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搬來屏東後不久,多次路過這攤麵,都看到像這樣的人潮,好奇心驅使下,就吃了第一次,之後的十五六年,一星期可能至少有一次在這吃,更誇張的是,我只吃麻醬乾麵,也就是說,一種口味的麵我吃了十多年....剛開始吃時,只有老闆跟老闆娘在經營,那時的第二代還在國中唸書,現在攤子的經營多由第二代在做了。
如果要講這攤麵的特色,我會說有一鍋好湯頭,有一甕老闆娘手工做的傳統紅蔥頭香油. 這兩種東西加在一起,就是一碗好吃的麵了.....以下請個位看官賞圖:



這是一攤沒招牌的麵攤,因為攤子擺在開台聖王(鄭成功)廟前的大樹下,我家的人都叫他們是大樹下


星期天中午大約十一點半的人潮,老闆跟老闆娘會看客人的多寡來加減桌椅的數量,有時人真的太多時,也要排隊.攤子的人手不足,個位客官請耐心等候。因為今天是假日,所以擺了六張桌子,大約可以坐30位客人,平常日多半是四張桌子。

賣的東西非常簡單,麵(陽春麵/細麵)、 米苔目、 粄條、 滷豆乾、滷海帶(剛好今天賣完了); 粉腸、脆管(豬氣管,吃起來像脆腸的口感)、滷豬耳朵和豬頭皮,滷蛋、皮蛋(有豆腐但數量非常有限),另外老闆娘每天會包一串肉粽(賣完了所以沒照到)。

第二代的掌廚. 我剛開始在這邊吃時,她還是國中學生,現在已經完全做到媽媽的味道。

第二代接班人

老樣子~麻醬乾麵(陽春麵麵條)

小菜(豆乾,粉腸,脆管)

燙地瓜葉(就是因為老闆娘的自製紅蔥頭香油,才有油亮亮的地瓜葉)

豬肉湯(同桌客人借我拍的)

清湯(我比較窮,只好要一碗不要錢的清湯就好. 湯底是用大骨熬的,再加上燙粉腸,脆管,豬肉的精華,就成了這一碗粉白不透明的清湯. 跟豬肉湯比起來,我只是沒有豬肉好吃,湯頭的味道是一級棒)一個小秘密,每天收攤前去吃,可能吃到老闆請客的豬大骨的軟骨,那種膠質的口感,有夠好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