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屏東枋寮吻仔魚


archibigball wrote:
吻仔魚不是魚苗啦!那...(恕刪)

呵呵~真不愧是行家
我比較喜歡吃裡面有蛋的
小捲沾上沾醬咬上一口超滿足的
原來有人誤以為吻仔魚是魚苗~~~

上個月去枋寮有吃他們的吻仔魚煎, 真的是料實在, 一層滿滿的吻仔魚, 新鮮又好吃.

不過我自己在家的做法不一樣, 我會先把吻仔魚炒到有點乾黃, 且香氣跑出來時才打蛋汁倒下去煎, 或者把飯倒下去炒, 這樣味道比較香, 口感也比較好喔!!
如果是魚苗早就禁捕啦
如果是魚苗這種補法
也早就絕種啦
所以~放心吃吧
或許吻仔魚不是魚苗,但為了捕吻仔魚所用的網,可是會將所有的魚苗都撈了上來,結果還是一樣.
許多消費者至今還以為吻仔魚是單一、長不大的魚種。非也!「牠們」是許許多多至少一、二百種魚的魚苗。許多消費者至今還以為吻仔魚是單一、長不大的魚種。非也!「牠們」是許許多多至少一、二百種魚的魚苗。


台灣公論報


給篇轉貼的文章各位參考看看~


讓小魚苗有長大的機會 今天在妙子的異鄉翦影看到這篇文章,之後接著去妙子提供的資料來源~台灣公論報中看到相關的文章,才知道原來從小時候爸媽告訴我們『吃「吻仔魚」可以補充鈣質,對身體很好』這個觀念,對海洋中的吻仔魚而言是最大的殺手。


莫吃掉海洋生機 台灣公論報 July 18th, 2006

如果您認為吻仔魚是高鈣的成長營養食品,那麼將會讓你家的寶寶成為海洋生態殺手。本來沒有想過,原來一直以為,那只是一種特殊的小魚種。生來就是如此的。還一直認為它是鈣質挺棒的來源。沒想到我們吃它對環境生態的破壞是如此嚴重與可怕!!

作者:廖鴻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不久前曾經和位老船長聊天,談到漁獲現況種種。

老船長嘆了口氣回答說:「現在的魚仔,連談戀愛的機會都沒有。」

我一時聽不懂老船長的意思……魚仔談戀愛,魚仔沒機會談戀愛?……最後,老船長蹙著眉頭接著說:「連吃奶嘴的都不放過,哪會有機會來談戀愛。」

老船長沿海浪濤裡打滾四、五十年,他見證了台灣沿岸海域數十年來海洋生命的枯榮過程,我能感受他幽默背後的沈重和沈痛。

台灣沿岸海域曾經是漁產富饒之鄉,為何短短才幾十年,我們已經走到了無魚可捕的枯竭窘境?

相當貼切的形容,老船長說出了魚源枯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是吃了太多的吻仔魚。

台灣人愛吃吻仔魚,說是鈣質豐富、營養豐富,尤其是愛吃魚又嫌魚刺、魚骨頭太多的人們。

我們一口幾十條,一餐幾百條、幾千條這樣囫圇吞棗大量的吃……

我們因為嗜吃而渾然不覺,我們已經吃掉了曾經豐盛的沿海漁產資源,同時,我們也贏得了嗜吃魚苗落後地區野蠻行為的惡名。

根據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吻仔魚是兩百多種魚類幼苗的統稱,牠們是海洋魚種數量及海洋食物鍊的基礎。

我們的海域若是失去了這個基礎,研究報告中已清楚的指出後果-這樣的捕撈情況若是不加以管理和改善的話,最後,可能導致整個沿岸漁業的滅亡。

照理說,吻仔魚除了是多種魚類的數量基礎,同時牠們也是多種魚類願意靠岸覓食的主要原因。吻仔魚的確是種重要的食物,是許多種魚類賴以生存的重要食物,但絕不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重要食物。

我們曉得,沒有小魚就沒有大魚的簡單道理。

而我們吃吻仔魚竟然吃了一百多年,那樣無骨、無刺胡里胡塗的吃掉了我們的海洋生機。

吻仔魚雙拖網漁具發明後,很快的,日本漁業當局了解這是一種嚴重破壞沿岸魚類資源的不當作業,所以,日本早已停止使用口勿仔魚雙拖網作業。

台灣在一九七七年間大量從日本引進他們已經禁止使用的漁網漁具及捕撈技術,並在我們的海域如火如荼地展開吻仔魚捕撈。並且還將吻仔魚大量外銷到日本。

從沿岸漁撈統計資料不難分析解讀出,自一九七七年後,我們的沿岸漁獲量直線下墜,從此,台灣沿海再也沒有春天。吻仔魚拖網作業效率高,撈獲量大,網袋網目僅1.4mm也就是我們家裡紗窗網目的大小。

研究報告清楚指出,自一九七七年後,台灣沿岸漁村已經起了生態性的變化

一、 沿岸漁場消失,
二、 沿岸漁村經濟衰退,
三、 漁民間因資源掠奪觸漁業法

其實高鈣的食品很多:奶製品、起司、 豆類、豆類製品、海帶、核果類(核桃、杏仁、 花生、瓜子……)還有最廉價的大骨湯。切忌喝碳酸飲料(汽水、可樂、沙士),它會讓鈣質大量流失, 千萬不要為了一己之私而吃掉海洋豐富生態,卻又為了口腹之欲而流掉體內的鈣質,那真是損人不利己。

為了台灣的海洋生態,請大家廣為流通此訊息,並抵制吃吻仔魚。

讓小魚苗有長大的機會 台灣公論報 July 18th, 2006

陳來斌(導遊)

農委會決定自九十七年起,全面禁捕「吻仔魚」,讓小魚苗有機會長大。

許多消費者至今還以為吻仔魚是單一、長不大的魚種。非也!「牠們」是許許多多至少一、二百種魚的魚苗。牠們的「正當前途」有二條,一、大部份成為出 生當時 其他較大魚類的食物,其情況就是吾人常說的「大魚吃小魚」,而夠成熟的大魚,才是人類捕撈為食物的對象。二、少部份存活的吻仔自行長大,成為形態互異的各 種魚,當牠們成熟時的體重,約是魚苗時的數十、百乃至千倍之多。

吃吻仔是為補充鈣質。然而,如此一來,除造成魚類生態浩劫外,卻同時忽略了可以百分百替代的妙法,不僅不破壞生態,還幫忙漁民。那就是,放過吻仔,多吃丁香、鱙仔。丁香、鱙仔都是小型魚,澎湖海域是原鄉。相較於吻的營養價值,有過之而無不及,何妨當做替代品?

水產種苗月刊發起了~【保育訊息】-----發起「大家不吃吻仔魚」運動 台南市漁業資源保育協會 撰稿:鄭信泰

現階段的台灣海洋生態保育過程,宣導教育遠比禁止捕殺食用來得重要與有效。許多生物(如鯨鯊)在世界上已列入稀有生物,但在台灣卻還進行野蠻的捕食。而農委會在「影響漁民生計」的大帽子下,海洋生物保育政策的制定,畏縮不前。另在現實情況下,如未經宣導教育即禁止捕食,目前政府在此方面執法能力薄弱之下,反而炒高黑市行情,這是生態保育的無奈。


但是搶救幾尾鯨鯊、海豚,對整個台灣海洋生態並無多大幫助。譬如保育海豚是否考慮到其食物來源的完整?也就是中小型魚的數量是否充足,甚至其淘汰系統(大型鯊魚或擱淺淘汰)是否健全?單一少數物種的保育,很容易造成海洋生態失去平衡,正確的方向應著重在食物鏈較底層生物的保育,如此整個海洋生態才會健康。



目前台灣海洋生態最大危機是小魚族群大量減少,其罪魁禍首是拖網船在沿岸濫捕小魚,而其中更以吻仔雙拖網對生態的破壞最為嚴重。



吻仔魚是海洋生物多樣化的指標與資源,其地位遠比鯨豚重要且影響更廣泛,吻仔魚中混獲二百多種魚類仔稚魚外,而其中主要鮆科魚類(鱙)是轉換浮游生物為經濟魚種的一個重要環節,更是沿岸各類生物最重要的餌料魚,故其在食物鏈的地位應該是給魚吃的,而不是給人吃的,海洋生態系統少了牠,很多物種將走向滅絕之路。捕撈仔稚魚作為食物,是落後地區人民的行為,與吃虎肉、犀牛角同樣的野蠻。



在一九七七年吻仔魚雙拖網引進台灣後,在其超細網目(○.一六公分以下)及高漁獲率的摧殘下,加上一般拖網船也常在三浬內以細網目濫捕小魚,台灣沿海的生物族群逐年減少甚至枯竭,而農委會至今仍不能制定有效的保育政策,致使海洋生態面臨空前未有的浩劫。




有足夠的小魚(吻仔魚)才能支持大魚(鯨豚)的存活,台灣的海洋生態保育,應該是以保護小魚為當務之急,「大家不吃吻仔魚」,才能保護海洋生態。


為了自己與後代子孫著想,更為了保護海洋豐富的魚類資源著想,請大家拒吃「吻仔魚」,讓吻仔魚有長大的機會吧!
再說明一點~各位以為海產店的活海產是哪來?。


ps*想了解「吻仔魚」的話!請在谷哥大神上打上「吻仔魚」會有你要的資料。

ps*吻仔魚目前有管制抓的月份,過不久後會全面禁抓,所以以後大家吃到的吻仔魚哪來誰知道。
我沒有要凸槽樓主po文美意,
也沒有要凸顯自己有多高尚,
只是有些事情讓自己多角度去思考或許會比較好,
畢竟我們食物來源實在夠多,
能避免讓物種瀕絕是我們人類僅能做的一己之力,
請大家能細看一下以下轉貼資料,
或許能改變你原有的觀點,
起碼不知者無罪,今日改進也算是對地球儘一份心力吧!

--------------------------------------------------

魩仔魚加碼捕撈 保育人士痛批

河海生態
作者(職稱): 鍾麗華
新聞來源: 自由時報
發布日期: 02/22/2009
開放捕獲量 比去年多5成

農委會原本規劃今年起禁捕魩鱙(即俗稱的魩仔魚),但政黨輪替後,不僅政策跳票,且今年開放的年捕獲總量竟比去年成長五成。學者與保育團體批評農委會大開保育倒車、竭澤而漁,將造成生態浩劫。

農委會在二○○六年七月宣布今年起禁捕魩仔魚,並逐年減少捕獲總量,二○○三年全年為三千六百公噸,但二○○六年已降至三千二百公噸、二○○七年為二千五百公噸、二○○八年為二千公噸。不過,農委會漁業署今年不但沒有禁捕,上週甚至公告今年總量為三千零二十一公噸,比去年還多了一半。

人魚爭食 漁民怨嘆無魚可捕

「我們明明有很多其他食物可以選擇,為何要跟大魚搶食物?」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前董事長廖鴻基說,魩仔魚屬於餌料魚,是其他大魚的食物,位居食物鏈底層,「一口幾十條,一餐幾百條、幾千條這樣囫圇吞棗地吃,吃掉了海洋生機。」

廖鴻基指出,有研究顯示,捕撈魩仔魚的網具中,記錄到二百多種不同魚類的仔稚魚,他與沿岸老漁民聊天,漁民提到近年無魚可捕的窘境,其實就是台灣人吃太多的魩仔魚的結果。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昭倫也說,農委會以魩仔魚資源量不虞匱乏做為藉口,但問題不在於魩仔魚有多少,而是漁民使用漁法的問題。事實上,現在撈捕時「混貨」情況嚴重,許多非標的的魚苗也進了魚網,這些小魚苗是要準備進入台灣的河口、沿岸生態系,慢慢長大,卻遭池魚之殃。

政策跳票 台灣海洋生態浩劫

陳昭倫批評,換政黨就換政策,農委會在五二○後,不僅開放珊瑚漁船,也研擬開放三海里內拖網,現在又增加?仔魚的捕獲總量,政策倒退,台灣海洋生態會因此垮掉。很明顯漁業政策鬆動,是受到漁民選票壓力考量。

漁業署:必須考量漁民生計

農委會漁業署副署長陳添壽表示,漁業政策須考量漁民生計,事實上,日本也吃魩仔魚,並沒有禁捕。漁業署評估過,魩仔魚資源量仍可利用,因此才會調整政策,不過,未來每年捕獲總量會逐年下修。

短視近利 保育政策敗退

從去年五二○後,農委會不僅重新開放珊瑚漁船,也計畫對三海里內的拖網解禁。原擬禁捕的?仔魚不但沒有禁,年捕獲總量還增加。農委會一再在保育政策上節節退讓,把海洋生態資源當成討好選民工具,馬政府在選前高喊「藍色革命,海洋興國」的理念,難道「攏係假」?

美國「科學」雜誌曾刊登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研究小組的研究並警告,如果目前過度捕撈和海洋污染得不到改善,二○四八年所有經濟性魚類及海產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都將銳減,甚至絕跡。

政府照顧弱勢的漁民,沒有人會反對,但照顧漁民的方式很多,不應短視近利、竭澤而漁。有遠見的政府早該開始著手規劃「負責任」且對「環境友善」的漁業政策,甚至以台灣水產養殖的利基,大力發展出對環境友善的水產養殖漁業,做為替代海洋性蛋白質的來源。

台灣四面環海,過去長期戒嚴讓台灣坐擁大洋,卻無從親海近海,現在政治氣氛不同,民眾開始從海洋來認識台灣。海洋資源理應屬於全民,執政黨應以「永續」的觀念與態度來面對海洋資源,而不是今天吃飽喝足,把問題丟給以後的人來解決。

小檔案:鯷科洄游魚 宜蘭梗枋、屏東枋寮漁獲豐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說,一般在市場上買到俗稱為「鱙仔、魩仔」的透明小魚,長約在四公分以下,體色透明者稱之為「魩仔」;體長約在四公分以上,體色逐漸呈現黑色且有銀色縱帶者稱之「鱙仔」。

魩鱙為許多魚類的餌料魚,部分棲息在較深水域且有季節性洄游,因此也能吸引大型洄游魚類如鰹、鮪魚群來追逐獵食。

台灣常見的魩鱙,主要是屬於鯷科的日本鯷、刺公鯷、異葉公鯷及鯡科的日本銀帶鯡,部分為鯷科的孔氏小公魚、印度小公魚和島嶼小公魚。以宜蘭的梗枋和屏東的枋寮沿海最多。

水試所指出,由於漁民撈捕時,仍會捉到其他魚種的仔稚魚,因而遭到保育團體批評。然而近幾年漁業調查也顯示,固定捕獲的種類有所改變,像是梗枋已少見日本鯷,僅捕到暖水性的刺公鯷和異葉公鯷。

魩仔魚含豐富的蛋白質、鈣質,國人喜歡以魩仔魚作家常料理,包括魩仔魚粥、魩仔魚羹、魩仔魚湯、魩仔魚炒蛋等,還有部分漁會研發相關產品,做成魩仔魚冰棒、魚丸、月餅等特產。

http://waterwatch.ngo.org.tw/node/1983

---------------------------------------------------------------------------------------------------------

拒吃魩仔魚






曾和一位老船長聊天,談到漁獲現況,老船長嘆了口氣回答:「現在的魚仔,連談戀愛的機會都沒有。」

一時聽不懂老船長的意思 --- 魚仔談戀愛?魚仔沒機會談戀愛?

最後,老船長蹙著眉頭說:「連吃奶嘴的都不放過,哪有機會談戀愛。」

老船長沿海浪濤裡打滾四、五十年,見證了台灣沿海數十年來的枯榮;我能感受他幽默背後的沉重和沉痛。

台灣沿海曾經是漁產富饒之鄉,為何短短才幾十年,我們已經走到幾乎無魚可捕的窘境?

老船長說出了魚源枯竭的主要原因之一 --- 撈了太多魩仔魚。

我們愛吃魩仔魚,說是鈣質豐富、營養豐富;我們一口幾百條,一餐數千條地囫圇吞 … 因為嗜吃而渾然不覺,我們已經吃掉了曾經豐盛的沿海漁產資源,同時也贏得了嗜吃魚苗等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的惡名。

根據水產試驗所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魩仔魚是兩百多種魚類幼苗的統稱,牠們是海洋魚種數量及海洋食物鍊的基礎。海域若失去了這樣的基礎,研究報告中已清楚的指出後果 --- 這樣的捕撈情況若是不加以管理和改善的話,最後,可能導至整個沿岸漁業的滅亡。

照理說,魩仔魚除了是多種魚類的數量基礎,同時牠們也是多種魚類願意靠岸覓食的主要原因。魩仔魚的確是重要的食物,但是是許多種魚類賴以生存的重要食物,而絕不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食物。

沒人不曉得,沒有小魚就沒有大魚的簡單道理,而我們吃魩仔魚竟然一吃吃了一百多年,那樣無骨、無刺、糊里糊塗地吃掉了我們的海洋生機。

日本人發明魩仔魚雙拖網後,很快的,日本漁業當局瞭解這是一種嚴重破壞沿岸漁類資源的不當作業,因此日本早已停止使用魩仔魚雙拖網作業。台灣在1977年間大量從日本引進他們已經禁止使用的漁具及捕撈技術,並在我們的沿岸海域如火如荼地大肆捕撈;並且,還將魩仔魚大量外銷到日本。

從沿岸漁撈統計資料不難解讀,自1977年後,我們的沿岸漁獲量直線下墜,從此,台灣沿海再也沒有春天。

魩仔魚雙拖網作業效率高,撈獲量大,最終的網袋網目僅1.4mm,差不多就是我們家裡紗窗網目的大小。研究報告清楚指出,自1977年後,台灣沿岸漁村已經起了生態性的變化 --- 1.沿岸漁場消失2.沿岸漁村經濟衰退3.漁民間因資源掠奪性漁法的介入而糾紛不斷4.捕不到魚,漁民無以為生終至鋌而走險走私危禁品戕害台灣社會。

理由十分充分,證據也十分明顯,我們沒有道理放任這樣嚴重傷害海域資源的漁撈行為繼續下去。

如果還想看到沿海魚群跳躍,還想繼續有魚可捕的話,我們必需有所覺悟及有所抉擇: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橫霸地姿態大小通吃、糊里糊塗的吃。況且,把那樣出生不久,彷彿還在吃奶嘴的小魚苗像吃米粉一樣的扒著吃,確實有失我們所以為一個人、為一個海洋國家子民的基本風度。

消費者有絕對力量來影響生產者的方向,拒吃魩仔魚,讓我們展現對鄉土的大愛。









http://blog.udn.com/HungGee/1814748

----------------------------------------------------------------------------------------------------------

魩仔魚加碼捕撈 保育人士痛批

2009/02/23 04:38:11 瀏覽233|回應0|推薦0


[李東昇的意見]短視近利 或 圖利他人 ?!

====================

魩仔魚加碼捕撈 保育人士痛批
漁業署今年開放的魩仔魚年捕獲總量竟比去年成長五成。(資料照,記者郭芳綺攝)

魩仔魚含豐富的蛋白質、鈣質,國人喜歡拿來作家常料理。(資料照,記者楊培華攝)


開放捕獲量 比去年多5成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農委會原本規劃今年起禁捕魩鱙(即俗稱的魩仔魚),但政黨輪替後,不僅政策跳票,且今年開放的年捕獲總量竟比去年成長五成。學者與保育團體批評農委會大開保育倒車、竭澤而漁,將造成生態浩劫。

農委會在二○○六年七月宣布今年起禁捕?仔魚,並逐年減少捕獲總量,二○○三年全年為三千六百公噸,但二○○六年已降至三千二百公噸、二○○七年為二千五百公噸、二○○八年為二千公噸。不過,農委會漁業署今年不但沒有禁捕,上週甚至公告今年總量為三千零二十一公噸,比去年還多了一半。

人魚爭食 漁民怨嘆無魚可捕

「我們明明有很多其他食物可以選擇,為何要跟大魚搶食物?」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前董事長廖鴻基說,?仔魚屬於餌料魚,是其他大魚的食物,位居食物鏈底層,「一口幾十條,一餐幾百條、幾千條這樣囫圇吞棗地吃,吃掉了海洋生機。」

廖鴻基指出,有研究顯示,捕撈?仔魚的網具中,記錄到二百多種不同魚類的仔稚魚,他與沿岸老漁民聊天,漁民提到近年無魚可捕的窘境,其實就是台灣人吃太多的?仔魚的結果。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昭倫也說,農委會以?仔魚資源量不虞匱乏做為藉口,但問題不在於?仔魚有多少,而是漁民使用漁法的問題。事實上,現在撈捕時「混貨」情況嚴重,許多非標的的魚苗也進了魚網,這些小魚苗是要準備進入台灣的河口、沿岸生態系,慢慢長大,卻遭池魚之殃。

政策跳票 台灣海洋生態浩劫

陳昭倫批評,換政黨就換政策,農委會在五二○後,不僅開放珊瑚漁船,也研擬開放三海里內拖網,現在又增加魩仔魚的捕獲總量,政策倒退,台灣海洋生態會因此垮掉。很明顯漁業政策鬆動,是受到漁民選票壓力考量。

漁業署:必須考量漁民生計

農委會漁業署副署長陳添壽表示,漁業政策須考量漁民生計,事實上,日本也吃魩仔魚,並沒有禁捕。漁業署評估過,魩仔魚資源量仍可利用,因此才會調整政策,不過,未來每年捕獲總量會逐年下修。

=====================

短視近利 保育政策敗退

記者鍾麗華/特稿

從去年五二○後,農委會不僅重新開放珊瑚漁船,也計畫對三海里內的拖網解禁。原擬禁捕的魩仔魚不但沒有禁,年捕獲總量還增加。農委會一再在保育政策上節節退讓,把海洋生態資源當成討好選民工具,馬政府在選前高喊「藍色革命,海洋興國」的理念,難道「攏係假」?

美國「科學」雜誌曾刊登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研究小組的研究並警告,如果目前過度捕撈和海洋污染得不到改善,二○四八年所有經濟性魚類及海產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都將銳減,甚至絕跡。

政府照顧弱勢的漁民,沒有人會反對,但照顧漁民的方式很多,不應短視近利、竭澤而漁。有遠見的政府早該開始著手規劃「負責任」且對「環境友善」的漁業政策,甚至以台灣水產養殖的利基,大力發展出對環境友善的水產養殖漁業,做為替代海洋性蛋白質的來源。

台灣四面環海,過去長期戒嚴讓台灣坐擁大洋,卻無從親海近海,現在政治氣氛不同,民眾開始從海洋來認識台灣。海洋資源理應屬於全民,執政黨應以「永續」的觀念與態度來面對海洋資源,而不是今天吃飽喝足,把問題丟給以後的人來解決。

=================

小檔案:鯷科洄游魚 宜蘭梗枋、屏東枋寮漁獲豐
日本鯷。(水產試驗所提供)

魩仔魚羹是常見的料理。(資料照,記者郭顏慧攝)

刺公鯷。(水產試驗所提供)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說,一般在市場上買到俗稱為「鱙仔、魩仔」的透明小魚,長約在四公分以下,體色透明者稱之為「魩仔」;體長約在四公分以上,體色逐漸呈現黑色且有銀色縱帶者稱之「鱙仔」。

魩鱙為許多魚類的餌料魚,部分棲息在較深水域且有季節性洄游,因此也能吸引大型洄游魚類如鰹、鮪魚群來追逐獵食。

台灣常見的魩鱙,主要是屬於鯷科的日本鯷、刺公鯷、異葉公鯷及鯡科的日本銀帶鯡,部分為鯷科的孔氏小公魚、印度小公魚和島嶼小公魚。以宜蘭的梗枋和屏東的枋寮沿海最多。

水試所指出,由於漁民撈捕時,仍會捉到其他魚種的仔稚魚,因而遭到保育團體批評。然而近幾年漁業調查也顯示,固定捕獲的種類有所改變,像是梗枋已少見日本鯷,僅捕到暖水性的刺公鯷和異葉公鯷。

魩仔魚含豐富的蛋白質、鈣質,國人喜歡以魩仔魚作家常料理,包括魩仔魚粥、魩仔魚羹、魩仔魚湯、魩仔魚炒蛋等,還有部分漁會研發相關產品,做成魩仔魚冰棒、魚丸、月餅等特產。

http://blog.udn.com/alexandroslee/2676868


  • 2
內文搜尋
X
景點說明
  • 屏東枋寮吻仔魚 1
    地址: 屏東縣枋寮鄉枋寮漁港
    營業時間: 全天候
    電話: 0986135285
    無線網路: 尚未提供
    網站: 立即前往
景點體驗評分
屏東枋寮吻仔魚
名稱: 屏東枋寮吻仔魚
地址: 屏東縣枋寮鄉枋寮漁港
體驗評分: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