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低就算了,還外帶下雨下了半個月,令人實在神不清氣不爽。
這種天氣令人回想起11月中的南臺灣出差行腳。
有著溫暖的氣溫與和熙的陽光,就算是一大早出門工作也是心情美麗呀!
雖然因為接近年底,工作多,不得不把待在旅館時間延長,在筆電前工作。
但還是需要撥點時間四處走走、覓食!
所以在時間有限下,就來到最近很熱門的網美景點—高雄果貿社區與龍貓隧道去逛逛。
§ 左營果貿社區
位在左營的果貿社區,基本上就是一座大型眷村。
原於1960年與1963年分兩期興建;並在1965年完工,
之後在1981~1985年間改建完成,成為現在的13棟公寓大樓。
其中的8號與9號棟是半圓弧形,相對合成一個同心圓。
特殊的景觀讓位在中間的小綠地變成了現在流行的打卡景點。

而每個單位面積不大,但卻都有陽台,陽台外又加上了鐵窗。
這樣特殊的建築外觀頗似密密麻麻、層層堆疊的籠子,
像是印象中香港的住屋,因此又有「小香港」的別稱。

題外話,
基本上只要看到以「果貿」二字為名的,大概就是臺灣青果公會在早期所捐建的眷村。
如果現在還存在的,就是後期由國防部和地方政府合力改建成為類似國宅的集合式住宅。
老狗臺南老家附近也有一座,同樣早在1996年左右完成改建。
改建完成後的住戶大部分分配給早年的軍眷,
多餘未分配給軍眷的單位才會由一般個人標購。
由於眷村當年改建時,通常都預留了較大的綠地,對長者與小孩相對友善許多。
因此在南部,這些改建後的眷村都成了市區內熱門的中古屋買賣標的。
老狗在社區的入口發現這座石雕,
意思是指青果公會和軍方合作,
或是高雄市政府和軍方合作? 不了解。

往內走到中心點的圓形小公園外,抬頭可見2棟接近半圓形的弧形大樓。

向右走個幾步,會有不一樣的構圖。
老狗在這裡的第一個想法是當年為什麼要設計這2棟大樓在中心點?

在網路上查到的資料,
是說當年設計時,為了讓各棟住宅大樓的高樓層住戶,
都不能有機會觀察鄰近的左營軍港設施,所以刻意設計成這樣。
可是這2棟是位在內圈,並不是在海景第一排呀?

大樓外觀設計成這樣是很特別,但各戶室內平面不方正也就變成必然。
據說因為要讓室內格局方正,所以外牆向內退縮,外牆外的陽台變的很大。
因此再加裝鐵窗,以防止不小心墜樓,就成了照片中這種「籠屋」外觀。
但仔細看,就會發現3組鐵窗成一組。
應該3個陽台就是一戶,室內面積不會真的像香港的住屋那麼小。

大樓的半圓形外觀在現在來看還挺「潮」的…

全臺灣大概就此一處,別無分號。

站在中間圓形公園正中央,拿出一般廣角鏡(24mm)來拍是拍不進完整的兩側大樓的。

得換上超廣角鏡(14mm)才有解。
所以要用手機拍下全景,得要配有超廣角鏡的手機才有可能。

轉個90度,構圖變的不一樣。

高興的話,再轉個180度…

好吧! 上下顛倒…


公園裡有一些兒童遊樂設施,看過有人站在上面,以大樓為背景拍照…

那些設施是給兒童玩的,得對體重有自信才能站上去。
至於老狗…就不要造孽了…


走到這弧形大樓的側面,才發現原來有內外兩層,應該對內側、外側各一戶。。

這個角度又是另一個很特別的角度。
因為照片中的8號棟(左)和3號棟(右)都是弧形,
8號棟向內的圓形小公園,3號棟向外側的圓環,
所以變成了背對背的感覺。

照片中左邊那棟則是1號棟,和9號棟都是向著圓形公園的弧形,只是弧度不相同。
由於住在這裡的住戶以軍眷戶為主,所以常會見到有長輩在社區道路上散步。

走進8號棟和3號棟之間的通道,可以看到2棟大樓背對背。
而這一條通道也是店家最多的地方。

因為造訪的時間離晚餐有點遠,所以老狗就四處走走,沒特別去找眷村美食。

社區一樓的店家,看起來都有點歲月了,除了賣彩券的之外。

這個角度可以看到3, 4, 5號棟,3號棟面對外側圓環,所以是弧形的。
4,5號棟面對翠華路及鐵路,一般的方形造型。

站在大樓外側向上看,也是特殊景觀。
明明就不是用魚眼鏡拍的…


這裡的店面好像有不少都有相當的歷史,從招牌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走到圓弧大樓的另一邊,就是9號棟的外側。
這裡還有好幾棟格局比較正常的大樓建築。

9號棟外側也有一些店家。

在另一邊還有5棟。整個社區面積相當大,總共有2200戶左右。
在這社區裡可以說什麼都有,生活機能非常完善。

竟然還有有歷史的計程車招呼站,應該是長輩住的多,有搭車的需求吧!
照片中這條巷道在早上好像是市集,老狗下午造訪,看不到攤子。

走出社區,看到位於街角處的果貿市場。

這高架橋下方視覺衝擊挺強的,拍張照做個紀念。
太陽真的快下山,是該往另一個景點移動了!

果貿社區的2座半圓形大樓在那裡?下面的地圖中!
外地的朋友搭火車也可以到喔!
§ 高雄輕軌龍貓隧道
離開果貿社區後,趁著太陽還沒下山,來到了位於美術館旁的新打卡景點—龍貓隧道。這是高雄輕軌在美術館外的路線,自內惟藝術中心站到美術館站的這一小段。
其實這是個歪打正著的設計。
原本高雄輕軌的這一段規劃佔用美術館路的路面
但這樣一來就讓原本並不寬的美術館路變的更為狹窄。
對於南側住戶的出入造成困擾,因而引發抗爭。
後來市府同意北移路線到美術館南側的綠地裡,
將原本就存在的小葉欖仁植栽移植,空出一條輕軌軌道路廊。
由於這裡的小葉欖仁已經種植多年,樹型高大,
因此空出的路廊就如同綠色隧道一樣,
在輕軌通車後立馬成為吸睛的特色景點。

老狗離開果貿社區後,騎著i-rent來到內惟藝術中心站附近。
停好機車走過來車站。

內惟藝術中心站造形頗為特別,夜色降臨時更為漂亮。


前面就是小葉欖仁隧道,也就是網路上所稱的「龍貓隧道」。

沒多久後車來了,竟然來不及列走隧道的拍照…


那就只好繼續等了…

偏偏前面有一段是單線區間,所以列車的時間不怎麼密集。

往另一頭愛河之心的車來了。
想想再等下去只能拍到車尾巴,不如先上車到美術館站等等看吧!

好久沒搭的高雄輕軌,只有2節車廂而已。
雖然這一段現在還是免費區間,不過搭的人並不算多。
輕軌速度慢是在地人不願意搭乘的原因之一。
直接騎機車很快就到了,而且還不用走路…



到美術館站只要2分鐘左右,要下車須自行按車門上的鈕。

美術館站的外形和內惟藝術中心站幾乎相同,都是圓盤頂。
回家看照片時幾乎認不出來…


美術館站的出入口就會經過隧道,所以要拍列車走隧道的照片簡單多了。

站在出入口旁,就可以看到完整的小葉欖仁隧道。

等了一下子,是從凱旋公園方向的列車走過去。
所以追一下車尾燈囉!

利用列車還沒來的空檔,來看一看美術館站的站牌。
這蜜柑號,何時會出現呀



再等一下下,往愛河之心的列車出現在內惟藝術中心站。

然後,不小心又失手了!
天黑了,用GX-7要拍好長焦照片,又不可能帶腳架,真的困難呀!
所以又只有進站時的車尾燈照了。

等會兒搭下班車到愛河之心一帶去借U-bike回旅館。

往另一邊凱旋公園的列車又出現了。

所以再追一次車尾燈…


這次設定好快門連拍,找好位置,應該不會再失手了吧!

所以,連拍照片來了喔!!
GX-7的連拍速度和現在的手機已經不能比,
雖然輕軌列車移動不快,但夜間要拍的好真的不容易!

來了,列車進站,準備上車去!

往愛河之心的這班,車內乘客似乎更少了!

來到愛河之心站,造型和剛剛那2座車站有挺大的差距。

愛河之心站是目前的端點站之一。
等到明年年底,打通到凱撒公園這段後,高雄輕軌就沒有端點了…


列車在這裡直接掉頭…

不是調頭,是司機下車到另一頭開車,電子行先板換為「往 凱旋公園站」。
這種調頭方式很有效率吧!


那老狗呢?在博愛路上等U-bike騎回旅館去囉!
話說回來,龍貓隧道從那裡比較容易拍?
個人覺得要從美術館站拍比較容易拍到。
所以在Google map 上要設定這裡:
