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叭遺址這個古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花東縱谷的景點,但是在掃叭遺址的下方,早有耳聞有個舊的花東線鐵道廢線跡,穿越舞鶴台地的掃叭隧道,不過真的只有耳聞,去過花東線鐵道這麼多次,舞鶴車站也去過好幾次,也沒能去探尋這個隧道。
這次在夜奔福壽山之後,就往花蓮方向去,其中一個目的地就是要來找這一個從未來過的隧道。
把車停在往瑞穗牧場的路上,改換小虹上場,想說這是要去找舊隧道,雖然會有點坡度,不過鐵道的坡度應該不會很陡,在進去山區之前,會先經過花東線鐵道拓寬紀念碑。

就在已經廢除的舞鶴車站旁邊。

這個拓寬紀念碑,跟掃叭隧道有著相對的關係。
早期花東線鐵道還是屬於窄軌,就是跟台糖的鐵道及阿里山的鐵道一樣,屬於是 762mm 的軌距,而台鐵其他路線的鐵道,軌距為 1067mm,台鐵為了讓全線區間的列車相通,因此展開了花東線鐵道的拓寬工程,將原有的 762mm 鐵道,拓寬為 1067mm ,掃叭隧道的路線,因為是採用 762mm 軌距車輛的隧道淨空標準,且路線上的坡度較陡,是花東線鐵道運行的瓶頸之一,掃叭隧道旁邊,重新挖掘了自強一號及自強二號隧道,因此原有的掃叭隧道,就成了花東線鐵道的舊線跡。
在舞鶴車站那,新的自強隧道就在眼前,想說掃叭隧道應該不遠,只是沒想到,還是往山中騎了一陣子,找了幾次才找到。
騎到頂會有個濕地。

再過去一點點就是掃叭隧道了。

騎上來到掃叭隧道的這段路,雖然不是很陡,但對於火車的坡度來說,確實是很陡的,在以前貫穿隧道的工程技術還沒有那麼的先進,因此在鐵道的路線規劃,必須以最短的隧道貫通的距離來規劃,所以在通過舞鶴台地下方的新隧道,坡度就沒有那麼陡,但拜隧道工程技術精進的關係,自強隧道的長度比起掃叭隧道要長很多,也因為新路線規劃的關係,分為自強一號及二號隧道。

在還沒有把掃扒隧道整理出來之前,要進來這裡一探究竟的鐵道迷,想必是要披荊斬棘才能來到隧道口前方,現在隧道北口這邊,已經整理的很好,像個公園一樣。

1914年開始興建的掃叭隧道,至 1916年完工,期間歷經兩任總督,佐久間佐馬太於北口題字 "無窮" 與安東貞美於南口題字 "宏達",目前只找的到北口的 "無窮" 。

隧道口正上方。

掃叭隧道是由瑞穗鄉公所整理出來,並且整合了周遭的環境,讓瑞穗鄉多一處景點。

這也是花東線鐵道,唯一一個磚造的隧道口。

從另一邊看到的 "無窮" 。

這個隧道,目前周遭都已經整理好了,不過由於進來到掃叭隧道的路況並不怎麼好,也無法通行中型車輛,所以只能算是鐵道迷的私房景點,也因此可能很快又會荒草漫延,只希望瑞穗鄉公所,在整理出來這個隧道口之後,能夠有經費的持續維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