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邊』隱身住宅,外觀就像蓋得很漂亮的私人住宅,很容易就錯過。

▼L型的吧台可以容納10多人,只能接待小團體。這次我們是4個家庭12大1小,年齡代涵蓋老中少,還有一個完全不喝咖啡的人,老師說,他其實想要放棄這一團,這麼多元的面向的客人要怎麼滿足。

▼木製的氛圍讓人一踏入就很舒服。

『那邊』給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乾淨。老師說很多人想找他教咖啡,他說第一件事情又是去刷廁所,整個空間都很乾凈,簡潔的乾淨。
▼我錯過了第一杯,從第二杯開始喝,第二杯的品名叫做『毒藥』。老師說,因為喝了會上癮,所以取名毒藥。毒藥是用『那邊』特製的咖啡杯端出來的。一開始會不習慣,因為不是日常熟悉的苦澀咖啡,喝到後面,真的上癮。

『那邊』顛覆了我對咖啡的認知,我以為咖啡苦,所以要靠牛奶,靠加水來稀釋,原來不是,是豆子不好。豆子才是最大的原因,泡咖啡的手法都是噱頭。還沒喝之前,我不相信老師說的,但喝了虹吸壺煮3分鐘的咖啡,不管淺培,深培,不苦也不澀,我只剩一個念頭:老師,你賣咖啡豆嗎?
▼正在用虹吸壺煮咖啡豆的老師。

▼老闆帶我們看他的烘豆機,使用10年了,還是像新的一樣,也可看出老闆多注重『乾淨』。

▼將蓮花池填平來放烘豆機,老闆說那根煙囪是特別訂做的。他應該是全台灣唯一一間把天花板打洞只為了烘豆的人。

烘豆,是學問,要觀察每天的氣溫、濕度、風勢,才能決定下豆的時間。冬夏季起風的時間不同,烘豆時要配合風勢把積聚的熱氣散去,有時候下午烘,有時候要等到晚上才能烘,三個小時要全程盯著豆子,不能看手機,豆子火候沒控制好,就要報廢這一批豆。
他給我們看烘豆日記,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時間,溫度,他說: 「我烘了十幾年的豆了,我還是要記錄,這樣在試喝時有問題,才能回頭找問題在哪」。
那個瞬間,我起了雞皮疙瘩。果真是「職人啊」。
▼也是咖啡廳很少見的大型商用磨豆機。

▼一台15萬台幣,大陸人發明的磨豆機,磨出來的咖啡很細。

▼用上面這台磨出來泡的咖啡渣,就算是這麼細的咖啡粉,細的像泥了,泡出來也不澀。可見豆子真的很重要。豆好,不用技術,怎麼泡都好喝。

▼老師開了一隻「藝妓」,老師說真的藝妓,會標明年份和批次,可以溯源,也因此這個需要競標的綠標藝妓豆一磅上天價,天價到多少,我忘了,家人說好像是上萬(??)

▼這次老師讓家人來手沖藝妓,並在旁指導

我們喝了很多杯,每杯都是一個獨特的咖啡杯。我們問為什麼用這個杯比較好喝?他說:「每種杯子的釉、做工不同,會影響咖啡。我不是做杯子的,不知道這個杯子怎麼做成的,但我了解我的咖啡杯,我知道他適合什麼咖啡。」

▼每個人拿到的杯子不同,老闆用他的直覺幫我們選杯,同一杯咖啡用不同的杯子喝,會有不同風味,很神奇。
- 貓形狀的咖啡杯
- 日本帶回來的杯子
- 簍空的藍杯
- 透光杯給不喝咖啡的人
- 藝術花杯
- 給我的小王子杯
然後桌上就有滿滿的杯子出現,家人問:「他賣的是咖啡,還是咖啡杯?」
我想一想,回了:「他賣的是體驗,咖啡的體驗。」

從『那邊』走出來,隔天我喝了民宿的咖啡,只能說,回不去了。這苦,這澀,我立刻想念『那邊』的咖啡。
兩個小時,我看到老闆的理念,老闆對品質的堅守,我們那不喝咖啡的人,也開啟了他人生第一口咖啡。這篇,獻給職人,也獻給咖啡愛好者,來去台東,喝杯咖啡,讓我們一起回不去了。
最後就在門口來一張金蛇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