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末在十多年前,胖參加了救國團的花東海岸線自行車之旅,來到了台東,當年的台東,是一個連 24H 便利商店都沒有的城市,早晨,搭著第一班由台北開往台東的自強號,當火車緩緩的進到台東車站,這是胖對台東車站的第一刻接觸,先前有來過台東,但確不曾搭火車來到台東車站。
從下車到出站,胖細細的品味了這個位於台灣後山的火車站,從日據時代輕便軌時期就存在的一個車站,曾經有過的風光歲月,經歷過多次的改建,最終還是不敵某種勢力而荒廢。
台東這一座舊車站,建造之初,是東台製糖株式會社所投資,目的當然是周邊的蔗糖運輸,當年在修築這段鐵路,並沒有考慮到要與台灣環島鐵路網接軌,且運輸量不如西部地區,因此採用的是 762mm 的輕便軌道系統,後期在北迴線鐵道完工,花東線與北迴線因不同軌距,所以花東線鐵路經歷過一次的拓寬工程,變成現在的模樣至今。
所以這座台東車站,是台灣 1067軌距的軌道系統中,存在著 762mm 輕便鐵道最多特徵的一座車站,胖當年沒留下照片,最近趁著來到台東的機會,再次的來到這個車站走一走。
台東車站的站前廣場,被新搭起的雨棚遮了起來,台東車站幾個字,要從縫隙中才看的到。

車站的外面右側,現在是旅遊資詢中心,不過胖相信,來這索取旅遊資訊的遊客,應該是寥寥無幾。

旁邊有個木造貨車箱,估且稱為裝置藝術吧,因為車箱底下已經看不到鋼輪了。

站房內售票口上放的時刻票價表,還掛在上方。

第一月台旁,管控火車進出站的轉徹器操縱桿。

第一月台與第二月台間,有著一股道的鐵軌,第二月台是當年花東線鐵道拓寬工程時,才新建的。

第二月台的空間,現在經營著軌咖啡。

車站內沒有天橋及地下道,要到第二月台是直接跨越鐵道,這種情景在當年台鐵各車站,是非常普遍的。

回頭看可以看到台東著名的景點 - 鯉魚山風景區。

第二月台,雨棚上的台東二字,掉了一字,2002年至今仍然一樣。

曾經在 2002年來到這個地方,當年這個角度,可是雜草叢生。

最開頭有說過,花東線鐵道以前是 762mm 輕便軌道,在這種軌道系統當中,要將火車頭調頭,都是採用三角調車線,經歷過拓寬工程的花東線鐵道,台東車站依然保留著三角調車線。

後期才在三角調車線的中央,建了一座 1067mm 軌距在調頭的轉車台。

從這個角度去看現在的台東車站,周邊的景觀與當年差異並不大,這種不大的差距,應當不是為了保留著舊有的面貌,而是周邊因為車站的裁徹後沒有發展的條件。

車站在靠近鯉魚山風景區那一邊,有一座超過百年的舊車庫,這裡變成了台東鐵道藝術村,也是全台灣唯一不會有火車通過的鐵道藝術村,可謂名不符實啊。

倉庫與車庫。

看的出來這個倉庫重新整修過,窗戶全換新的。

現在倉庫成為藝術展覽空間。

台東鐵道藝術村,將此命名為黑倉庫。

透著光,當年情景已不復見。


車庫,當年蒸汽火車就是在這維修。

鐵軌已經被拆除的維修股道,只剩一座座支撐鐵軌的水泥樁留在那。

車庫外的加水塔。

空蕩的車庫,現在不知作何用途,看上去也不像是表演舞台之類的地方。


整個站區胖巡了一遍,最後回到第二月台上的軌咖啡,坐在這裡,整理一下照片。


坐在這,回想著當年胖一個人從台北搭了六個多小時的火車,來到台東車站的那一幕,看著今非昔比的台東車站,靠著台東鐵道藝術村及在第二月台上的軌咖啡,是否還能喚回當年的熱鬧情景,我想這是有限的。

一座車站,沒有火車進出站,那麼這一座車站只是個軀殼,少了人氣,車站將成為一座廢虛,胖到現在還不願相信,在台東市區中,會出現這樣一座屬於廢虛等級的火車站,車站周邊數十年如一日的景觀,我想 .... 還是不要去想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