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良位在樂樂溪沖積扇上,1829年原本屬鳳山八社的平埔族,受到漢人的壓迫來到此處,建立了大庄,並與阿美族、布農族建立亦敵亦友的關係。
在日治時期,則被規劃為移民收容所的預定地。本島人連碧榕設立台東振業合資會社,開始在長良進行稻作,爾後又在附近設立澱粉製造所,促進長良的產業發展。台東振業以日本新村建設計畫來建立長良,因此長良的街道成限期盤狀,設有排水溝、防火巷等規劃。
印入眼簾的沃野千里



日治時期用來壓碎雜糧硬殼

日治時期的米倉,不過只剩下柱子

日本時代的在這邊推行的國策作物-樹薯,千萬不是拿來吃的喔,猜猜看是做什麼用的?

規劃過的圳道

樹薯在那時候是拿來製造酒精的原料,生質能源不是現在才流行的口號喔,其實那時候,為了日本大量的能源需求,並且用這些生質能源還取代部分能源支出(其實是柴油要拿去給戰鬥機燒,不能浪費在民生上),而現在只是居民零星種植的雜糧作物。
長良這地方真的很美,一望無際的沃野,吹著涼風,很推薦大家去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