太管處的工作人員會將剩下的票依序發放給現場候補民眾,如果發放完畢之後還不死心,想入內參觀的,可以等遊客離開後,工作人員會再讓相同人數的遊客進入。這次的經驗是大約11:35,工作人員就開始清場,11:45整座吊橋與兩端橋塔,所有遊客及工作人員都淨空。
出門遊玩還是安全第一,山月吊橋的設計限額就是250人,太管處的嚴格管理是必須的,遊客不管能不能玩到,應該要他們的措施才是。當然,防疫還是今年出門玩耍必須遵守的重點,即使是戶外,只要是人潮較多的景點,口罩戴好戴滿還是必要的。
這張是用剛入手的七工匠 7.5mm f2.8 鏡頭,搭配GX-7在山月吊橋北端橋塔所拍的照片。
第一次用魚眼鏡頭,感覺似乎不太好駕馭呀!

回歸遊記的開頭吧!
我們一早從臺北出發,經過大約2.5小時的車程,來到了布洛灣遊憩區。
布洛灣基本上是標準的河階地形,分為上河階和下河階等2塊不大的台地。
現在所站的這個區域是布洛灣的下台地。
在停車場停好車,往前走見到的這棟建築物,就是布洛灣遊憩區的主建築。
老狗在十多前曾經來過布洛灣,印象中就只有左邊這2棟建築。
上台地已經外包為「太魯閣山月村」,為一座渡假飯店。

因為趕著要找到排隊的地方,所以隨手從建築物前的平台拍了張峽谷照。
遠方的建築物就是排現場候補的位置。

整個布洛灣下台地上,就只有以下這2張照片中的建築物。
伊達斯廳是太魯閣簡介影片的放映處,據說現在的介紹影片拍攝的很棒,有機會可以上網找一找,應該找的到。

至於另一處建築物,則是展示空間、辦公室和販賣部,走完吊橋後再來看看展示空間裡展示的內容。

老狗在排隊候補的同時,在伊達斯廳前找到了紀念章。

與兒子和女兒去排隊候位的同時,老狗起身上洗手間兼四處亂亂拍。
其實,布洛灣遊憩區風景挺漂亮的,到處都是美景。

在主建築物的前方草皮,有幾座裝置藝術品,壯闊的山壁與原民意象相配合。

在伊達斯廳前看到這株盛開的櫻花,許多遊客爭相與它拍照。
能有壯闊山景當背景,盛開櫻花當陪襯合照,美事一樁。

盛開中的櫻花,很漂亮。

在從洗手間回到伊達斯廳的路上,繞上建築物二樓的平台。
風光明媚,美不勝收。

來看看老狗隨手帶著的防疫二寶。
口罩,隨身總會帶個幾個備用。雖然因為不需要全天都戴著而必須每天都更換,但使用數次後換個新的,也是必要的。
75%酒精,雖然清潔力不如洗手乳或肥皂,但是因為方便攜帶,所以在摸過眾人摸過的物品後,雙手噴個1, 2下來消毒保平安用。

回到排隊區,換上7.5mm f2.8魚眼鏡頭來拍照。
現場候補的人越來越多。
我們因為早了大約40分鐘來排隊,所以機會很高。

排候補的遊客真的越來越多。最後工作人員來發放剩餘的參觀票,並且勸導候補的遊客下回請早,因為預純票發的差不多了!

歷經40分鐘的等待,我們終於拿到這張參觀票。
這張票得來不易,在入場參觀的路上拍照留念。

走入這個柵門,就進入山月吊橋的參觀區域。

第四代山月吊橋是依著布洛灣河階而興建,高度就和河階一樣高。
在走到南端橋塔前,有一段不長的步道,站在這裡可以看到吊橋的全景。

從吊橋南端走到吊橋北端的過程,老狗拍成了影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開來看看!
走到橋中央之後,就會發現風聲變大,大到在陽光燦爛下難以令人相信的強度。
從吊橋北端往立霧溪河谷看,真的挺高的!!
用超廣角鏡頭看比較不容易看出來。

移動位置到橋旁,就會感受到這座吊橋的興建不易。

橋面上則是以木板舖平,兩側護欄為通風設計,防止山谷風大,推動吊橋而造成搖晃。

走到北側橋塔上,就可以見到吊橋全景。
吊橋本體的設計相當漂亮,和兩岸山勢融為一體,難怪獲得2019(民國108)年「第19屆公共工程金質獎」優等。

換回原本的12-60mm 變焦鏡頭,立馬發現容不下整座橋了。

站在橋邊還是可以發現自然的雄偉。

在北岸橋邊的山月吊橋解說牌,簡單看一看就知道這座橋的歷史沿革了。

因為開放時間只有短短30分鐘,稍作停留後就得要往回走了。


從橋上的這個角度可以發現:原來樹是不怕高的~~~


山谷深邃,溪底河石巨大,造物者的神奇在這里一覽無遺。



從橋上往下看,怎是一句「安娘喂~~~」可以形容。。。


橋下的好像就是錐鹿吊橋與中橫公路。

回到橋的南端,橋柱高聳入雲~~~(雲呢??


忽然想起要在發文中證明是在二月份出遊的照片,於是又想起要拿出小惡魔合照。。。


不然,再拿出票根合照好了,上面有參觀當天的日期。

從南端可以在同一平面的見到整座橋,可以看出整座橋是單橋台單跨的不對稱設計,目的在於減少建築量體,降低對於自然景觀在視覺上的衝擊。

回到山月吊橋的入口柵門,結束吊橋的參觀。

即然都來到了布洛灣遊憩區,當然順便參觀他們的展示區。

這裡的展示館空間不大,主題是太魯閣族的生活樣態展示,以蠟像實體展示為主。

老狗把展示內容集結在下面這個群組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 服飾
- 家居(1)
- 家居,編織
- 房間內
- 休憩空間
- 廚房
簡單參觀完之後,因為我們今天還有其他行程,照片中的環流丘步道就下次再來訪了!

布洛灣與山月吊橋都是不錯的戶外場域,值得撥空去參觀!
布洛灣山月吊橋在那裡? 記得導航時目的地要設定為「布洛灣」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