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續前篇 ▓
臺東市 台東北町建築群 — 東臺灣的優雅日式庭園建築群 — 臺東兩天一夜鐵道快閃行旅 (三)
老狗離開北町那一大片日式宿舍後,來到了臺東天后宮。
會來這裡的主要原因,當然是祈求媽祖保祐今天的行程順利,不要再像前一天一樣遇上豪大雨呀! 另外,也要來看一看這座全臺灣最後一座,而且是東臺灣唯一的一座由清廷認定的官立媽祖廟。
台東天后宮的創建,肇因於1888(清光緒14)年的大庄事件。在此事件當中,墾民南下圍攻駐守在埤南廳署的張兆連統領所率領之鎮海後軍中營。當時營內僅有130餘名官兵駐守,且水源已被切斷。張統領緊急掘井,並焚香祝禱媽祖佑助,果獲湧泉,軍心大振,得以困守孤營長達17日夜,直到清廷派艦載兵馳援,事件終告平定。翌年(1889年),張統領倡議建廟,並發動部屬及地方士紳共襄盛舉。廟於1891(光緒17)年3月落成,並獲光緒皇帝賜頒「靈昭誠佑」匾額一幅,為全臺灣5座由官方所建天后宮之一。當時廟址所在地為現今台東市和平街之東禪寺。三十餘年之後,因受地震與颱風等天災所致,廟體建築多處損壞,因此在地士紳吳金粦捐出現址做為新廟廟地,於1930(昭和5)年重建,3年後落成。
時序進入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殖民政府推動「皇民化運動」,原欲將天后宮廢止,所幸在極力爭取下獲得保存。二戰結束後,國府來臺接收,使用天后宮空間設置「國軍臨時教養院」,導致廟舍遭國軍眷屬佔住,至1979年始將佔住之榮民軍眷遷置。2003年為臺東縣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於2010年整修為今日現況。建築物本體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但仍保留仿大木結構之造型,並有石雕、泥塑、剪黏等傳統工藝品作為裝飾。
老狗這次到訪臺東,與上次出差一樣來祈求旅途平順,同時順道大略紀錄廟宇建築。
對於後山這座全臺灣最後一座官立天后宮有興趣的朋友,歡迎來看看這篇分享文。
臺東天后宮位於臺東市中華路,就是在市區的鬧區當中。
在路旁的這座廟門可說是富麗堂皇,按官方網站所述,是在1979年所建。

廟埕中的石碑3面,內容是建廟的歷史,內容與官網內容相近。

到訪時正巧遇上前一天的建醮動土典禮,拍張照留個紀錄。

廟埕中另一方向架設的建醮大看板。

現在的寺廟外觀。三川門與兩側鐘鼓鐘裝飾的富麗堂皇,是2010年整修的結果。

雖然建築物本體早就改為鋼筋水泥結構,但在外觀上還是保留傳統建築形式。
三川殿屋頂的裝飾物還是十分精美,值得看一看。
- 虎邊
- 中港
- 龍邊
門前大香爐上的巨龍。

三川殿下方的牆堵在2000整修時改為現代石雕,是比較可惜之處。
- 虎邊牆堵
- 虎邊龍柱與檐牆
- 中門檐牆與石獅
- 龍邊龍柱與檐牆
- 龍邊牆堵
三川殿內側牆上的記事碑,從落款為民國102年得知剛經過整修不到10年。

三川殿上方的屋架已經改為鋼筋水泥結構,但不細看還是會誤以為是傳統大木結構。
該有的象座、獅座、雀替,一樣都沒少。
- 虎邊象座與獅座
- 虎邊仿大木結構
- 龍邊仿大木結構
- 龍邊象座與獅座
至於廟門上的門神則已經「現代化」,改為立體雕塑門神了。
- 虎邊門
- 中門
- 龍邊門
往內走即是正殿,中港明間當然是供奉媽祖了。
先求個一路平安順利,不要再遇上大雨。

正殿上方的匾額是天后宮內最有價值的文化資產。
「靈昭誠佑」為光緒帝贈匾,類似的匾額在全臺灣也不過數面而已。

兩側陪祠的神明則有城隍。

還有註生娘娘。

正殿的狀況與三川殿頗為相似,一樣已經整建為鋼筋水泥結構,但仍然保留傳統大木結構的式樣,五彩繽紛的獅座、雀替、員光與彩繪成了視覺的焦點。
- 虎邊仿大木結構
- 龍邊仿大木結構
回頭看看三川殿,果真是富麗堂皇,稱的上是後山最重要的民間信仰中心之一。

跟媽祖祈求完一路平順後,是該上路去探尋其他景點了!
如果有到臺東玩耍,記得順道來到位在市區的天后宮向媽祖祈求旅途平安順利呀!
老狗離開台東天后宮後,到回到臺北家中之前,果然就真的沒遇上1滴雨水了!
離開天后宮時,老狗覺得天氣好熱,找個有冷氣的地方,邊休息邊看展。
於是來到了臺東美術館。
有關臺東美術館的旅遊紀錄,請見此篇。
臺東市 台東美術館 — 後山唯一縣級美術館,有著茂密樹林與特色館室之打卡景點 — 臺東兩天一夜鐵道快閃行旅 (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